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葉愛博拉契蕨

138,圖版 428,圖版 148,圖

中 文 名 :裂葉愛博拉契蕨
科名信息:
屬名信息:Eboracia,愛博拉契蕨屬
文獻描述:1829 Neuropteris lobifolia,Phillips,頁148,圖版8,圖13 1911 Eboracia lobifolia,Thomas,頁 387 1963 Eboracia lobifolia,斯行健,李星學等,頁79,圖版23,圖7; 圖版25,圖 1~8a 1979 Eboracia lobifolia,何元良等,頁 138,圖版 63,圖 2,2a ;圖版 64,圖 1,1a,2 1980 Eboracia lobifolia,陳芬等,頁 428,圖版 2,圖 8
形態描述:蕨葉至少兩次羽狀分裂,裸羽片,軸細,羽片在軸的下部以近 90° 伸出,在軸上部以約 50° 角伸出;上部具溝,下部渾圓,背面多毛;羽片瘦弱,頂端為漸尖形,由小而具齒狀的小羽片組成;最後一次羽片基部下邊的第一枚小羽片擴大,頗寬,常呈雙瓣狀,羽片基部上邊的第一枚小羽片微微伸長;第二枚小羽片(特別是下行的)常較一般的為小,以後的小羽片又立即恢復正常大小;小羽片或多或少地呈卵圓形,最寬處位在基部之上,基部的前邊常收縮,基部的後邊有時收縮,並微微下延,邊緣呈波狀或全緣,頂端鈍圓,表面凸起,但邊緣極少捲曲;葉膜厚,葉脈常不清晰;中脈以 30° 角自羽軸伸出即向外彎曲,側脈常作兩次分叉,在邊緣附近每厘米約有 24 條;實羽片的小羽片較裸羽片的微狹而較尖,邊緣或多或少地捲曲;囊群每側 1~4 個,常強烈捲曲成圓筒形,長 0.6 mm,寬 0.4 mm。側脈不分叉,直達囊群;囊群蓋頗為粗壯,孢子囊自中央囊座伸出,具短柄,長約 200 μm;環帶發育,含孢子約 60 個,孢子呈圓形或四面體型,具一明顯的邊緣,三射線(trlra-diate crack)很寬,幾乎及於三個角的頂端(斯行健,李星學等,1963) 。
比較研究:
時代產地:黑龍江穆稜梨樹鎮,遼寧沙河子,甘肅武威小石門溝口,武威下大窪,陝西府谷河石岩石盤灣,新疆準噶爾盆地;青海柴達木盆地東北緣大煤溝(大煤溝組);早、中侏羅世,晚侏羅世地層有可疑的標本發現。四川達縣鐵山金窩,珍珠沖組;晚三疊世。北京門頭溝,下窯坡組和龍門組;侏羅紀。遼寧凌源,郭家店組;遼寧本溪,長梁子組; 早侏羅世
圖版信息:圖版 148,圖 6~9
數據來源:中國化石蕨類植物(2010),頁碼:24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