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名由來
衡里爐村歷史悠久,有史可據,一說衡里爐原名應為“衡立廬”,因明朝第一代衡王(諡號恭)朱佑楎曾在此建造廬舍居住,故名“衡立廬”,“立”在此當“做出,定出”講,後演化為今名;二說相傳明衡恭王曾在此鍛造兵器,故名衡里爐,後延續至今。
依據一
村里老人王來星講,衡里爐應為“衡立廬”,因衡王曾經在此住過;本村齊中元家藏有齊氏祖墳“齊氏世系”石刻一塊,有以下記載:“九世祖乾隆年間從博興辛集村遷居於臨朐城西衡里廬莊由來久矣恐失其緒立腰供石以為志記”,此石立於中華民國七年(1918年)荷月中沅之八日。
依據二
明青州衡王,名朱佑楎,是明朝第八代皇帝憲宗朱見深(公元1447~1487年)的第五子,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朱佑楎被冊封為青州衡王,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衡王就藩青州,嘉靖十七年(1538年)朱佑楎死去,葬於今青州市王墳鎮三陽山前,衡里爐村西約5公里。王陵背後峰巒如蓮花開敷,對面案山鬱鬱蔥蔥,山腳下溪流逶迤,河水自西婉轉而來,繞墳轉一個半月形的彎,自墳東再向東婉轉流去,這種半月形的河流拐彎,方圓幾十里實屬罕見。當時的堪輿大師曾說“頭頂蓮花山,腳踩月牙河”,月牙河即是風水學所說的玉帶水。這條河即是衡里爐村北的石溝河。
歷史沿革
明成化年間,即一四六五年至一四八七年鞠氏立村。明清兩代至民國初,屬臨朐縣禮讓鄉平安社;1930年屬第一區平安鄉;1945年9月屬臨朐城區平安鄉;1952年屬第一區西郡鄉;1954年屬紙坊區西郡鄉;1956年屬紙坊區東平鄉;1958年屬城關人民公社;1984年屬臨朐鎮;2007年後屬城關街道。
農業概況
建國前,農作物主要種植穀子、高粱、玉米、小麥,經濟收入主要靠養蠶、種植黃煙。1970年至1980年,代之以桑蠶。地頭、路邊、渠旁,無地不桑,專用桑園、專用蠶室隨處可見。同時改過去單一春季養蠶為春、夏、秋3季養蠶,並向外地派出養蠶技術員傳授技術。1983年後,分田到戶,桑隨地走,難成規模,加之繭價大跌,村民刨桑種糧,桑樹逐漸絕跡。農作物品種單調,只有小麥和玉米。村民農作之餘,外出務工經商。2000年,從鄰村月莊村引進大棚櫻桃(櫻珠)技術,栽植大櫻桃30畝,到2007年,大棚櫻桃種植面積746畝。全村的果樹種植面積達到了1587畝。櫻桃銷售北至哈爾濱,南到廣州﹑深圳,達20多個省市。
村西為黑虎山,該山東麓屬臨朐衡里爐所有,山上有果園(蘋果、山楂、柿子等)350畝,2000年以後陸續改為種植櫻桃、經濟樹種等。
商業概況
由於村落較大,另有周圍村莊密集,人口較多,農曆“二七”逢集,商品流通發達。
工業概況
1965年起,衡里爐村村委陸續設臨朐縣福利造紙廠、臨朐縣衡里爐製件廠、衡里爐養蠶室、衡里爐化工廠、衡里爐瓶蓋廠等集體企業,1993年外資企業聖羅捷人鵝業有限公司入住。改革開發以後村內個人辦廠盛行,各類小工業蓬勃發展。
基礎建設
1964年,臨朐縣城至王墳道路張家莊到衡里爐村一段截彎取直拓寬。2004年,對該路進行水泥硬化,完成衡里爐段硬化工程2000米。2003年,臨朐縣西外環路橫穿衡里爐村,其中衡里爐段達2000米。2006年,全村村內所有縱橫道路進行水泥硬化。
1962年,冶源水庫西乾渠建成放水,衡里爐村耕地全部成為水澆田,糧食產量成倍提高。現由於乾渠年久失修,農田主要為深水井灌溉。
2013年,新的s327省道(仲臨路)延長線貫通全村,為未來衡里爐的經濟建設帶來更加有利的條件。
辦學教育
衡里爐辦學始於各家族私塾,清朝後廢科舉,興新學,私塾停辦。再後戰亂頻仍,辦學幾度興廢。
衡里爐設衡里爐國小及衡里爐國小幼稚園,衡里爐國小始建於1965年,所轄衡里爐、郭家莊及聖羅捷人鵝業有限公司三個單位。是臨朐縣縣級示範國小。現有六個教學班,教師11人。學校占地面積6000平方米,生均46.8平方米;校舍面積844.8平方米,2013年併入臨朐城關街道教育園區臨朐城關街道城關國小。
衡里爐幼稚園設在衡里爐國小院內,獨立成園。占地面積1000平方米,建築面積300平方米,綠化面積400平方米,幼兒活動場地300平方米。園內有供幼兒玩耍的大型玩具3套,小型玩具達60套(件),自製教具、玩具種類多,樣式新穎。教室內配備電視機、影碟機、DVD、音響、磁性黑板等現代化的教學設施。園內有幼兒62人,兩個教學班;教師2名,學歷達標率100%。現併入臨朐城關街道教育園區臨朐城關街道城關中心幼稚園。
衡里爐原有城關聯中(初級中學),位於村正南,1993年由於縣教委規劃,併入臨朐縣西苑中學。現併入臨朐城關街道教育園區臨朐城關街道城關中學。
醫療衛生
1968年,實行“合作醫療”,西郡生產大隊設1處衛生室,有醫務人員4人。1983年,因分田到戶,衛生室亦由個人經營,後合作醫療廢止。
2006年,實行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全村95%人口參合,設衛生室3處,醫務人員數名。
全村姓氏
全村有張、趙、曾、李、王、尹、褚、齊、宗、鞠、徐、譚、藺、魏、馬、高、呂、東、牟、沈、代、姜等姓。
黨員建設
衡里爐黨支部堅持以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積極貫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管理,一心一意抓黨建,凝心聚力謀發展,以創先爭優活動為動力,充分發揮村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帶領全體村民共同努力奮鬥,與時俱進,爭創一流,使全村各項工作不斷取得新的成就。
抓組織,發揮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
衡里爐黨支部現有支委7名,其中書記1名,委員6名負責全村班子建設、黨建工作、綜治維穩、計畫生育等工作。
村支部班子在支部書記帶領下,積極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村經濟建設為中心,用心用力帶領全村幹部民眾增收致富建設家園。村支部班子堅持每周一次研究分析例會,集體討論、處理村重要事務,做到民主決策,確保了民主集中制的貫徹落實;同時,通過例會,做到經常組織學習、溝通思想、自我檢查和互相監督,從而保證了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工作有效開展。
在組織方面,村黨支部一直注重加強黨員隊伍建設,強化作風建設,以“臨朐發展我的責任”為己任,開展“十要十不要”大討論活動,增強宗旨意識。班子領導積極做好後備幹部的傳幫帶教工作,使支部的戰鬥力始終保持朝氣蓬勃。在加強黨員隊伍建設的同時,黨總支積極提高班子建設。班子人員在完成工作的同時,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帶頭遵紀守法、廉潔奉公,總支無一例貪污受賄現象發生,在廣大民眾中樹立了典範,起到了表率作用。
重學習,用科學發展觀武裝頭腦
衡里爐村黨支部以“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統領全局,抓好村支部全體黨員的理論學習,學習對象主要是全村黨員、村組幹部、入黨積極分子和致富能手。做到對象落實、內容落實、時間落實,堅持集中學習和自我學習相結合。每個月底,村支部向學習對象下發政治學習材料,統一學習,做好學習筆記。近一段時間,衡里爐村黨支部根據黨委的要求,認真學習、討論關於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關檔案,縣、鎮兩級三級幹部會議和領導的講話精神,結合衡里爐村實際情況,制定了全村三年發展規劃,為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打好思想基礎,確保全村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通過學習活動,湧現出了不少思想健康向上、組織紀律性強、愛黨愛國、大膽創新的優秀青年向黨組織靠攏。
夯基礎,加強全村基礎設施建設
衡里爐在加強政治理論學習的同時,更注重村基礎設施建設。支部一班人帶領黨員幹部帶頭出工出力,多方籌措資金新硬化村級公路3.5公里,大大改善了全村民眾的出行條件。全村新鑽探機井2眼,解決乾旱時節農田用水問題。根據街道“村村通自來水”實施方案重新改造了全村的自來水管道,改變了全村老百姓吃水難的狀況。由於社會不斷發展,農村電氣化電器越來越多、電壓力超出負荷,通過市、縣、街道三級財政撥付新增變壓器2台,改善了全村老百姓用電問題。按照全縣城鄉環衛一體化的總體要求,進行了村級環衛一體化建設,新建垃圾池2處,基本解決了村內垃圾難以處理的問題。
重實效,徹底轉變全村面貌
在村黨總支帶領下,中心村堅持圍繞經濟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的指導思想,把提高民眾的收入放在工作首位,通過新思路、新方法使農民增收落到實處。衡里爐通過黨員帶頭,典型引路,示範帶動,進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大棚櫻桃畝產值達6萬元。形成了在地區較有影響力的果樹種植基地。衡里爐黨員成立了果樹管理服務隊,對果樹種植全過程進行規範化、標準化管理,大大增加了農民收入。
建制度,完善工作機制
衡里爐的治村經驗就是村務要公開、財務往來要公開,不公開就會產生誤會,不公開就容易受人質疑,更容易產生腐敗。中心村兩委班子一致認為:實行村務公開、重點是財務公開,資金的往來要及時公開,讓所有的民眾知道錢是怎么來的,又是怎么花的,提高了財務透明度,取得了民眾的信任和理解、支持。為了更好的開展工作,中心村還健全了其他制度:如黨員議事制度、村民代表會制度、民主理財制度、民主評議黨員幹部制度、民主推薦後備幹部制度等。通過這些制度的健全與公開運行,民眾知道集體的事更多了,集體辦事的透明度更高了,民眾參與決策的熱情也高了。
衡里爐兩委一班人緊緊抓住組織建設,圍繞農業生產,狠抓農村工作,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積極開展創先爭優活動。堅持以黨的各項路線、方針、政策為指導,進一部加強村黨組織建設,凝心聚力,使村黨總支在新的形勢下充分發揮帶頭作用,真正發揮戰鬥堡壘的作用,為人民民眾謀福祉。
傑出人物
衡里爐人才輩出。
部隊幹部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供職的就有:
王大功,1974年12月入伍,南京軍區聯勤部副部長,少將軍銜。
鞠瑞全,青海某部醫院大校。
張世傑,空軍上海某部飛行大隊中校,上校。
張德山,陝西晉中武警少校。
譚永利,雲南武警少校。
中央幹部
李興民:中央新疆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副主任。
趙明亮:原新華社參編部主任編輯、新華社高級記者。
地方幹部(部分)
尹興明,原濰坊市人大常委。濰坊市教科文衛副主任委員,已退休。
馬春成,山東省濰坊市農村信用聯社主任。
王大成,歷任山東省臨朐縣縣委辦公室秘書、臨朐縣冶源鎮黨委書記、臨朐縣公安局局長、黨組書記,兼任臨朐縣政法委委中央委員及山東省臨朐縣民政局局長、黨組書記,先後共受到上級獎勵38項次,共采寫、發表新聞稿件 300餘篇,理論文章30餘篇,多次獲部、省、市級獎勵,主持編寫的山東省《臨朐縣地名志》被省地名學會評為一等獎,已退休。
張萬民,山東省青年醫務工作者協會副主席,山東省社會學會副會長,濟南市經濟文化保衛協會常務理事。 1984年7月在山東醫學院附屬醫院參加工作,先後任藥師、主管藥師、副主任藥師、研究員。1992年9月任山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人事處勞資科副科長,1997年9月任山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人事處勞資科科長,2000年6月任山東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院長辦公室主任,2011年4月任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黨委副書記。
張永田,原濰坊市國土局黨委委員,副局長,調研員,已退休。
烈士
為新中國成立和建設獻出自己生命的烈士有:
張立文,男,1924年生,臨朐縣臨朐鎮衡里爐人,隸屬東北野戰軍,1947年解放戰爭中於吉林省四平市犧牲,時任司務長,為革命烈士。
曾現禮,男,1924年生,臨朐縣臨朐鎮衡里爐人,隸屬東北野戰軍,1945年9月參加革命,1957年犧牲,時任副排長,為革命烈士。
張洪德,男,1920年生,臨朐縣臨朐鎮衡里爐人,1947年在淄川戰役中,作為民兵支援,犧牲,為革命烈士。
馬金忠,男,1925年生,臨朐縣臨朐鎮鎮郭家莊村人, 1948.7 參加革命,1951入黨,黨的優秀革命戰士,於1952年7在江蘇省犧牲,為革命烈士。
宗玉寶,男,1981年1月24日出生於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衡里爐的一個農民家庭。讀國小時加入少先隊,讀中學時光榮加入了共青團,國中參加全國化學競賽,得山東省一等獎。國中畢業後,因家庭困難外出打工兩年,1999年通過自學考入臨朐一中美術班,在高中學習期間,曾擔任學習委員和班長,也擔任過校學生會副會長一職,且連續八次被評為優秀班幹部。在2003年9月,宗玉寶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湖南工程學院紡織工程系服裝設計專業0301班,並擔任0301班班長和紡織工程系青年志願者協會的幹事。入校以來,積極回響學院“愛心社”的號召多次無償獻血和志願捐獻幹細胞;2003年11月,他組織策劃了“維護湘潭形象,樹立世紀新風”的活動;參加學校組織的青年文明監督崗和公益勞動;2004年3月,組織同學與幼稚園、敬老院聯誼,組織學生清掃雨湖公園和東湖路,並在“學雷鋒活動月”里被評為優秀個人;2004年4月他光榮地成為一名中國青年志願者;2004年5月3日凌晨,他奮不顧身跳入湘江搶救同學而壯烈犧牲,年僅23歲。
現任村幹部
黨支部書記
張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