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玉澍

裴玉澍,原名裴會保(1890-1946)字海珊,武鄉縣大有村人,弟兄1人,身材魁梧,有文化,能寫會算,善讀書。妻,監漳吳村人。生兩子一女:長子裴聚全,次子裴聚堂,均已謝世。長女裴金仙,嫁於大有鄉趙家莊趙太和之子趙生旺,進步人士。現裴家後世有孫姐弟兩人,孫子裴潤生,大有鄉西崗頭村人。孫女裴孟蘭,潤生之姐,嫁於賈豁鄉合德甲村趙留旺,共產黨員,抗戰老民兵。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裴家九輩均為財主,裴玉澍屬第九世。裴成年後經營家業,占有土地七千多畝,家有屯糧千萬石,金銀財寶不計其數,為“武鄉財主”四大家之首。  裴家大院座落在大有村北最高處,座北朝南,斑駁的台階,拾級而上,高大的單檐式的街門呈拱圓形朝東南方向開著,高3米,寬2米,據說面對著東南山上曾有過的瀑布。街門牆壁稍有點裂痕,古樸的街門匾上鑲刻著“恆受益”三個大字清晰可見,東房外牆幾米高的石頭根基保持完好。進入大院,院內寬敞,但地面高低不平,裴家一字型的原十三竄院已不復存在,四眼土窯還殘存。大院內有四戶新居農家,從大院殘存的南牆俯瞰,大有村景盡收眼底,可見,當時裴家十分講究這居住的風水寶地。

裴家在窯底(地名)有一塊地,上輩人在此一年四季勞動,有一天,突然地邊懸皮塌下,塌出許多金銀元寶,上輩人勞動後,每次總要用筐子往家稍帶擔一回,天天如此,擔了半月之久,村上人看見老翁擔的儘是些落僵蛋(石頭),而老翁說,你們不懂,這是金元寶,從此,裴家便發家致富。清朝末年,裴玉澍曾與“四大財主”之一的趙太和比富,趙太和說,我能把家中金銀元寶擺出村外十里,而裴玉澍說,我能把家中金銀元寶擺出村外十里再擺回來。

裴玉澍金銀萬貫,良田百頃,騾馬成群,並且不斷購買本村及周圍村土地,租出去,到時收取糧食和租金。裴家常年有長工七八個,短工十幾人,長工有大頭、二頭,有管家的,管帳的,有飼養員、趕車的、放羊的、做飯的,跑腿的,各負其責,本村有一千多畝地,百分之六十屬裴家。裴家為了防盜、防搶,設有金窯、銀窯,養有黃犬三、四隻。

裴家要糧有糧,要金銀有金銀,經商做生意,聲譽很大。裴家設有“當鋪”,商業店鋪分布在黎城、襄垣、西營、榆社等地;裴家商號和老字號有“恆德義”、“復恆泰”、“晉豐太”、“意生隆”、“德生昌”、“三晉達”等。“京貨鋪”著重經營外地大貨;“蘇州鋪”著重經營南方絲綢,針刺之類;“煤鋪”在集市上最活躍;“糧店”收糧賣糧,生意興隆。“晉豐當”和“復恆泰”是裴家開辦的金銀雜貨店。當時,大有為武鄉“八小鎮”之一,逢“一、四、七”集會,集貿繁榮,而裴家貨物俱全,規模之大,收入頗豐。

裴玉澍雖屬武鄉地主豪紳,但從他的道德人倫,所作所為上看,不能說他不是一個開明士紳,裴氏家族千年榮顯,是武鄉歷史上最有名的家族。嚴格的古訓家規,規正了後世子孫的行為品格,高超的行為品德成為追求卓越的保證。裴氏家族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是裴氏家族興旺的關鍵原因,也是毛澤東讚譽裴氏家族的緣由。

個人經歷

裴玉樹憨厚,不作惡,不欺壓百姓,有扶貧濟困,愛國愛民思想。裴生活和窮人有時也一樣,他早上總是先吃兩個窩頭,每逢過年過節,總要開倉為窮人借糧,借走後也不再收取,平時有個別窮人開口借糧者,他總是滿足要求,也從不再收取。當時他自辦學堂,裴家人還動員孩子們都去上學,甚至有不少窮苦孩子在他家吃住。1920年,因捐助救災款獲國民黨內務部一等金色義賑獎。“七七”事變後,抗日戰爭爆發,中華大地掀起了抗戰高潮,武鄉黨組織為保證在戰場上浴血奮戰、英勇殺敵的八路軍後勤供應,發動了捐糧運動,宣傳地主紳士們有錢出錢,有糧出糧,抗日救國。裴玉澍1939年9月18日,參加了武鄉土河村召開的榆(社)武(鄉)士紳大會,回響抗日政府號召,積極資助武鄉地方抗日武裝,帶頭捐糧一千多石。據裴後代回憶,1939年至1942年間,曾每次有18個騾子馱,白天馱糧食,夜晚馱金銀元寶,前後共馱20餘天,送至太行第三軍分區,受到朱德總司令和彭德懷副總司令的讚揚,榮獲八路軍總部上書“毀家紓難”獎旗一面,被譽為開明士紳。後來,裴玉澍又多次捐糧捐款,直至傾家蕩產,錢財一空。1942年7月裴被選為邊區參議員,1942年,1946年兩次出席晉冀魯豫邊區參議會。1946年逝世,時年56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