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上的孩子

街上的孩子

《街上的孩子》是汪曾祺編寫的散文,作品原文街上看見小兒祈雨。

作品信息

名稱:街上的孩子

體裁:散文

作者:汪曾祺

作品原文

街上看見小兒祈雨,二十多個孩子,大的十來歲,最小的才四五歲,抬著兩頂柏枝紮成的亭子轎子之類的東西,裡面燒香,香菸從密密的柏葉之間裊裊透出。氣味極濃。前面幾個敲糖鑼小鼓,多半徒手。敲小鼓的兩個,他們很想敲出一個調子,可是老有參差。看他們的眼睛,他們為此苦惱。一心努力於維持那個節奏,似已忘卻一切。到別人同聲高唱那支求雨的歌謠時,便趕緊煞住鼓聲和著一起唱。當大人一說“求雨去”,這聲音薰沐他們,讓他們結晶。這使他們快樂,一種難得的不凡的經驗,一種享受。而從享受,從忘記一切的沉酣狀態正可以引出熱誠。他們念“小小兒童哭哀哀,撒下秧苗不得栽”,是傾全部感情而叫出來的,他們全身肌肉都顫抖。這些孩子臉上都有一種怪樣的嚴肅,一種悲劇的嚴肅,好像正做著一件了不起的事。這些香菸,柏枝,啞啞的鑼鼓,這支簡單的歌,這穿在紛亂喧鬧中的一股為一種“神聖”所聚的力。像大海中的一股暗流,這在他們身上產生一種近似瘋狂的情緒。

自從一個學生物的朋友告訴我,蝗蟲有五隻眼睛,兩隻複眼,(複眼,想想我第一次知道這個東西的時候!)三隻單眼,我就一直很想告訴一個孩子。

我們在大街上,在武成路,晚上八點鐘,正是最熱鬧的時候,我們一路走過來,一路東張西望。我們發現許多很有趣的事情。我們同時駐足了:兩個孩子,在八點多鐘的武成路,在黃色顯得是純白,紅色發了一點兒紫的武成路邊上,兩個孩子蹲著。他們蹲在那裡,正像蹲在一棵樹的陰影底下,在一條潺潺的溪水旁邊一樣。他們乾什麼?嘿,他們在找石縫裡的土狗子哩!

我們在小西門外一個小酒館的檐外看見一個賣種子的。他有不少種子,扁豆,油菜,葫蘆,絲瓜。包穀,甜椒,茄子,還有那種開美麗藍色單辦小花,結了籽兒鄉下人放在粑粑里吃的東西,許多不知名,不認識的東西,每一樣都極其乾淨漂亮,有鄉下人來買,用手點點這個抓抓那個,賣的人就跟著看看這,看看那,彼此細細地談著。這些種子把他們溝通起來。他們正在合作,共同完成一個愛情,愛那些種子。他們依照他們的習慣,都蹲著,都抽金堂葉子煙。你正說,總覺得賣種子的比一般鄉下人要“高”,一種令人感動的職業,而我們一回頭,我們看見另外一件事。

一個大約十四五歲的孩子,坐在他家米鋪子門前堆積的米包上,他面前四五尺的人行道上有一張對摺的關金券。從那孩子臉上的蹊蹺表情,你發現那張票子拴了一根黑線,線牽在那孩子藏在背後的手裡。我們看了半天,並未有人去撿,有幾個人經過,都沒看見。那孩子(孩子!)始終掛一臉那種古怪表情,他等待勝利,一個狂喜就要炸出來,不大禁壓得住,他用力閉他的嘴,嘴角刻紋,他領下的肌肉都緊張了。他的自滿(自滿於傑作的發明?)比譎秘多。這孩子!無疑有一種魔鬼的聰明。我簡直不知對他怎么好。我想掮他一個耳光嗎?沒有:我沒有。真是,見你的鬼,我走了!

作品鑑賞

這是汪曾祺的一篇以成人的視角書寫童真童趣的文章。汪曾祺以書寫平淡寧靜的生活小事見長,在這些生活小事的書寫中尋找在俗世生活中所失落的輕鬆和自在,給人一種悠然愜意的感覺。這篇散文同樣還是遵循著這樣的創作宗旨,用幾個和孩子相關的小事組合而成的一篇小文章,看似這幾個小故事之間沒有什麼聯繫,甚至使得文章的結構有鬆散之嫌,但是細細觀之,你會發現在這幾個不同的故事之間,作者是用情感串連起來的,雖然故事不同,但作者在觀察孩子的時候所得到的那種內心的滿足之情是始終如一的,孩子身上的那種簡單和隨性正是作家所關注和欣賞的東西。成人的寫作視角和孩子的童真無邪相映成趣。

孩子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跟著大人去祈雨,對他們來說是一種難得的經驗,他們在這神聖的活動中能夠自娛自樂且嚴肅真誠。從自己的唱和中得到樂趣和享受。而對於成人來說,他們缺少的是孩童這種輕鬆和自如,當然成人身上更多肩負的是生存的壓力。面對現實,生活的艱辛磨掉了我們孩童時期擁有的那種無憂無慮,所以小孩身上的這種特質在作家的眼中尤顯得珍貴。文章二、三部分所提到的孩子蹲在樹影下找土狗予,以及坐在米包上的孩子的惡作劇,也都是在幫助作者回味孩子身上那種特有的簡單和隨性,他們是沒有被世俗污染的生命形式。第三部分中對於鄉下人買種子的描寫,看似游離了主題,但這其中作者想要表達的除了這些鄉下人的淳樸與可愛,更重要的是由這些成人的活動引出那個想要惡作劇的小孩,這個小孩有的是一種魔鬼式的聰明,但卻不讓人討厭,這就是孩子的可愛之處。

作者所持的是一種淡定篤信的態度,對於孩子的觀察在他這裡成了一種欣賞和旁觀,從孩子身上看到的正是我們在疲憊奔波中所丟失了的東西。在對於孩童小事的描寫過程中,作家得到一種內心的滿足,一種從複雜沉重的現實生活中暫時得以解脫的輕鬆感。從這篇文章中我們所要學習的正是作家的這種雅然和超脫,能夠以一種單純的眼光去觀察生活和周圍的世界的態度。

本文語言平淡自然、樸素明朗。敘述語言貼近生活,口語色彩濃郁,五種地道的方言叫賣聲更真實凸現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情趣,通過對各種年齡段小人物職業生活的描寫,反映了廣大勞動人民艱苦樸素、任勞任怨的品質。

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畢業於西南聯大,歷任中學教師、北京市文聯幹部、《北京文藝》編輯、北京京劇院編輯。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著有小說集《邂逅集》,小說《受戒》、《大淖記事》,散文集《蒲橋集》,大部分作品,收錄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