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法帖雕版拓印技藝

衡水法帖雕版拓印技藝

衡水法帖雕版拓印技藝,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區傳統手工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衡水木刻法帖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興於明,盛於清,其精湛的雕刻技藝充分呈現了漢字書法的精妙。 2011年5月23日,衡水法帖雕版拓印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201。

歷史淵源

閻莊法帖拓印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唐貞觀十八年(644年),當朝蜀王太傅蓋文達病故長安,歸葬於衡水桃城區東葛村祖墳,碑文由唐代大書法家褚遂良書丹,歷代名流皆相前去拜仰臨摹碑文。有商家就地拓印碑文售賣,拓片廣為流傳。後來,衡水縣附近縣民效仿商家拓碑售賣,一時間,拓印、造紙、制墨在東葛村周邊鄉民中興起。歷經千年,至清康熙十九年的《衡水縣誌》中有對蓋文達碑“ 今剝落矣”的記錄。

衡水法帖雕版拓印技藝 衡水法帖雕版拓印技藝

北宋年間,官方盛行將前人書法拓印成墨本收藏,聰明的衡水人看到在石碑上鐫刻文字拓印的不方便,就把歷代名家的書法墨跡臨摹刻在木板上再拓印裝裱,成冊後售賣。由於木板方便搬運,鐫刻省時省力,為後來拓印技藝形成產業化有很大促進作用。

明代末年,閻家莊有一個叫閻榮章的人在北京琉璃廠帖鋪當學徒,回村後把刻拓法帖的手藝傳給了閻家莊的鄉親們,村民代代相傳,人人以刻拓為技,制帖為業。至清中期,閻家莊法帖刻拓已形成產業鏈。清末民初,閻家莊法帖經營進入京城,據冀州人孫殿起所輯《琉璃廠小志》一書所載,衡水閻家莊人閻世竹和閻秉彝師徒在北京琉璃廠文化街設有經營法帖拓印書法冊頁的店鋪。分別是光緒二十年開設的“ 怡墨堂” 、民國十六年開設的“ 蘊竹斎” 。這一時期,由於維新思想,提倡新學,社會興辦學校,倡導男女平等,兒童均入學讀書習字,習字以傳統書法臨帖為主,一時間,社會大量需求法帖摹本,這也推動閻家莊法帖不斷擴大生產經營規模,當時除京津冀一帶銷售外,衡水文化商販還遠赴山西、陝西、內蒙、遼寧等地外銷。

到抗戰爆發,衡水法帖由於戰亂而停止,新中國成立,新的技術興起,傳統技藝無人問津,當地遺留的法帖拓板、拓片等珍貴文物又在“ 文革” 中被當做“ 四舊” 遭到破壞,倖存百幅舊帖板已是很少一部分。20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隨著國家對文物保護的重視,衡水法帖拓印技藝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政府通過指定傳承人、興建博物館、扶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方式努力讓這項傳統技藝傳承下去。

工藝特徵

衡水市閻莊法帖雕版拓印技藝精湛嫻熟,書體瀟灑飄逸,能夠把書者的非凡氣度與書法技藝表現得淋漓盡致,其字形秀美,字型齊全,魏晉風韻、唐法、宋意、元明尚態、清怪的特點盡顯其中,流派紛呈,風格各具,或筆勢遒勁,或圓潤流暢,又不泛孤品和精品。

工藝流程

衡水法帖為木板雕刻法帖,其工序可分為選稿、選材加工、上板、雕版、拓印、裝幀。選稿是選擇古代的石碑、牌匾,把上面的文字拓印在宣紙上作為木板雕刻的樣稿。一般是將宣紙敷在碑上,用排筆蘸清水在宣紙上輕輕刷,宣紙便粘在了石碑上,然後用毛刷輕輕捶打,宣紙上就會出現清晰的字型輪廓,當宣紙七成乾,開始泛白時,便可拓印墨稿,拓印用拓包輕輕捶打紙面,拓包是用手紡棉布,裡面包裹棉絮、麥麩製成,吸墨量大、散墨均勻。縱橫捶拓兩遍便可製成墨稿。

衡水法帖雕版拓印技藝 衡水法帖雕版拓印技藝

選材加工是選擇上好的杜梨木或桃木、梨木加工成帖板。先將選好的木料在水中浸泡半年撈出風乾,加工成帖板,刨平後再用砂紙打磨去掉木板上的毛刺。

上板是先在木板表面刷上一層薄薄的漿糊,以木板表面剛剛變色最好,刷的太薄樣稿粘不牢,太厚漿糊中所含水分進入木板中,容易導致木板變形。然後按住樣稿一端對齊木板邊,輕輕展開樣稿的同時,用細密平整的棕刷按照“ 米” 字形或弧形方向輕刷,反覆刷動,樣稿便粘牢在帖板上。等自然晾乾,再往表面塗上一層薄薄的小磨香油,一是讓樣稿上黑白反差加大,字跡更加突顯;二是油透過樣稿留白的字跡進入底下木板,使要雕刻的木板表面軟化,雕刻時下刀容易,刀口平滑整齊。

雕版分為陰刻和陽刻,字跡凹進去為陰刻,字跡凸出來為陽刻。衡水法帖木刻分陡刀立線和“V” 字形兩種刀法,無論是陰刻還是陽刻,使用陡刀立線法都要遵循“ 懸刀陡立,入刀輕準,落到有力,收刀利落” 的十六字真言。這種刀法在雕刻時刀柄與板面成垂直角度,手腕用力,將力量聚集在刀尖部位,沿字型輪廓,由身體外側向內側走刀,走刀完畢,通過錘擊平頭鏟刀將木屑剷除,再用針刀對凹槽的毛邊進行清理。陡刀立線法雕刻出來的字型輪廓垂直清晰,凹槽底部平滑,鐵板使用次數多,多次拓印字型輪廓依然不走形。“V” 字形刻法大多用於陰刻,沿字型輪廓兩邊分別傾斜走刀,兩刀交匯就形成了“V” 字形凹槽。

拓印首先是上紙,分乾敷法和濕敷法,乾敷法用乾燥的宣紙,用排筆蘸水,輕輕撫擦宣紙便可敷在木板上,此時,立刻用乾燥的宣紙吸附水分,否則大量的水分進入木板,容易導致木板走形。濕敷法要把宣紙用水浸溶,宣紙浸透為好,把宣紙敷在木板上,無論是乾敷法還是濕敷法,宣紙敷在木板上以後,都要用棕刷找平,找平後的紙面會微微陷入字型輪廓以下,拓印出來的字型才會立體感十足,用下木槌封邊,宣紙便規規矩矩的敷在木板上,當宣紙泛白就可以拓印了。拓印的技法分捶拓和擦拓,捶拓用細布拓包蘸墨,於紙面垂直落下、抬起,像使用錘子一樣,動作講究快、抬、輕、壓,上下左右墨跡依次銜接。擦拓使用拓包掠過紙面,留下墨跡。擦拓只適用於陰刻字型的拓印,講究懸而不離,從落到起,拓包始終保持一個水平面做弧線運動,一氣呵成才能做到著墨均勻。衡水法帖技藝傳承了自宋代以來的蟬翼拓和烏金拓這兩種古老的拓印效果。蟬翼拓,水多墨少,墨色淺淡,有無間透著宣紙紋理,猶如蟬翼般通透淡雅。烏金拓,水少墨多,墨色厚重,層次分明,猶如烏黑般光亮透徹。

拓印完成後將揭下的拓片平整,然後裝裱、復背、摺疊式裝訂成冊。

傳承意義

傳承價值

衡水法帖拓印技藝不單是曾經為中國書法藝術傳播起到推廣作用的一門古老印刷技術,流傳到現在,它也是一種藝術,作為印刷技術可以被現代印刷取代,但是作為藝術,它融入了製作者對書法藝術原作的理解和情感,通過木刻和拓印的方式轉換成紙品藝術形式,這種製作體驗本質上也是一種藝術創作,其具有藝術價值。

傳承現狀

學習衡水法帖雕版拓印技藝的人越來越少,使得衡水法帖雕版拓印技藝面臨傳承難的問題。

傳承人物

閆長浩,男,漢族,1934年出生,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區人。2008年,入選河北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李廣民,男,漢族,1972年出生,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區人。2013年,入選河北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保護措施

1994年,國家文物局撥專款在寶雲寺院內建起了“法帖博物館”。

2009年,衡水市桃城區委、區政府投資70萬元,將法帖博物館遷入市中心人民路習三展覽館。

社會影響

2009年3月,衡水法帖雕版拓印技藝成為河北省唯一在北京參加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大會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2011年1月,雕版印刷與法帖拓印第一次實現了跨區域交流,“世遺”與“國遺”牽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