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見齊(1907~1991)正文中國礦床地質學家。1907年9月 22日生於上海奉賢,1991年10月28日卒於北京。1929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地質學系。曾任鹽務總局技正,唐山工學院教授,北京地質學院教授、系主任、副院長,武漢地質學院北京研究生部主任,中國地質大學教授,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地學部委員(1980年當選)。袁見齊長期從事中國鹽礦地質研究。早年他提出了四川三疊紀含鹽層屬海退層,海濱沉積的觀點,指出川中有造成大鹽礦的可能,以後得到證實。40年代他主持西北鹽礦等地質調查,認為西北鹽湖的物質來源於風化鹽、囚鹽以及油田水和古鹽礦床的風化淋濾。他提出了中國鹽類礦床分類和類型,並經修改提出鹽類礦床分類表,沿用至今。50年代他主編了1:400萬中國鹽類礦床預測圖,提出石膏、芒硝、石鹽、鉀鹽、硼酸鹽等的找礦方向和遠景區。以後他調查了柴達木盆地察爾汗鹽湖鉀鹽礦床,總結了中國碎屑鹽中鉀鹽的形成條件。提出裂谷控盆、構造活動造成盆地傾側及滷水遷移,風化鹽、承襲鹽、海水和深部滷水等多元的物質來源,滷水摻雜和乾鹽湖成鉀等觀點。他認為中國的中、新生代紅層盆地有找到鉀鹽的地質條件。1983年他以高山深盆說表達了陸相成鹽成鉀理論。主要著作有《西北鹽產調查實錄》(1946)、《含鉀沉積形成條件的幾個問題》(1964)、《中國碎屑岩系中鉀鹽礦床的形成條件》(1980)、《高山深盆的成鹽環境──一種新的成鹽模式剖析》(1983)和《乾鹽湖階段的沉積特徵兼論鉀鹽礦層的形成》(1985)等。配圖相關連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