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成蟲
體長26~51毫米,體寬10~14毫米。初羽化時為褐色,後變為黑褐色,有光澤,並具灰黃色絨毛。兩複眼間有1深縱溝,觸角基瘤之前、額中央又有2條弧形深溝,呈括弧狀。雄蟲觸角超過體長的約1/3~1/2,雌蟲觸角較體長略短或等於體長。前胸寬大於長,背面呈較密而又不規則的腦狀皺摺,側刺突尖銳。
卵
橢圓形,長約3毫米,卵殼有網紋和刺突。初產時乳白色,逐漸變黃,孵化前呈灰褐色。
幼蟲
老熟時體長46~56毫米,乳白色,體呈扁圓筒形。頭的寬度約等於前胸背板的2/3,口器上除上唇為淡黃色外,余為黑色。3對胸足未全退化,尚清晰可見。中胸的腹面、後胸及腹部第一至七節背腹兩面均具移動器。
蛹
淡黃色,體長約40毫米,翅芽葉形,長達腹部第三節後緣。
生物學特性
褐天牛每2年完成1個世代。7月上旬以前孵化出的幼蟲,次年8月上旬至10月上旬化蛹,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羽化為成蟲,在蛹室中越冬,第三年4月下旬成蟲外出活動。8月以後孵出的幼蟲,則需經歷2個冬天,到第三年5~6月化蛹,8月以後成蟲才外出活動。故越冬蟲態有成蟲及2年生和當年生幼蟲。田間在4~8月均有成蟲出洞,4月底至5月初為盛期。成蟲出洞後在上半夜活動最盛,白天多潛伏於樹洞內,雨前天氣悶熱,出洞活動也多。成蟲在5~9月均有產卵,但以5~6月產卵占多數。卵多產於樹幹上的裂縫內、洞口邊緣及樹皮凹陷不平處,每處產卵1粒,個別2粒。從距地面33厘米的主幹至3米高的側枝上都有分布,但以近主幹分叉處卵的密度最大。初孵幼蟲先在卵殼附近皮層下橫向蛀食,開始蛀入皮層時,有泡沫狀物流出。在皮層中取食7~20天后,幼蟲體長達10~15毫米時,即開始蛀入木質部,通常先橫向蛀行,然後多轉為向上蛀食。幼蟲的齡期不同,從洞口排出的蟲糞也不同。低齡幼蟲的蟲糞一般呈白色粉末,並附著於被害孔口外;中齡幼蟲的蟲糞呈鋸木屑狀,且散落於地面;高齡幼蟲的蟲糞呈粒狀,若其蟲糞中雜有粗條狀木屑,則幼蟲已老熟,開始作蛹室。蟲道長度當年生幼蟲為10~20厘米,二年生幼蟲為33~43厘米。在其化蛹前,在蟲道上會咬出3~5個氣孔與外界相通。氣孔外面留有一層樹皮未咬穿,但其上密布有蜂窩狀小孔。
防治方法
捕殺成蟲
根據褐天牛夜間活動及在樹洞內交尾的習性,在成蟲大量出現時進行人工捕捉。
樹幹塗白防止產卵
在4月份將柑橘樹的主幹和主枝塗白,塗白劑有:①水泥10千克、生石灰10千克、新鮮牛糞1千克,加適量水調成糊狀。②生石灰20千克、硫磺l千克、敵敵畏0.25千克、食鹽0.5千克、桐油0.1千克,加適量水調成糊狀。也可在成蟲開始產卵前(4月份)將包裝化肥的編織袋裁成寬20厘米左右的條帶,包紮距地面1米以下的枝幹,防止產卵。
刮殺蟲卵及低齡幼蟲
6月份前後,在天牛產卵部位及低齡幼蟲為害處,用刀刮殺。在6月中旬至7月份,及時剪除枯萎枝梢,並燒毀以滅幼蟲。
鉤殺或藥殺老齡幼蟲
在清明和秋分前後檢查樹體,發現有新鮮蟲糞處,用鋼絲鉤殺。或清除蟲糞後,用脫脂棉吸取藥液,塞入蟲孔內(也可用注射器注入)。常用的藥液有:80%敵敵畏乳油或40%樂果乳油5~10倍液,也可用衛生球(萘)的酒精(或汽油、柴油)溶液,每孔用量0.3~1毫米(依蟲齡大小而定);也可每孔塞入0.3~0.5米的導火線,再點燃使其燃燒完畢;也可用中草藥半夏的塊莖或葉片塞入洞內。塞入藥物(或燃燒導火線)後再用濕泥密封蟲孔。
加強栽培管理
清除枯枝時,要鑿平傷口,塗上保護劑,使其癒合良好;枝幹上的洞要用水泥、河沙或黏土堵塞,使樹幹表面保持光滑。
保護利用天敵
褐天牛有多種寄生性天敵,其中以寄生於幼蟲的天牛繭蜂和寄生於卵的長尾齧小蜂最為常見,對天牛的抑制作用顯著。另外啄木鳥也是天牛的重要天敵,可加強保護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