劇情簡介
西區是紐約的貧民窟集中地。那裡有兩個少年流氓集團。一個叫“火箭”,由白人組成,頭目是里弗 (魯斯·譚柏林飾);一個叫“鯊魚”,由波多黎各人組成,頭頭是貝爾納爾多 (喬治·查金思飾)。兩幫勢不兩立。經常挑釁格鬥,釀成流血事件。
一天夜裡,西區舉行了一場規模頗大的舞會。兩個團伙之間展開了一場獨特的“競賽”,在眾人的呼喊聲中,里弗的好友托尼 (理察·貝梅爾飾)和貝爾納爾多的妹妹瑪麗亞 (娜塔利·伍德飾)相遇。兩人一見鍾情,就象在夢中似的一起跳著舞。貝爾納爾多發現了他們,他暴跳如雷地撲過來,強行讓手下帶走了瑪麗亞。
回到了家的瑪麗亞正準備上床,忽然聽見有人在呼喚她。她走近視窗,又見到了托 尼。第二天,瑪麗亞聽說“鯊魚”將和“火箭”決鬥,便希望托尼去阻止他們。托尼答應了她。晚上,“鯊魚”和“火箭”在街頭相遇。兩伙人正準備動手,托尼匆匆趕到,他試圖阻止他們之間的鬥毆,但貝爾納爾多卻不理睬,還一拳把托尼打倒在地。里弗見狀,便動了手。當里弗用刀逼住了貝爾納爾多時,托尼要里弗停手。里弗稍一猶豫,但貝爾納爾多的刀先捅進了里弗的胸膛。托尼奔過去抱住了里弗。貝爾納爾多又持刀向他刺來,托尼眼明手快,拿起里弗的刀刺進了貝爾納爾多的胸口。
瑪麗亞對此十分傷心。貝爾納爾多的女朋友用最污穢的話罵她,責備她,但她始終忘不了托尼。托尼不知從哪兒獲悉瑪麗亞憂思而想輕生,便陷入絕望。貝爾納爾多生前曾希望妹妹嫁給他的好友奇諾。可奇諾看到瑪麗亞鍾愛的竟是殺兄的仇敵,一時狂怒之下,身藏手槍去找托尼算帳。瑪麗亞得知之後迅速趕到托尼處報信,但就在這一剎那間,奇諾的槍響了,無情的子彈奪去了托尼的生命,瑪麗亞悲痛欲絕 。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瑪麗亞 | 娜塔利·伍德 |
托尼 | 理察·貝梅爾 |
貝爾納爾多 | 喬治·查金思 |
里弗 | 魯斯·譚柏林 |
Anita | 麗塔·莫雷諾 |
Lieutenant Schrank | Simon Oakland |
Doc | Ned Glass |
Officer Krupke | William Bramley |
Ice | Tucker Smith |
Action | Tony Mordente |
A-rab | David Winters |
Baby John | Eliot Feld |
Snowboy | Bert Michaels |
Tiger | David Bean |
Joyboy | Robert Banas |
Big Deal | Anthony'Scooter' Teague |
Mouthpiece | Harvey Evans |
Gee-Tar | Tommy Abbott |
Chino | Jose De Vega |
Pepe | Jay Norman |
Indio | Gus Trikonis |
Juano | Eddie Verso |
Loco | Jaime Rogers |
Rocco | Larry Roquemore |
職員表
製作人 | 羅伯特·懷斯、Saul Chaplin、Walter Mirisch |
導演 | 羅伯特·懷斯、傑羅姆·羅賓斯 |
副導演(助理) | 烏盧·格羅斯巴德、Robert E. Relyea、Jerome M. Siegel |
編劇 | 恩斯特·萊赫曼、威廉·莎士比亞、傑羅姆·羅賓斯、亞瑟·勞倫茨 |
攝影 | Daniel L. Fapp |
剪輯 | Thomas Stanford |
選角導演 | Lynn Stalmaster |
藝術指導 | Boris Leven |
服裝設計 | Irene Sharaff |
布景師 | Victor A. Gangelin |
以上內容參考資料來自
角色介紹
| |
| |
| |
|
以上內容參考資料來自
音樂原聲
封面 | 曲目 | |
West Side Story (Original Soundtrack Recording) | 01.Overture 02.Prologue 03.Jet Song 04.Something's Coming 05.Dance at the Gym 06.Maria 07.America 08.Tonight 09.Gee, Officer Krupke 10.Intermission Music | 11.I Feel Pretty 12.One Hand, One Heart 13.Quintet 14.The Rumble 15.Somewhere 16.Cool 17.A Boy Like That/I Have A Love 18.Finale 19.End Credits |
以上內容參考資料來自
幕後花絮
•為了適應片中男演員高難度的舞蹈,這些男演員的牛仔褲都是用特殊的高彈力線縫製而成。
•因為在片中要長期在街道上跳舞,該片的舞美助理李·西奧與大多數的舞蹈演員脛骨都打過夾板。
•威廉·勃拉姆利是該片唯一一個在歌劇與電影中同樣飾演警官克拉克的演員;其他的演員雖然出現在舞台劇和電影裡,卻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獲獎記錄
時間 | 頒獎方 | 獎項名稱 | 獲獎情況 | 獲獎人/影片 |
1961 | 第27屆紐約影評人協會獎 | 最佳影片 | 獲獎 | 《西區故事》 |
1962 | 第19屆金球獎 | 最佳喜劇/音樂類電影 | 獲獎 | 《西區故事》 |
最佳男配角 | 獲獎 | George Chakiris | ||
最佳女配角 | 獲獎 | 麗塔·莫雷諾 | ||
1962 | 第34屆奧斯卡金像獎 | 最佳影片 | 獲獎 | 《西區故事》 |
最佳導演 | 獲獎 | 羅姆·羅賓斯 羅伯特·懷斯傑 | ||
最佳男配角 | 獲獎 | George Chakiris | ||
最佳女配角 | 獲獎 | 麗塔·莫雷諾 | ||
最佳編劇 | 提名 | 歐內斯特 萊曼 | ||
最佳攝影 | 獲獎 | Daniel L. Fapp | ||
最佳藝術指導布景 | 獲獎 | Boris Leven Victor A. Gangelin | ||
最佳服裝設計 | 獲獎 | Irene Sharaff | ||
最佳剪輯 | 獲獎 | Thomas Stanford | ||
最佳音效 | 獲獎 | Fred Hynes Gordon Sawyer | ||
最佳音樂/歌曲 | 獲獎 | Sid Ramin Irwin Kostal Saul Chaplin Johnny Green | ||
1963 | 英國學院獎 | 最佳電影 | 提名 | 《西區故事》 |
以上內容參考資料來自 、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西區故事》原是由舞蹈家傑洛姆·羅賓斯設計的歌舞劇,經常作為百老匯的保留節目。1961年,電影導演懷斯與羅賓斯合作,運用電影手段,將它改編成電影。該片情節源自莎士比亞的劇作《羅密歐與朱麗葉》,故事背景從中世紀互相對立的兩大家族改成20世紀60年代紐約的兩大青年幫派,真實地反映了團伙間彼此發泄著仇恨和他們對世界的憎惡。劇本原來的設定是讓一名天主教男孩愛上一名猶太教女孩,作品名稱原本是《東區故事》,因為20世紀40年代出現的波多黎各移民問題,故事才被改變。
選角過程
阿爾維斯·普雷斯里 (貓王)有收到邀請出演托尼,然而他的經理人派克上校堅持認為這個角色不適合阿爾維斯,從而使阿爾維斯受到影響。因為阿爾維斯不同意演出,製片人只得把這一人選固定於五個人:沃倫·比蒂、安東尼·博金斯、加里·洛克伍德、托埃·唐納荷、理察·貝爾梅。博金斯有張孩子氣的臉,加之他有在百老匯演出的履歷,讓他成為這一角色的有力競爭者;而懷斯則中意由比蒂出演。最終,不被看好的候選人理察·貝爾梅贏得了飾演男主角托尼的機會。此外,吉爾·聖約翰、奧戴莉·赫本與蘇珊妮·普雪特都是瑪麗亞這一角色的競爭者,然而,奧戴莉·赫本因懷孕退出了角逐。最終女主角由娜塔利·伍德飾演 。
拍攝過程
《西區故事》以紐約曼哈頓西北部貧民區為題材,外景拍攝點是美國紐約第六十一街區,片中歌舞等場面都是在街頭巷尾的真實環境實地取景。在拍攝中,懷斯有機的結合舞台與螢屏技術,比如,長鏡頭關照一個場景,或者運用運動的鏡頭捕捉一個個動感的瞬間。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1. The Mirisch Corporation (美國) | 2. Seven Arts Productions (英國) | 3. Beta Productions |
上映日期
上映/發行日期 |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國家/地區 |
1961年10月18日 | 美國 | 1963年2月28日 | 西班牙 |
1962年2月27日 | 瑞典 | 1970年2月27日 | 挪威 |
1962年2月27日 | 英國 | 1970年6月5日 | 法國 |
1962年3月1日 | 法國 | 2002年12月28日 | 日本 |
1962年5月8日 | 阿根廷 | 2004年9月2日 | 香港 |
1962年8月17日 | 芬蘭 | 2005年8月26日 | 英國 |
1962年10月8日 | 丹麥 | 2006年2月18日 | 泰國 |
DVD發行
6區《西區故事》DVD可選擇全套中英文全漢化選單,主選單包括有影片播放、分段播放、語言設定,正片為可變形寬熒幕2.35:1畫面比例,提供了英語DTS-ES5.1全碼、英語DD-EX5.1音軌,簡體中文字幕、英文字幕,字幕均可隱藏和自由切換。
影片評價
導演勞勃懷斯與負責編舞的傑洛姆羅賓斯突破傳統歌舞片的室內局限,將歌舞場面帶上街頭,而且強調大場面的群舞設計,一系列舞蹈都具有現代舞強烈、狂熱、明快、奔放、充滿活力而富於節奏的特點,視覺效果出色。 (網易評)
該片的音樂突破了傳統歌舞片的風格,灌注入現代年輕人熱情狂放的時代特色,與舞蹈場面的結合尤其絲絲入扣;片中的多首插曲如《今夜》、《瑪麗亞》等都很優美動聽,而《晚上再見》則讓人們領略了年輕人活力四射、粗野奔放的情緒。 (網易評)
影片一開始就體現出攝影機所具有的韻律美和流動感,隨著音樂的湧現,光怪陸離的色斑交疊而至,鏡頭像飛鳥一樣在空中飛旋俯視,紐約全景盡收眼底,隨著跳躍般的節奏,攝影機俯衝下去,輕巧利落地降臨在紐約城市街頭。這種隨心所欲的氣質也充分地體現了舞蹈編導羅賓斯的精心設計中,他充分地利用現實空間和有限的道具,將程式化的芭蕾舞蹈動作進行不留痕跡的拓展,從而保存了舞台之美又擁有一種明快曉暢的敘事和抒情風格。籃球場、翹翹板、倉庫和道路,都成為無限延伸、信手拈來的藝術工具,兩種藝術品質的完美結合使得該片在強烈的舞台渲染力和現實色彩中間取得了一個合情合理而又相得益彰的平衡點。 (《奧斯卡金像獎百部獲獎影片》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