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發展
春秋戰國時期,裙甲就已經正式出現在戰爭中,但是由於技術工藝與材料的限制,那時的裙甲多為皮製。
按照製造規則,一領皮甲由不同形式的一百八十三片小牛皮塊編成,用絲帶子編聯成幅,構成甲身,甲裙和甲袖三部分。
秦代甲冑,鐵器的發展出現了大量的鐵質鎧甲。
而秦代的裙甲大多和身甲和為一體的樣式。
漢代時期,冶煉技術的發展,“玄甲”,鐵甲也。並且這個時期魚鱗甲普及,腿裙已非常完備且長。這主要是因為戰爭騎馬作戰的護具已相當完備。
根據山東臨淄西漢齊王墓殘甲復原品。
比玄甲跟高級的鎧甲。
魏晉南北朝時期,收到外來的影響,甲冑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
防護全面的魏晉時代魚鱗鐵甲。
較之漢代,此時下身的防護加強,不僅有裙甲,還有更全面的褲型下甲。
隋唐時期,由於洗手國外鎧甲的樣貌外形,鎧甲顯得非常浮誇艷麗,而經過戰爭的洗禮,擯棄了誇張的因素,逐漸向實用性發展。
安史之亂導致唐朝由盛轉衰,甲冑也由浮華轉向軍事本旨,突出軍事功用。這時的甲冑已初步具備後世中華傳統大鎧的基本特色,如擯棄初唐繁瑣的甲冑組件和相應的“包粽子式”的裹甲方式,改為結構緊湊的二件套披掛式、披膊、身甲、腿裙有機結合為一體,顯得大氣持重,穿著也簡便許多。
敦煌筆畫中的唐武將。
可見裙甲包邊上已將裝飾有花紋。
盛唐甲冑努力要把武士用束甲繁瑣地纏裹起來,甲身又短小體貼,以顯現出矯健敏捷之態,使之符合希臘審美格調。但這不合中國人自古講求穩重風範的審美習慣,也不合威稟如山的武人氣質,所以中國武將最佳造型不會是像個健卒,而須似鐘塔般巋然。所以,這時的甲冑腿裙,做得越來越大。
五代的甲冑異常的華貴大氣,規整有序的甲身、裙甲、披膊,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五代吳越地區神將畫像。
短的裙甲、林伽型腹甲、波斯式脛甲、盔頂的佛座裝飾。
後世通過為腿裙加裝掛鈎,解決了因裙甲長大步行不便的困擾。
圖為明韋韋馱像,腿裙加裝吊掛。
宋代是甲冑發展史上關鍵的成熟定型期,宋代的甲冑是歷史朝代中最經典的款式。
柳葉扎甲裙甲。
黃金鎖子甲裙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