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
襄陽高新區行政審批局自運行起,建成聯合審批信息平台、工商註冊“一口受理”平台、市場主體信用信息平台、信息共享和協同辦公平台、網上辦事大廳、行政審批電子監察平台。制定並試運行了一套既有綱領性要求、又有人性化管理的,包括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服務承諾制等16項制度在內的制度規範,以確保各項工作有序、高效開展。
襄陽高新區學習上海自貿區經驗開展先行先試改革試點,實施八大突破,在行政審批、市場監管和綜合執法方面的改革情況。
為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湖北省委、省政府作出學習上海自貿區經驗在我省進行先行先試的重大戰略決策,襄陽高新區被確立為全省五個試點單位之一。襄陽學習上海自貿區的經驗,緊密結合實際,圍繞轉變政府職能、簡政放權、減少審批事項、規範政府行為、打造陽光新政、服務市場主體的總體思路,瞄準投資自由化、貿易便利化、市場監管法制化和市場規則國際化“四化”目標,上下同心,凝神聚力,認真謀劃,重點實施“八個突破”:即在創新行政審批管理服務改革、深化工商服務便利化改革、創新市場監管體制機制、探索建立綜合執法體制機制、構建社會信用體系、創新金融服務、建立促進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構建對外開放服務體系等八個方面。率先在三個領域實現了突破。
一是行政審批管理上,編制了“三張清單”。即負面清單、權力清單和監管清單。內資企業投資負面清單32項,市場主體法無禁止即可為,行政權力清單121項,公開透明,政府部門法無授權不可為。監管清單107項,監管部門法定職責必須為。“三張清單”成為高新區構建事中事後監管網路的最高指引,成為高新區用權的陽光規則。清單外權力事項不得行使,管住了政府部門“閒不住的手”,讓市場決定取捨。
二是機構設定上,成立了“三個局”,即行政審批局、市場監管局和綜合執法局,同時成立這三個局在全國是第一家。
三是工作職能上,實現了“三個一”。三個局分工協作,形成“一枚印章管審批、一個部門管市場、一支隊伍管執法”的“三位一體”行政管理體制。
在行政審批中,通過“政府授權,部門委託”的方式,將全市26個部門的121項行政審批權全部下放高新區, 襄陽高新區行政審批專用章代替上述26個部門行使行政審批權。除涉及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質量、環保等事項作為前置審批外,其它一律後置,實行“先照後證”,大大加快了工商營業執照的發放速度。高新區的行政審批從此跨入了“一時代”。
所謂“一時代”,就是“一個視窗受理、一枚印章審批、一天辦完(多數事項)”。在審批方式上,建立“一口受理、綜合審批、高效運作”的服務模式,實現“一枚印章管審批、一個視窗辦完事”;在承諾審批上,實行“先批後審、一次送達、事中事後監管”;在聯合審批上,實現所有審批事項“一網告知、一網受理、一網辦結、一網監管”;在證章辦理上,建立“一表申請、一窗受理、四證一章(營業執照,國稅、地稅稅務登記證,組織機構代碼證,公章刻製備案)聯辦”的工作機制;在企業服務上,實行全程化服務體制(從企業註冊—項目秘書配備—項目審批—項目開工建設—項目投產全程化跟蹤服務)。
行政審批局成立以來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方便了企業民眾。高新區所有的涉企審批事項全部集中在高新區政務大廳辦結。
二是提高了工作效率。企業註冊從一周縮減至一天辦完。過去企業申辦工業項目審批手續,從提交各種資料到最終開工建設,需要3-6個月的時間,梳理至2個月內即可完成。
三是規範了權力運行。通過視頻音頻採集器對整個大廳工作情況進行實時監控和全程錄音錄像,使行政審批更加高效、透明,實現了陽光政務,避免了權力尋租。
四是實現了寬進嚴管。既整合了資源,方便了企業民眾,又加強了市場監管,推行綜合執法,改變了過去的多層執法、多頭執法、重複執法問題,減輕了企業的負擔,最佳化了發展環境,實現了項目審批的“寬進”與“嚴管”有機結合。
規模
襄陽高新區行政審批局(加掛高新區政務服務中心牌子)位於襄陽高新區深圳工業園無錫路,政務服務大廳面積有2600平方米,共48個視窗,86名工作人員。整合26個市直部門、121項涉企審批事項。政務服務大廳設有諮詢台、等待席、電子叫號機、電子查詢、自助終端等硬體設施,以及打字複印、刻章、銀行等便民服務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