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劍[中央民大世界民族學人類學研究中心副教授]

袁劍[中央民大世界民族學人類學研究中心副教授]

袁劍,1981年生,江蘇蘇州人。中央民族大學世界民族學人類學研究中心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海外民族志研究通訊》編委、《全球史評論》(CSSCI集刊)編委、《亞洲現代思想》編委、中國蒙古史學會會員。

學習經歷

2006年9月至2012年1月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獲歷史學(專門史)博士學位

(2006年7月至2009年12月 同時參加(德國)弗萊堡大學歷史系DFG-GRK1288 博士研究項目)

2004年9月至2006年7月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碩士研究生,獲歷史學(專門史)碩士學位

1999年9月至2003年7月 蘇州大學中文系本科,獲文學(漢語言文學)學士學位

工作經歷

2005年10月至2006年6月任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典志組秘書

留學經歷

2014年4月-7月 獲Eurasia-Pacific Uninet(EPU)博士後項目獎學金,赴(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南亞、藏學與佛學研究所進行博士後研究(合作導師: Univ. –Prof. Dr. Klaus-Dieter Mathes)

2013年10月 俄羅斯人類學民族學博物館(Кунсткамера)訪問學者

2011年7月 獲英方全額資助,赴(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 KCL)歷史系、中國研究中心擔任短期訪問學人

2006年7月至2009年12月 獲德國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DFG)博士研究獎學金,赴德國參加(德國)弗萊堡大學歷史系DFG-GRK1288 博士研究項目,項目成果為Favoriten und ihre Cliquen im qingzeitlichen China. Mingzhu (1635-1708) und Heshen (1750-1799) im Vergleich.(指導教授:Prof. Dr. Sabine Dabringhaus)

學會兼職

2012年7月至今 中國蒙古史學會會員

獲獎情況

2015年2月 2015值得一讀的十本海外中國研究著作(韓瑞:《假想的“滿大人”:同情、現代性與中國疼痛》)

2012年3月 萬聖書園2011年度思想學術翻譯十大好書(巴菲爾德:《危險的邊疆》)

2011年12月 中華讀書報2011年度百佳圖書(范發迪:《清代在華的英國博物學家》)

2011年11月 第二屆中國法律文化研究成果獎青年獎

2009年11月 復旦大學博士生論壇優秀論文獎

2006年7月 中國人民大學優秀碩士論文(清史所僅一篇)

2006年5月 中國人民大學第八屆“創新杯”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三等獎

2005年5月 中國人民大學第七屆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三等獎

項目課題

(1)《“中國深度研究”跨學科學術工作坊關鍵字特別項目——“邊疆”關鍵字》(項目主持人),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項目,2010-2011年。已結項。

(2)《清朝與準噶爾部關係史研究綜述》(項目主持人),2012年度國家社科基金特別項目《北部邊疆歷史與現狀研究》,2013年。已結項。

(3)《18至20世紀初北部蒙古地區土地利用方式與遊牧經濟》(項目主要參與人),201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2011-2014年。

(4)英-俄-中三方合作項目“Ethnos and Minzu: the histories and politics of identity governance in Eurasia”(項目中方主要參與人),英國勒伍豪基金會(Leverhulme Foundation),2013-2016年。

(5)《義大利南蒂羅爾地區自治的歷史、結構與效度》(項目主持人),2014年度國家民委科研項目,2015年。

(6)《近代以來中國“邊疆”概念的范型與流變》(項目主持人),中央民族大學2015年度校級自主科研項目(青年基金),2015年。

科研成果

1.著作

《邊疆的結構:清代中國的“邊疆性”及其衍生問題》(獨著),待刊

《邊疆的法理:清代西藏終審權問題研究》(獨著),待刊

《邊疆的背影:拉鐵摩爾與中國學術》(獨著),待刊

《長城內外是故鄉:拉鐵摩爾與邊疆中國》(與黃達遠合作主編),三聯書店,2015年

《空間、法律與學術話語:西方邊疆理論經典文獻》(合作),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4年

《世界學者論中國傳統法律文化(1644-1911)》(合作),法律出版社,2009年

2.譯作

[美]羅伯特·薩克:《人類的領土性:理論與歷史》(Robert Sack, Human Territoriality: Its Theory and History. 1986)(英文,獨譯),譯林出版社,2016年將出(“人文與社會”譯叢)

[美]史謙德:《北京的人力車夫:20世紀20年代的城市居民與政治》(David Strand, Rickshaw Beijing: City People and Politics in the 1920s. 1993)(英文,獨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年將出(“海外中國研究”系列)

[美]通猜·威尼差恭:《圖繪暹羅:一部國家地緣機體的歷史》(Thongchai Winichakul, Siam Mapped: A History of the Geo-Body of a Nation. 1994)(英文,獨譯),譯林出版社,2015年(“人文與社會”譯叢)(東南亞研究經典著作)

[美]韓瑞:《假想的“滿大人”:同情、現代性與中國疼痛》(Eric Hayot, The Hypothetical Mandarin: Sympathy, Modernity, and Chinese Pain. 2009)(英文,獨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13年(“海外中國研究”系列)

[美]托馬斯·巴菲爾德:《危險的邊疆:遊牧帝國與中國》(Thomas Barfield, The Perilous Frontier: Nomadic Empires and China. 1992)(英文,獨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年(“海外中國研究”系列)

[美]范發迪:《清代在華的英國博物學家:科學、帝國與文化遭遇》(Fa-ti Fan, British Naturalists in Qing China: Science, Empire, and Cultural Encounter. 2004)(英文,獨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清史·編譯叢刊”系列)

[德]沃爾夫岡·費肯傑:《經濟法》(Wolfgang Fikentscher, Wirtschaftsrecht. 1983)(德文,合譯),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10年

通俗作品:[美]彼得·豪根:《這就是世界史!》(第2版)(Peter Haugen,World History, 2009)(英文,與徐力恆、陶郁合譯),人民郵電出版社,2014年

審校作品:[日]岡田英弘:《世界史的誕生:蒙古的發展與傳統》(『世界史の誕生:モンゴルの発展と伝統』,1992)(日文),北京出版社,2015年

3.主要論文(包括書評)

"Review: Kirk W. Larsen. Tradition, Treaties, and Trade: Qing Imperialism and Chosŏn Korea, 1850–1910 ", China Review International, Vol.19, No. 4, 2014. pp. 621-623.

"The Sino-Russian Trade and the Role of the Lifanyuan, 17th-18th centuries", (Joint with Ye Baichuan), 2015 forthcoming.

“馬世嘉:<從邊疆政策到外交政策:印度問題與清代中國的地緣政治轉變>書評”,《中國學術》2015年將刊。

“彼得·畢紹:<香格里拉的神話:西藏、遊記與西方的聖境塑造>書評”,《中國學術》第34輯(2015年)。

“帝國的知識爭奪:18、19世紀清朝、俄國對內亞空間的認識與政策取向”,待刊

“從批判拒斥到重新‘發現’:20世紀50年代以來國內學界對拉鐵摩爾及其著述的關注與互動”,待刊

“20世紀30、40年代拉鐵摩爾理論的在華接受史:以民國報刊與文獻的梳理與分析為例”,待刊

“風雪載途:人類學視角下的拉鐵摩爾新疆之行”,待刊

“拉鐵摩爾的西南經驗:兼論邊疆理論中的未竟傳統”,待刊

“在連續與斷裂之間:拉鐵摩爾的西藏認知與敘述”,待刊

“拉鐵摩爾1972年的來華之旅:政治氛圍與學術田野的一次交錯妥協”,待刊

“此間山水稱暹國:泰國邊疆的政治與神話”,待刊

“世界體系中的內亞:對貢德·弗蘭克內亞敘述的梳理與再思”,待刊

“邊疆民族志與中國邊疆學:理念、方法與可能”,待刊

“‘絲綢之路’視閾下的地方知識及其超越”,待刊

“2014年的中國邊疆研究:理念、機制與互動”,待刊

“邊疆研究的‘再發現’:2000年以來國內拉鐵摩爾相關研究的新進展與新趨勢”,待刊

“西方近代‘邊疆’概念及其闡釋路徑:以拉策爾、寇松為例”,《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

“新疆史地研究的生態視野:環境、歷史與社會的一種解釋路徑”,《新疆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1期。

“拉鐵摩爾與施堅雅:邊疆研究內亞範式與西南傳統中的歧異與互通”,《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2期。該文被人大報刊複印資料《民族問題研究》2015年第2期全文轉載。

“打撈民國時代的邊疆記憶”,《中國圖書評論》2014年第11期。

“田野中的全球史與地方性:拉鐵摩爾1929-1930年的中國東北之旅”,《社會科學》2014年第10期。

“邊疆概念的抽象化與具體化——民族志書寫與近代的相關嘗試”,《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4期。

“內陸亞洲的民族志書寫:百年積澱下的新契機”,《邊疆發展中國論壇文集》(2012創新治理卷),2014年。

“‘關鍵字’路徑下的‘總體史’寫作:兼讀《法律、資源與時空建構:1644-1945年的中國》”,《中國圖書評論》2014年第3期。

“邊疆理論話語的梳理與中國邊疆學的可能路徑”,《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4年第1期。

“2013年的中國邊疆研究:使命、範式與轉型”,《中國圖書評論》2014年第1期。

“20世紀上半葉的內亞研究與地緣政治:以民國時期國內對拉鐵摩爾及其學說的介紹與評價為例”,《西北民族研究》2013年第4期。

“‘邊緣再造’下的薪火相傳——讀王明珂先生:《父親那場永不止息的戰爭》”,《中國圖書評論》2013年第3期。

“‘內陸亞洲’視野下的大邊疆:拉鐵摩爾的實踐路徑——兼讀拉鐵摩爾的一些作品”,《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3年第3期。

“史祿國及滿-通古斯研究的國際化與新契機——中英俄三方合作項目‘Ethnos and Minzu: the histories and politics on identity governance in Eurasia’(2013-2016)的目標與實踐”,社會學視野網,2013年10月18日。

“我的博物學研究路徑與期待——范發迪訪談錄”(與范發迪合作),《自然科學史研究》2012年第4期。

“巴菲爾德的西北邊疆觀及其限度”,《西北民族走廊研究:文明、宗教與族群關係》(蘇發祥主編,學苑出版社,2012年),第18-24頁。

“當前國內智庫研究圖書出版狀況:綜述與展望”,《中國圖書評論》2012年第8期。該文被人大報刊複印資料《出版業》2012年第11期全文轉載。

“清代中國的‘邊疆性’及其現代意義”,《邊疆發展中國論壇文集(2010)·發展理念卷》(宋敏主編,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333-343頁。

“寫作需要‘休息’——顧彬訪談錄”,《中國圖書評論》2012年第4期。

“從江南雅韻到邊地情懷——《危險的邊疆》譯後”,《西北民族研究》2012年第1期。

“德國漢學研究學者及其著作(初編)”,《海外中國學評論》第4輯(2012年)。

“中國的‘痛苦’與西方的‘被痛苦’——兩部作品勾起的回憶”,《中國圖書評論》2011年第12期。

“文化遭遇與知識網路——范發迪《清代在華的英國博物學家》譯後贅言”,《讀書》2011年第11期。

“張勉治:《馬背上的朝廷:帝國巡遊與清朝統治的形成,1680-1785》書評”,《中國學術》第29輯(2011年)。

“米華健等(編):《新清帝國史—在承德建立起內陸亞洲帝國》書評”,《中國學術》第28輯(2011年)。

“從舊海棠到新雄雞:新舊中國的國家想像”,《中國圖書評論》2011年第11期。

“故鄉,永恆的精神家園——Heimat: A Critical Theory of the German Idea of Homeland一書簡介”,《中國圖書評論》2011年第7期。

“《從“異域”到“舊疆”——宋至清貴州西北部地區的制度、開發與認同》書評”,《中國人類學評論》第19輯(2011年)。

“清代法律史的‘邊緣突破’——讀《世界學者論中國傳統法律文化(1644-1911)》”,《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2011年第1期。

“阮元研究及其國際化的新進展”,《清代文學研究集刊》第2輯(2010年)。

“遊牧社會視角下的滿蒙歷史:清代族群問題再思考”,《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志》2010年第3期。

“民族國家觀念的中國式闡釋與中國主體性建構”,《國際社會科學雜誌》(中文版)第27卷第1期(2010年)。該文被人大報刊複印資料《政治學》2011年第5期全文轉載。

“西藏問題的近代迷思:長篇書評:Tibet and Nationalist China’s Frontier: Intrigues and Ethnopolitics, 1928-49”,《西北民族研究》2010年第3期,增補修改稿刊發於《民族社會學研究通訊》第115期。

“舊疆新命:西南少數族群的‘再發現’”,《西南邊疆民族研究》第8輯(2010年)。

“清代以前西藏司法特徵略論”,《藏學學刊》第5輯(2010年)。

“‘國語’興亡:清朝‘滿語思路’的流變略論”,《“社會·經濟·觀念史視野中的古代中國”國際青年學術會議暨第二屆清華青年史學論壇論文集》(2010年)。

“人類學視野下的中國邊疆史”,《讀書》2009年第4期。

“邊疆的復調——薩義德《東方學》重讀印象”,(香港)《二十一世紀》第115期(2009年)。

“中國歷史中的政治、族群與邊疆:另一張隱在的面孔——兼讀狄宇宙、韋棟主編:《中國歷史中的政治邊疆、族群邊界以及人文地理》”,《西北民族研究》2009年第4期。

“史在四裔,惟求者方得之——讀《邊陲的中國》”,《中國人類學評論》第13輯(2009年)。

“從遊牧社會發現歷史——以11-13世紀蒙元對漢蒙民族的影響為例”,《蒙古學集刊》2009年第3期。

“清朝場域中的西南印象——讀《亞洲邊陲:清代雲南邊疆的變遷》”,《書品》2009年第5輯。

“書評:Joanna Waley-Cohen, The Culture of War in China, Empire and the Military under the Qing Dynasty”,(台灣)《漢學研究》第27卷第2期(2009年)。

“第十七屆歐洲漢學大會研究論文綜述”,《中國史研究動態》2009年第1期。

“宋元明歷史與清代變局——順延抑或躍變?——評The Song-Yuan-Ming Transition in Chinese History”,(台灣)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第38期(2009年)。

“清代西藏終審權問題再研究”,(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中國法制史學會合編《法制史研究》第14期(2008年)。

“歐亞十字路口:新疆歷史——James A. Millward, Eurasian Crossroads: A History of Xinjiang書評”,(台灣)《漢學研究通訊》第27卷第3期(2008年)。

4.報刊文章

“‘滿大人’與中國想像”,待刊

“‘絲綢之路’的歷史彈性”,待刊

“民族史敘述的層累與超越”,《晶報》(深港書評)(2015年4月26日)。

“‘絲綢之路’視野下的時空互動”,《晶報》(深港書評)(2015年2月8日)。

“‘絲路經濟’及其實踐者”,《晶報》(深港書評)(2015年1月4日)。

“博物學、近代化與民族國家認同”,《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12月26日)。

“‘內亞’傳統的歷史及其可能”,《晶報》(深港書評)(2014年10月26日)。

“中央歐亞、遊牧民與世界秩序”,《晶報》(深港書評)(2014年9月7日)。

“拉鐵摩爾在延安看到了什麼”,澎湃新聞-私家歷史(2014年8月26日)。

“拉鐵摩爾和他的北京圈子”,澎湃新聞-私家歷史(2014年7月3日)。

“西部想像與拉鐵摩爾的新疆視野”,《晶報》(深港書評)(2014年5月4日)。

“中國歷史中的‘二元結構’:新視野下的北方遊牧力量”,《晶報》(深港書評)(2014年3月22日)。

“如何認識邊緣:反思性‘邊疆觀’的重建”,《晶報》(深港書評)(2013年12月21日)。

“遊牧力量的巔峰時代”,《第一財經日報》(2013年9月25日)。

“滿大人:當邊緣意象被重新消費”,《第一財經日報》(2013年7月31日)。

“從邊疆、核心到新邊疆——讀《危險的國家:美國從起源到20世紀初的世界地位》”(全文版),《第一財經日報》(2012年12月19日)。

“民族是什麼?”(譯文節選),《中國民族報》(2012年8月17日)。

“踏實做學問,努力促交流——訪倫敦國王學院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姚新中教授”,《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8月16日)。

“亞洲民族國家的前世與後途——兼讀《民族的建構:亞洲精英及其民族身份認同》”,《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3月31日)。

“新清史與清代中國的‘邊疆性’問題”,《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10月19日)。該文被人大報刊複印資料《明清史》2011年第1期全文轉載。

“長城的意義指向及其所體現的邊疆意識”,《中國民族報》(2010年9月26日)。

“圖齊:在心靈朝聖之旅中展開藏學研究”,《中國民族報》(2010年7月30日)。

“穩定完善的德國社區建設”,《中國文化報》(2010年7月23日)。

“理藩院:清朝處理民族問題與對俄外交問題的樞紐”,《中國民族報》(2010年7月9日)。

“故鄉的離愁,民族的‘朝聖’——兼讀安德森《想像的共同體》”,《中國民族報》(2010年6月11日)。

“邊緣社會的外國眼:拉鐵摩爾及其中國邊疆民族理論”,《中國民族報》(2010年5月21日)。

“美國學界研究中國新疆的新視角”,《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5月4日)。

“精神生活困惑下的學術人生”,《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4月8日)。

“再觀歐洲:一個神話的誕生——讀朱利安·班達的《對歐洲民族的講話》”,《中國民族報》(2010年3月19日)。

“西方關於中國民族史研究中的幾個範式‘陷阱’”,《中國民族報》(2009年12月4日)。

5.譯文

[美]柯嬌燕:《創造蒙古人》,待刊。

[美]羅友枝:《乾隆朝的清帝國》,待刊。

[德]貢德·弗蘭克:《中亞的中央性》,《全球史評論》,2015年。

[德]傅海波:《清朝外族王朝統治下的中國18世紀盛世》,《國際漢學》第2期,2015年。

[美]歐文·拉鐵摩爾:《中國歷史地理研究中的內亞路徑》,《西北民族研究》2014年第4期。

[美]戴維·L·桑頓:《美國區域研究的起源、性質與挑戰》,《文明研究》(第1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年)。

[美]米華健:《清代邊疆研究的新視角》,《華西邊疆評論》第1輯,2014年。

[德]弗雷德里希·拉策爾:《作為邊緣機體的邊疆》,收錄於張世明等編:《空間、法律與學術話語:西方邊疆理論經典文獻》(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4年)。

[美]托馬斯·巴菲爾德:《草原遊牧世界》,收錄於張世明等編:《空間、法律與學術話語:西方邊疆理論經典文獻》(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4年)。

[美]喬安·阿柯希娜:《為語言而戰:我們該如何說話》,《中國圖書評論》2013年第7期。

[德]海因茨·莫恩豪普特:《尤斯圖斯·威廉·黑德曼與“經濟法”學科的發展》,收錄於張世明等主編:《經濟法基礎文獻會要》(法律出版社,2012年)。

[法]厄內斯特·勒南:《民族是什麼?》,《知識分子論叢》第10輯(2012年),修訂版譯文被收入《民族社會學研究通訊》第113期。

[德]約昂·呂森:《傳統-歷史意識產生的原則及其在歷史文化中的邏輯和影響》,《中國社會科學論壇(2011)——首屆中美學術高層論壇論文集》(2011年)。

[美]蓋博堅:《何謂滿洲人》,《中國人類學評論》第19輯(2011年)。

[德]揚庫:《“天災乎,人禍乎”:1928-1930年西北大饑荒》,《中國學術》第30輯(2011年)。

[美]宿迪塔·森:《研究綜述:滿族統治下的中國的新邊疆和關於亞洲王朝的歷史研究》(與董建中副教授合譯),發表於劉鳳雲、劉文鵬編:《清代的國家認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

[美]唐納德·霍洛維茨:《如何開始用比較的視角去思考蘇聯的族群問題》,《民族社會學研究通訊》第77期。

6.其他

《蘇格蘭公投的幾點啟示》,《民族工作研究內參》(2014年,總第90期)。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