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禮賢之名:對一個邊際文化符碼的考察

《衛禮賢之名:對一個邊際文化符碼的考察》考察德國漢學家衛禮賢在20世紀中西文化交流、融匯中作出的貢獻。論述中注意到德國漢學以及西方漢學的整體背景,以及中國當時的學術文化背景、中西學術文化彼此間的互動影響,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衛禮賢之名:對一個邊際文化符碼的考察》為國內外第一部全面評述衛禮賢文化思想的著作。衛禮賢,德國新教傳教士和漢學家。1899年作為同善會傳教士赴當時的德國殖民地青島。早期致力於辦學,創禮賢書院,同時勤奮學習中國文化,對儒家思想極為服膺,一度加入滿清遺老的尊孔復古運動。“一戰”結束後短期返德。1922年到1924年間又先後在北京德國公使館和北京大學德語系任職,和蔡元培、張君勱等新文化人物相往還。1924年任法蘭克福大學漢學教授,創中國學社。衛氏移譯中國經典凡十餘種,其中尤以和清末大儒勞乃宣合譯的《易經》享譽世界,為民國時中國國學界最熟悉的西方漢學家之一,也深受黑塞、榮格等西方著名知識分子推崇。

作者簡介

武漢大學文學博士,師從於著名胡適專家易竹賢教授。2001年4月獲得德國學術交流中心DAAD的聯合培養獎學金赴德留學,師從波鴻大學德語系的著名德國文學史家、歌德專家Martin Bollacher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德文化、文學關係以及後現代理論。在《文學評論》、《外國文學評論》、《文藝理論研究》、《中國比較文學》等專業刊物上發表論文十餘篇,譯有《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

圖書目錄

彼此拯救的文化對話(代序)
導言
第一章滯重的西方
第一節大師敘事和思想的形象
第二節通俗文學和有關中國的一般言語行為
第三節作為中間層次的漢學中國話語
第二章中國心靈與易變之道
第一節衛禮賢作為中國文化傳播者的活動
第二節中國文化的總體圖像
第三節中國文化英雄
一孔子
二老子
三其他中國人物
第四節從《易經》到音樂或道:“中國”新神話
一《易經》
二作為換喻結構的《中國心靈》
三“中國”新神話或音樂
第三童為中國聲音騰出空間
第一節衛禮賢和中國學者的交往
第二節胡適和梁啓超的影響
一胡適
二梁啓超
第三節《中國學刊》作為共謀性話語實踐
一三民主義和新的中國心靈態度
二佛教和生活的真諦
三東西方的愛情
四中國人物畫廊
五中國文化的命運
六後果和佘響
第四章話語的鬥爭和西方的重塑
第一節德國漢學界對衛禮賢的攻擊
一福蘭閣與衛禮賢
二佛爾克與衛禮賢
第二節衛禮賢組織的兩次文化討論
一東方的禮儀問題
二中國文化危機
第五章東西方的調配
第一節衛禮賢的西方文明批判
第二節東西方的調協
一衛禮賢與當代神學思想
二衛禮賢與歌德
三《耶穌其人》
四話語調配和語義生成
第六章話語的繁殖與再生
第一節榮格的整體性心理學與中國媒介
一心理學和漢學的接近
二《金花秘笈》
三榮格和《易經》
第二節黑塞的新浪漫主義與衛禮賢
第三節現代性場域中的衛禮賢
一變化與中間空間
二對新的整體性或新的框架的渴求
三衛禮賢的中國空間與現代/後現代問題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20世紀二三十年代德國漢學對胡適的接受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