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邊蛾蠟蟬

褐邊蛾蠟蟬

褐邊蛾蠟蟬,昆蟲綱同翅目動物。

基本信息

習性及特徵

褐邊蛾蠟蟬
成蟲體長7毫米。頭部黃赭色,頂極短,略呈圓錐狀突出,中突具一褐色縱帶。觸角深褐色,端節膨大,前胸背片較長,約為頭長的2倍;前緣褐色向前突出於複眼之間,後緣略凹陷呈弧形。中胸背片發達,左右各有2條彎曲的側脊,有紅褐色縱帶4條,其餘部分為綠色。腹部側扁灰黃綠色,被白色蠟粉。前翅綠色或黃綠色,邊緣褐色;在爪片端部有一顯著的馬蹄形褐斑,斑的中央灰褐色;網關脈紋明顯隆起。後翅緣白色,邊緣完整。前、中足褐色,後足綠色。

發生規律

廣西南寧、桂西南地區和福建南部一年發生2代;主要以成蟲在寄主茂密的枝葉間越冬。翌年2-3月天氣轉暖後,越冬成蟲恢復活動,取食、交尾、產。第1代孵化盛期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若蟲盛發期在4月下旬至5月初;成蟲盛發期5-6月。第2代孵化盛期於7-8月;若蟲盛發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9-10月陸續出現成蟲,9月中、下旬為第2代成蟲羽化盛期,至11月所有若蟲幾乎發育為成蟲;然後隨著氣溫下降成蟲轉移到寄主茂密枝葉間越冬。
成蟲善跳能飛,但只作短距離飛行。卵產在枝條、葉柄皮層中,卵粒縱列成長條塊,每塊有卵幾十粒至400多粒;產卵處稍微隆起,表面呈枯褐色。若蟲有群集性,初孵若蟲常群集在附近的葉背和枝條。隨著蟲齡增大,蟲體上的白色蠟絮加厚,且略有三五成群分散活動;若蟲善跳,受驚動時便迅速彈跳逃逸。
在生長茂密、通風透光差和間種黃豆的果園,夏秋雨季的多陰雨期間,發生較多。在冬期或早春,氣溫降至30C以下連續出現數天,越冬成蟲大量死亡,蟲口密度下降,翌年第1代發生相對較少。

防治方法

(1)秋、冬季剪除著卵枯枝,並燒毀。
(2)若蟲群集為害時,可噴射40%樂果乳油1000倍液、10%撲虱靈1000倍液或5%銳勁特1000倍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