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袁林於1916年——1918年由中華民國政府籌資興建,占地近139畝(約合92713平方米),耗資約72萬元。
袁林建築群仿明清帝陵建築形制而規模略小,袁氏墓冢則仿美國第十八任總統格蘭特瀕河廬墓的形制修成,為內包水泥,外砌石牆的獨特歐式風貌。照壁、牌樓、碑亭、東西配殿、景仁堂、墓台等建築,以神道為中軸,分布其間,布局嚴謹、錯落有致,既承襲我國傳統建築規制,又吸取西洋建築風貌,形成了中西合璧、風格迥異的陵園建築特色。袁林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河南省僅存的少數幾個官式建築群之一。
陵墓按照明、清皇陵的格局,以我國古典建築規制為體,西洋建築風貌為用,既彰顯“皇家”氣派又區別於帝王陵寢,為我國陵墓建築史上的一個創例,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選址
1916年6月6日,時任中華民國總統的袁世凱病逝。當時主政的北洋政府遵其“葬吾洹上”的遺願,委派河南巡按使田文烈趕赴安陽,“慎選堪輿,勘定吉壤”, “繪具詳圖”,“招商築墓。”經過兩年多的時間,耗資70餘萬銀元,在洹水河畔建起了這座占地近140畝的浩大塋宅。
袁世凱於1859年(清鹹豐九年)生於河南省項城縣,後因葬母問題(袁系庶出)與其異母長兄不和,遂定居於河南省彰德府(今安陽市)洹上村,死後也葬在這裡。
袁世凱小的時候,就知道安陽有個洹上村,相傳商朝名相伊尹在朝中遭人誹謗,到洹上村隱居三年,後來商王親自到洹上村迎他復任。安陽也是袁世凱的遠祖東漢軍閥袁紹的發祥地,袁世凱覺得,洹上村對自己是一塊吉祥寶地,還在小站練兵的時候,他就買下了這裡的二百多畝地,只是沒想到很快就派上了用場。安陽洹上村位於河南與直隸交界處,交通方便,離京城也近。隱居這裡垂釣洹水,也便於掌握天下動態。
所以,袁世凱死後,歸葬於他曾閱兵和歸隱過的安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袁世凱墓園被稱為袁林。袁林的設計者是德國的工程師,它的建築“仿明陵而略小”。主體建築自南而北依次為照壁、糙石橋、清白石橋、牌樓門、望柱、石像生、碑亭、東西值房、堂院大門、大丹陛、東西配殿、景仁堂、墓台。袁林建築的總體設計,有其獨特之處,在我國陵墓建築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它的特點是“中西合璧”,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時代特色。堂院以前的部分是中國明清陵寢的風格,後邊大墓部分是西洋陵寢的建築風格。
那么,袁世凱墓為什麼不稱“陵”而稱“林”?
袁世凱冒天下之大不韙稱“帝”,名不正而言不順,最後四面楚歌,不到六十歲就一命嗚呼。袁世凱的大兒子袁克定最初也想效仿歷代帝王,把自己老子的萬年吉地稱為“袁陵”。
但當時當政的徐世昌卻對之明確反對,他說:“項城生前稱帝未成,未曾身居大寶,且已取消洪憲年號,如果採取 袁陵 之名,實為不妥。林與陵諧音,《說文解字》上所載陵與林二字又可以互相借用,避陵之名,仍陵之實,這多好啊!”
其時,徐世昌的話自然最有分量,於是袁克定便棄“袁陵”而稱之為“袁林“。
景區介紹
袁林以神道為中軸線,南北綿延兩公里。碩大的照壁是整個袁林的最南端,照壁內側滿飾磚雕圖案,技藝精湛、莊重典雅,是全國現存照壁中規模最大、紋飾最精美的一個。
繞過照壁,沿神道北上,跨糙石橋、青白石橋,袁林的另一座大型建築——牌樓便映入眼帘。與傳統木、石結構不同,袁林的牌樓是用鐵筋洋灰石子築就,這在中國陵墓建築史上極為少見。當年,為了修建這座陵墓,北洋政府專門從日本進口了大量水泥,粉飾太平。如今,這六柱五樓沖天式的高大牌樓,雄居神道中央。而在它的每個柱子頂端都盤踞著一個闊口仰面的神獸——望天吼,為這座建築平添了幾分神秘、威嚴、鎮攝之力。
牌樓兩旁,漢白玉質的望柱、石像生遙遙相對。望柱,是袁林陵地的標誌,高一丈五尺,聳立於基座之上。柱身六面,滿飾花紋。上面的花紋稱為“章”,因為總共有十二種,所以稱作“十二章紋”。十二章紋是中國傳統的帝王專用紋樣,它以黼黻為中心,四周圍繞著日、月、星、龍等不同的圖案,經過石匠的巧手雕琢,共同組成了一件難得的浮雕佳作。
神道兩旁的文武翁仲最能體現袁林時代特色。它們真人般大小而略胖,完全是袁世凱執政時期的裝束。文官頭頂平天冠,身著祭天大禮服,袖手肅立,神態恭謹;武官身著北洋軍服,腰扎皮帶,手握軍刀,神態威武,共同守衛著袁林。這一文一武,時代特徵鮮明,即反映出當時人們的審美觀念,又充分體現了袁世凱時期的禮儀風貌。
碑亭,是袁林中比較重要的建築之一。它面闊三間,亭內伏臥著一座巨大的石雕,叫作贔屓。傳說龍生九子,各有所好,其中之一的贔屓喜好負重,所以人們安排它來馱碑。在這個高達5.5米的墓碑上,雕刻出了數條蟠龍,翱翔雲中,顯現出墓主人身份的非比尋常。墓碑正面則鐫刻“大總統袁公世凱之墓”九個蒼勁挺拔的端楷大字,這齣自於袁世凱好友徐世昌的手筆。
轉過碑亭,便來到堂院前。堂院是袁林最重要的、舉行祭祀活動的場所。堂院大門,為單檐歇山頂建築,上覆綠琉璃瓦,面闊三間。在堂院大門的每一扇門板上,都有橫七排、豎七排的銅門釘,它不僅起到裝飾門面的作用,更重要的體現出一種森嚴的等級,表明它的主人雖然比故宮裡的皇帝低一個等級,卻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顯貴人物。
過了大門,便進入堂院。堂院是一組四合院式樣的建築,由景仁堂和東、西配殿組成。景仁堂居中,是當年來祭祀袁世凱的地方。室內設有供桌、靈位以及袁世凱生前的衣冠劍帶。而東西配殿則作為其他高級官員休息的地方,陳設相對簡單。在院內神道的中央,原來還陳列著一座風磨銅鼎爐,可惜解放前不幸遺失,只留下了一個漢白玉的基座。
穿過堂院,即達袁世凱的墓廬。來到這兒,眼前豁然開朗,這裡與前面的景象迥然不同,一派歐式風格。羅馬式的大柱子、渾鐵鑄就的大鐵門、青石砌成的墓廬,與前面的建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墓台前的大鐵門是呈“山”字形,以渾鐵鑄成,鑲嵌在西洋柱廊式的白石雙柱之間。鐵門的上端各有一個八角徽章,徽章的中心仍是十二章紋,反覆強調著墓主人的獨特身份。墓廬作圓形,由三層台階隆起,周圍雕有十二尊石獅,更加顯示出了一種威嚴之勢。
那么,袁世凱的墓廬是怎么樣修建起來的呢?據記載,它是平地起墓,像我們平時蓋房子一樣,先打地基再建墓室。墓室分為左、右兩個。左墓室用來安葬袁世凱,而右墓室則留給了他的原配夫人于氏。為起到保護的目的,在磚砌的墓室外又加上了一層一米多厚的鋼筋水泥作為外框,所以非常堅固。據說,當年整個墓區由藜寨圍護,寨外辟渠注水,環繞周遭;寨內松柏梅槐濃蔭蔽日,在平曠的洹上一帶,的確是一處景致福地。
1952年10月,毛澤東蒞臨袁林視察。他饒有興趣的參觀過後,做出指示,要把袁林保護起來,作為反面教材,教育後人。 彈指間,神州換了新顏,昔日的荒冢上建起了人民的博物館,成為了知識的殿堂。修葺一新的房舍中,陳列出殷商王朝的文明,展現了清末民初的跌宕曲折,記錄著今天的酸甜苦辣。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們,到這裡聆聽民族已逝的歷史,感悟辛酸的屈辱,追憶燦爛的輝煌。回首往事,展望明天,愛國主義的情愫、民族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細心回味,激奮之餘,更能享受那份靜謐的愜意、幽雅的歡愉。袁林,這一昔日的總統陵園也煥發出新的光彩,映射出中華兒女勤勞善良、自強不息的錚錚鐵骨。
建築特色
袁林按照明、清陵的格局,採用中西合璧的構築手法,以中國古典傳統形制為體,西洋建築風貌為用,古今並存,風格殊異。穿過中國傳統的牌樓門之後,是林蔭夾道的神路。神路兩旁是對立著的華表、石馬、石虎、石獅、石雕武將、石雕文臣等。這當然是按照“帝王”的規格,為袁世凱墓做儀仗。令人感到特別的是,不論石馬、石虎、石獅還是文臣武將,全都是短腿。其碑亭是傳統式的。亭內袁世凱的墓碑也是和封建社會中的帝王將相一樣是由巨大的贔屓背負。
過了碑亭,就是大門。正面有一座大殿,兩側有陪殿,全是清代風格的建築。再往前行,便是大墓台基。台基有三道門,中間的鐵門又完全是西式建築,貌似民初的“大帥府”。然而,鐵門上掛著的墓徽卻是雕刻著蒼龍、猛虎等。鐵門內的三層高台大墓,便是袁世凱葬身之處。它呈圓形,全用鋼筋水泥澆鑄,周圍雕的石獅也是模仿西式的“寫實”,而不是中國傳統式的“寫意”。袁世凱這個古怪的墓反映了他在歷史舞台上的瞬息多變的身份。
袁林-建築歷史
袁林,興建於袁世凱死後的當年——1916年8月。由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袁氏部屬會同其家人“慎選堪輿,勘定吉壤”,在河南省安陽市洹水之濱為他選擇了墓址,繪具詳圖,招商築墓,1918年6月落成。
建成後的袁林敞宏闊大,主要建築分布在南北神道中軸線上,綿亘長達千餘米。自洹水北岸的照壁牆起,沿神道北上,跨青石拱橋,過牌樓,轉碑亭,穿堂院,入饗堂,再經兩側月門即達袁世凱墓廬。整個墓區原有藜寨圍護,寨外辟渠注水,環繞周遭,寨內松柏梅槐濃蔭蔽日,在平曠的洹上一帶,確是一處景致福地。
袁林落成後,中華民國政府內務部會同河南省政府及袁氏家屬設立袁公林墓地董理社,並核准董理社擬訂的保管規則,以保護管理袁世凱墓。
1920年前後,在袁世凱墓土馬路的最南端增修照壁一座。
1927年,馮玉祥主持豫政,將洹上村袁宅充公,改做河南省第二高中校址,袁世凱墓也一度為針織廠所用。
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戰亂頻繁,袁林多為匪頑占據。到解放前夕為止,景觀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
建國以來,袁林收歸人民管理。1958年,安陽市人民政府決定,利用袁世凱墓設立安陽市博物館,並由安陽市博物館具體負責管理袁林。1964年階級教育運動中,在墓地大丹陛西側添建展覽館24間,占地546平方米。同時又順沿墓地大門前大丹陛的邊沿築牆圍護,正面留門房,形成目前的院落格局。
文化大革命中,袁世凱墓受到衝擊,部分建築物飾件被損毀,文革後得以修復。
改革開放以來,袁林成為安陽市重要的旅遊視窗單位之一,陸續進行了多項維修工程,逐步恢復袁林的原始面貌,特別是1996年後,對袁林的外檐彩畫進行了修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13年3月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背景資料
袁世凱(1859年—1916年),字慰庭,號容庵,是中國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北洋軍閥鼻祖、中華民國大總統,風雲一時,叱吒中國政壇。
1859年9月16日,袁世凱出生在河南項城縣一個世代官宦的大家族。父祖多為清朝顯貴,權重一方。袁世凱早年科舉不第,又逢清季兵燹,便棄文投軍,依附淮軍將領吳長慶門下。1892年,大清藩屬朝鮮內亂,求助於清庭,袁世凱即隨軍入朝平亂。駐朝期間,袁世凱頭腦靈活,辦事機敏、幹練,表現出較高的外交、軍事才能,頗為清庭朝野矚目。1894年受李鴻章保舉為駐朝總理大臣。1895年受命以道員銜赴天津督練“新式陸軍”。他仿造歐洲軍制訓練軍隊,取得極大的收穫。同時在此基礎上扶植自己的勢力,形成了日後北洋軍閥的班底。1898年參與鎮壓維新派。1899年任山東巡撫,逐步接近清廷的權力中樞。1901年升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1907年入主軍機處、兼任外務部尚書。1908年宣統帝繼位,受清皇室排擠,袁世凱被迫下野,隱居彰德府(今安陽市)洹上村別墅——“養壽園”。
此處原為天津鹽商何炳瑩的一座別墅,面積約133公頃。袁購買後擴充改建,共建9個宅院,姬妾9人,人各一院。正廳“養壽堂”為袁的居室。宅中置有花園,題名“養壽園”,並開天平渠引漳河水入園,小溪長流,山林峻石,亭台水榭。宅四周築高大圍牆,建有炮台,由當局派兩營馬隊護衛,儼然像一座城堡。袁世凱擇居洹上,儘管他每天草笠木履,從舟垂釣,自稱洹上漁翁、容庵老人,好像謝絕塵世的樣子,但卻無時無刻不流露出他重登政治舞台的野心。
洹上村築有鐵路專線,時與朝野要人來往,並設有電報房。袁雖身居鄉野,其觸角卻伸向四面八方,每天都要用一兩個小時處理電信“公務”。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使他終於得到東山再起的時機。他先迫使清廷起用他出任內閣總理大臣,獨攬了軍政大權,後竊取辛亥革命果實,成為中華民國大總統。1915年12月復辟帝制,建立“中華帝國”,自稱“洪憲皇帝”。1916年3月因內外交困,被迫宣布恢復中華民國。同年6月因患尿毒症離世。中華民國政府依照袁世凱“扶柩回籍,葬我洹上”的遺願,在安陽洹上村東北的太平莊北側,建造了一座帝陵式的大型陵墓,葬袁於此,人稱“袁林”。
袁世凱的一生
袁世凱(1859年—1916年),字慰庭,號容庵,是中國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北洋軍閥鼻祖、中華民國大總統,風雲一時,叱吒中國政壇。
1859年9月16日,袁世凱出生在河南項城縣一個世代官宦的大家族。父祖多為清朝顯貴,權重一方。袁世凱早年科舉不第,又逢清季兵燹,便棄文投軍,依附淮軍將領吳長慶門下。1892年,大清藩屬朝鮮內亂,求助於清庭,袁世凱即隨軍入朝平亂。駐朝期間,袁世凱頭腦靈活,辦事機敏、幹練,表現出較高的外交、軍事才能,頗為清庭朝野矚目。1894年受李鴻章保舉為駐朝總理大臣。1895年受命以道員銜赴天津督練“新式陸軍”。他仿造歐洲軍制訓練軍隊,取得極大的收穫。同時在此基礎上扶植自己的勢力,形成了日後北洋軍閥的班底。1898年參與鎮壓維新派。1899年任山東巡撫,逐步接近清廷的權力中樞。1901年升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1907年入主軍機處、兼任外務部尚書。1908年宣統帝繼位,受清皇室排擠,袁世凱被迫下野,隱居彰德府(今安陽市)洹上村別墅——“養壽園”。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受國內外形式所迫,清庭被迫重新起用袁世凱,由其出任內閣總理大臣,主持軍政。革命當前,袁世凱深知清庭氣數已盡,無可挽回,便聯絡全國革命勢力及其舊部,倒戈一擊,逼迫清帝退位,實行共和。1912年3月,袁世凱因促成共和有功,當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隨後不久,被推舉為中華民國首任總統。1915年12月宣布恢復帝制,建立中華帝國,並改元洪憲。1916年3月22日,因內外交困,袁世凱被迫宣布撤消帝制,恢復中華民國。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死於北京,時年57歲。同年8月24日正式歸葬於河南安陽。
交通信息
安陽市內乘坐公交8路、23路到袁林站下,19內環、19外環到安陽橋(袁林)站下,35路到結核病醫院站下可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