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足飄香

《釋名》衣,依也。 《疏》足,成也。 《注》足,猶擁也。

定義

衣服和鞋子在整體搭配符合自身風格及標準的同時閃亮自我。讓自己所穿的衣服和鞋子完美搭配出來,在展現自己獨特風格的同時又不失端莊、高雅,吸引他人眼球,成為眾人眼中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闡述

在遠古時代,穿衣只是為了蔽體,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思想及思維方式也隨之發生著變化。現如今,穿衣已經不僅僅是為了蔽體,更是為了穿出自己的風格,穿出屬於自己的藝術,置於此時,衣足飄香就為大家量身打造了一個這樣的平台。

“衣”釋義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領口,兩旁象袖筒,底下象兩襟左右相覆,為上衣形。“衣”是漢字的一個部首。從“衣”的字與衣服有關。本義:上衣
人穿在身上用以蔽體的東西:衣服,衣著(zhuo),衣冠,衣架,衣錦還(huan)鄉。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韻會》口於希切,音依。《說文》上曰衣,下曰裳。《世本》胡曹作衣。黃帝時人。《白虎通》衣者,隱也。《釋名》衣,依也。人所以依以庇寒暑也。《玉篇》所以形軀依也。《類篇》象覆二人之形。《易·繫辭》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禮·玉藻》衣,正色。裳,閒色。《傅口·衣銘》衣服從其儀,君子德也。衣以飾外,德以飾內。 又絲衣,祭服也。《詩·周額》絲衣其紑。 又《博雅》寢衣,衾,口服也。 又《釋名》中衣,言在外小衣之外,大衣之中也。 又心衣,抱腹而施鉤肩,鉤肩之閒施一襠,以養心也。 又面衣。《晉書·惠帝紀》尚書高光進面衣。 又耳衣。《唐·邊塞曲》金縫耳衣寒。 又綴衣,掌衣服官名。《書·立政》王左右常伯、常任、準人、綴衣、虎賁。 又白衣,未仕之稱。《後漢·崔駰傳》憲諫以為不宜與白衣會。 又牛衣,編亂麻為之。卽今俗呼為龍具者。《前漢·王章傳》章疾病,無被,臥牛衣中。 又垣衣,苔也。《王融詩》垣衣不可裳。 又姓。《通志·氏族略》見《姓苑》。《正字通》明有衣勉仁、衣祐。 又人名。《高士傳》被衣,堯時人。蒲衣,舜時人。 又靑衣,地名。《史記·彭越傳》處蜀靑衣。《注》今為臨卭。 又借服膺意。《書·康誥》紹聞衣德言。 又《唐韻》於旣切,讀去聲。服之也。《玉篇》以衣被人也。《增韻》著衣也。《晏子·雜下篇》衣十升之布。《前漢·東方朔傳》身衣弋綈。 又《韻補》於斤切。齊人言衣聲如殷,今姓有衣者,殷之謂歟。 一作口。《通志·六書略》卽衣字,從向、身。
考證:〔《正字通》明有衣勉仁,衣口。〕 謹照原文口改祐。

“足”釋義

1、腳;腿:足下(對對方的敬稱)。足跡。|足球。|足壇。|失足。|高足(敬辭,稱別人的學生 )。|舉足輕重。|畫蛇添足。|手舞足蹈。
2、器物下部的支撐部分:鼎足。|碗足。
3、充足,足夠:富足。|豐衣足食。|十足。
4、足以(多用於否定式):不足為憑。|微不足道。
5、夠得上某種數量或程度:這顆菜足有十幾斤。|這些事有三小時足能完成。
6、差額部分補上來:補足你的錢。
7.滿足。

《康熙字典》

《酉集中》《足字部》 ·足
〔古文〕疋《唐韻》卽玉切《集韻》《韻會》《正韻》縱玉切,音哫。《說文》人之足也。在下,從止口。《注》徐鍇曰:口象股脛之形。《釋名》足,續也,言續脛也。《易·說卦》震為足。《疏》足能動用,故為足也。《禮·玉藻》足容重。《注》舉欲遲也。 又《廣韻》滿也,止也。《書·仲虺之誥》矧予之德,言足聽聞。《詩·小雅》旣沾旣足。《禮·學記》學然後知不足。《老子·道德經》知足不辱。 又不可曰不我足。《吳語》天若棄吳,必許吾成而不吾足也。 又草名。《爾雅·釋草》虃,百足。《注》音纖。 又姓。《戰國策》足強。《注》韓人。 又《廣韻》子句切《集韻》遵遇切《韻會》子遇切《正韻》將豫切,音沮。《論語》巧言令色足恭。《疏》足,成也。謂巧言令德以成其恭,取媚於人也。《朱傳》過也。《揚子·法言》足言足容,德之藻矣。 又《管子·五行篇》春辟勿時,苗足本。《注》足,猶擁也。 又《廣韻》添物也。《類篇》益也。《前漢·五行志》不待臣音,復讇而足。 又《韻補》葉子悉切。《易林》欲飛無翼,鼎重折足。失其福利,包羞為賊。
《卷二》《足部》 ·足
人之足也。在下。從止口。凡足之屬皆從足。即玉切〖注〗徐鍇曰:“口象股脛之形。”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