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介紹
電影果然不負眾望,Daniel Day-Lewis的表現真可用無懈可擊來形容。他將一位石油大亨的悲喜人生與奮鬥之路展示得豐滿之至,層次分明。他的表情,語氣,肢體動作無一不是精心匠作,恰到好處,讓觀眾完全融入到對人物的感受中從而忘卻演員本人。可以說, Daniel Day-Lewis將憑此角色再獲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幾乎毫無疑問。
《血色將至》改編至美國作家Upton Sinclair於1927年發表的小說《石油》。影片取景於南德克薩斯州的荒蕪戈壁,描述了虛構的石油大亨Daniel Plainview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南部石油潮中一步步發跡的人生軌跡,同時也概括展現出貧窮落後的南加州小鎮風貌,並採取了平行對照的敘事手法詳細描繪了宗教勢力在美國南部擴張的過程。
除了Daniel Day-Lewis充滿了張力的表演,影片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拍攝的認真態度,布景、攝影、表演真可叫兢兢業業一絲不苟,沒有半點打折扣之處。片中有“三次半”肢體衝突,一次是Daniel Plainview因為兒子受傷對前來要錢的年輕神父Eli拳打腳踢;第二次是Plainview為了順利修建石油管道被迫加入Eli領導的“第三啟發教(The Third Revelation)”,這位內心同樣充滿凌雲壯志做事辛辣幾乎不擇手段的神父公報私仇,在神台上將Plainview直搧得七葷八素,讓他敢怒不敢言;最後一次是影片的高調結尾,二人的矛盾最大程度的激化,以標準戲劇衝突的方式激盪的爆發出來。還有“半次”是Plainview的兒子H.W.從舊金山返回加州“小波士頓”鎮,一見到“遺棄”自己的父親,又愛又恨上來就一個響亮的耳光。這些令人過目難忘的細節真實得令人汗毛乍起,不僅充滿了力度,也讓觀眾不得不徹底融入影片的情節之中,投入得心甘情願。
人物刻畫的真實可信是一方面,但還不是故事的精髓。小說《石油》刻畫了世紀交接時石油怎樣改變了美國南部的地理人文風貌,電影在這一點上很是忠實於原著。石油與宗教兩條線的發展平行對照,一條主線以大亨Plainview為代表,另一條輔線圍繞年輕的野心家神父Eli展開。這兩個人物都在觀眾眼前慢慢演變著:一個從沉默寡言的礦工開始,發跡後成為一手遮天的石油富豪;另一個原本是貧苦農家的窮兒子,隨著世紀初宗教勢力的擴張,靠著卓越的口才一步步不斷向上攀升。Plainview最受不了別人對他指手畫腳,談生意的時候對方一句無心的指摘也能讓他長久的忌恨;對欺騙他的人Plainview絕不留情,沒有半點憐憫可言。他努力工作經營自己的石油生意,對未來充滿自信與渴望,而這種野心擴大到一定程度之後,原本為人服務的野心便超越了成功目標的自身,成為吞噬人性的主宰,任何擋在成功之路面前的障礙,甚至包括親情,都被毫不留情的粉碎掃空,換以無比深切的寂寞作為代價。甚至在成功到來之後,這種凌駕於萬物之上的野心本身也不會因此而滿足退卻,掠奪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成為了生活本身,就像一部剎車失靈了的超速戰車,碾碎一切,破壞一切。
而Eli,這位表面上溫文爾雅彬彬有禮的神父,在一次次驅魔的“表演”之下隱藏著的,何嘗不是想要掌控一切主宰一切的狼子野心呢?他充分利用了小鎮居民的善良無知,靠著卓越的口才與表演天賦將全鎮事物控於鼓掌,教堂越蓋越大,信徒也越來越多。可惜一山不容二虎,從Plainview第一次踏入“小波士頓”起,這二人的競爭關係就開始了。隨著局勢的發展與明朗化,二者的力量對比也在反覆交鋒,交鋒的高潮便是前面提到過的三次肢體衝突。如同任何政治勢力一樣,以石油為代表的大資本勢力與宗教勢力儘管相互競爭,但也同時彼此依存,在共同的經濟或者政治利益之前,前一秒鐘的死敵也可瞬間放下武器握手合作。影片對這兩種勢力的刻畫可謂辛辣之極,處處毫不留情,讓人一方面慨嘆成功的不易與犧牲的殘酷,另一方面,又深切體會到“一將功成萬古枯”的無奈與徹骨悲涼。
同樣取景於德克薩斯,這部2007年的力作《血色將至》很難不讓人聯想到前一個月上映的《No Country for Old Men》。同樣的黑色、暴力、抑鬱,一個險象環生,描述人心的暗角,另一個如同史詩,描述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革的雙重殘酷。同樣的緊湊,高潮迭起,張力十足,一個大量使用隱喻,通過新穎的敘事結構與反戲劇高潮的手法開啟了電影敘事形式上的新篇章;另一個充分發揮了人物塑造的專長將相對單一直白的內容的潛力發揮到了極致。同樣是視覺盛宴,又如飲甘霖,不過一個是紅酒,入口渾厚,回味悠遠;另一個是烈酒,辛辣、豐富,氣貫長虹。
2016年8月被BBC評出“21世紀最偉大的100部電影”並位列第三。
在一個荒涼邊境地帶,在一個世紀之交,加州即將進入的是一個因為石油開採而走向繁榮昌盛的時代。
丹尼爾·普萊恩維尤(丹尼爾·戴-劉易斯飾)原來是一個銀礦的礦工,窮困潦倒、前途渺茫的他,還在一次意外中摔斷了自己的腿。決定放手一搏的丹尼爾意外獲悉一條秘密的信息,那就是位於美國西部有一個不大的小城鎮,那裡的土地竟然有石油不斷地從地底下滲出來。丹尼爾變賣家產,帶著他的兒子H·W(狄龍·弗雷澤爾飾)動身前往那個幾乎被灰塵與黃土覆蓋了的小城鎮,抓住這個對於他來說,有可能是最後一次的機會。幸運的是,丹尼爾和H·W瞅準了時機,他們的運氣和財富,以一種不可思議的速度成倍地積累起來,社會地位也隨之迅速串升。然而隨著成就越來越多,丹尼爾的靈魂也開始缺失,他成了無所不用其極的商業騙子。花去了整整29年的時間,丹尼爾終於完成步入富豪的宏偉願望,成為一代石油大亨,可是他也開始喪失一些人性中最基本的品質,比如說愛、希望、社區、信仰和雄心壯志,甚至還危及到了他與H·W之間的父子之情,而這一切的罪魁禍首,都是那代表著墮落與欺騙、滾動著的石油。
當邪惡冒頭,一位象徵著純潔和信仰、魅力非凡的傳教士伊利·桑迪(保羅·達諾飾)也步入這片腐朽的土地,於是,一場發生在財富、工業與宗教的聖潔、忠誠之間的衝撞展開了。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
Daniel Plainview | 丹尼爾·戴-劉易斯 |
Henry Brands | 凱文·J·奧康納 |
Fletcher Hamilton | 塞倫·希德 |
Paul Sunday/ Eli Sunday | 保羅·達諾 |
H.W. Plainview | 狄龍·弗雷澤爾 |
Mother Sunday | Christine Olejniczak |
Prescott | Paul F. Tompkins |
Colleen Foy | Adult Mary Sunday |
Abel Sunday | David Willis |
Bandy | Hans Howe |
Mrs. Bankside | Coco Leigh |
Elizabeth | Hope Elizabeth Ree |
Silver Assay Worker1 | Martin Stringer |
Silver Assay Worker3 | Jacob Stringer |
Silver Assay Worker2 | Matthew Braden Stringer |
Silver Assay Worker4 | Joseph Mussey |
Barry Del Sherman | H.B. Ailman |
Baby HW | Harrison Taylor |
Baby HW | Stockton Taylor |
Mr. Bankside | Randall Carver |
Mary Sunday | Sydney McCallister |
Ruth Sunday | Kellie Hill |
Gene Blaize | Dan Swallow |
Charlie Wrightsman | Robert Arber |
Geologist | Bob Bell |
Ben Blaut | David Williams |
Eli Follower 1 | Joy Rawls |
Eli Follower2 | Louise Gregg |
Eli Follower3 | Amber Roberts |
Oil Worker 2 | Robert Caroline |
Oil Worker 1 | John W. Watts |
Oil Worker3 | Barry Bruce |
Mrs. Hunter | Irene G. Hunter |
Little Boston Doctor | John Chitwood |
H.M. Tilford | 大衛·沃肖夫斯基 |
J.J. Carter | Tom Doyle |
William Bandy | Colton Woodward |
L.P. Clair | John Burton |
Bartender | Robert Barge |
Standard Oil Man1 | Ronald Krut |
Standard Oil Man2 | Huey Rhudy |
HW's Interpreter | Robert Hills |
Priest | Rev. Bob Bock |
Plainview Servant2 | Phil Shelly |
Al Rose | James Downey |
Standard Oil Man3 | Steven Barr |
Signal Hill Man(uncredited) | Brad Carr |
Elizabeth's Mother (uncredited) | Rhonda Reeves |
Fanny Clark(uncredited) | 瑪麗·伊莉莎白·巴瑞特 |
Young Man(uncredited) | Misha Bugaev |
Blacksmith(uncredited) | Beau Smith |
Signal Hill Resident(uncredited) | Arne Starr |
職員表
製作人 | 保羅·托馬斯·安德森、Daniel Lupi、斯科特·魯丁、Eric Schlosser、Joanne Sellar、David Williams |
導演 | 保羅·托馬斯·安德森 |
副導演(助理) | Eric Richard Lasko、Jenny Nolan、Richard Oswald、Adam Somner、Ian Stone |
編劇 | 保羅·托馬斯·安德森、厄普頓·辛克萊爾 |
攝影 | 羅伯特·艾斯威特 |
配樂 | 強尼·格林伍德 |
剪輯 | Dylan Tichenor |
藝術指導 | 傑克·菲斯克 |
美術設計 | David Crank |
服裝設計 | 馬克·布里吉斯 |
視覺特效 | Grady Cofer、Paul Graff、Ian Hunter |
錄音 | James Austin、Michael Babcock、Chris Barron、Andrew Bock、Rick Canelli、John Countryman、Kelly Doran、Edwin Dunkley、Coya Elliott、Jonathan Greber |
布景師 | Jim Erickson |
角色介紹
- 丹尼爾·普萊恩維尤
演員丹尼爾·戴-劉易斯 - 他原本是一個銀礦的礦工,窮困潦倒、前途渺茫的他決定放手一搏,他變賣了家產,帶著兒子前往一個小城鎮開採石油。然而隨著事業的成功,他的內心靈魂也開始缺失,他成了唯利是圖、無所不用其極的商業騙子。他也終於成為了一代石油大亨,可是他也開始喪失一些人性中最基本的品質,甚至還危及到了他與兒子之間的父子之情。
- 伊利·桑迪演員保羅·達諾
- 象徵純潔和信仰、魅力非凡,卻又時常瘋瘋癲癲的年輕傳教士,但他其實是個披著宗教的虛偽外衣、十分貪婪且詭計多端的人。他和丹尼爾間充滿糾紛和矛盾,他也是丹尼爾的石油發財夢的最大阻礙。在丹尼爾到來後,他使用宗教活動控制鎮上人民,以強占鎮上土地、開採屬於鎮民的石油為理由,要挾丹尼爾將所得財產的部分捐贈給教會。
- H.W演員狄龍·弗雷澤爾
- 丹尼爾·普萊恩維尤的養子,他是丹尼爾唯一的親人,也是唯一信任丹尼爾的人,父親帶著他一起來到小城鎮發展石油事業。由於一次油井著火的意外,他喪失了聽力。為了不給自己的事業帶來負擔,父親冷酷地將他拋棄到孤兒院。雖然後來父親又將他接回,但曾被拋棄的經歷在他心中造成了很大陰影,他和父親的關係開始疏遠。
音樂原聲
原聲資料 | 曲目 |
《血色將至》影視原聲帶 藝人:強尼·格林伍德 唱片公司:NonesuchRecords 發行時間:2007年12月18日 | 1、OpenSpaces 2、FutureMarkets 3、ProspectorsArrive 4、EatHimByHisOwnLight 5、HenryPlainview 6、ThereWillBeBlood 7、Oil 8、ProvenLands 9、HopeOfNewFields 10、StrandedTheLine 11、ProspectorsQuartet |
幕後製作
關於影片
影片是保羅·托馬斯·安德森自編自導的第五部作品,改編自上世紀20年代由厄普頓·辛克萊爾(Upton Sinclair)創作的經典且稍嫌放蕩的小說《石油!》(Oil!)。安德森作為一名電影人,因為拍攝了一系列出眾的作品,而受到了極大的讚譽,包括《賭場縱橫》、《不羈夜》、《木蘭花》和《狂野之愛》,一下子就將安德森推至了評論界的浪尖上,如今他又製作了這部稱得上是“之最”的完美作品《血色將至》,帶領著觀眾跟隨著一位名叫丹尼爾·普萊恩維尤的殘忍無情的石油大亨的崛起,敘述了一個有關道德的兩個極端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影片的主演是才華橫溢的丹尼爾·戴-劉易斯,他將這位石油大亨描述成了電影銀幕上最厭惡人類的角色之一,貪慾與背叛並駕齊驅--《血色將至》一定能夠真正震撼到你的良知。
那么保羅·托馬斯·安德森是如何對一個上世紀20年代就已經出現的故事著迷的呢?他表示:“其實,早在我找到這本小說之前,就已經有了製作一部類似的影片的打算,我那時候一直在嘗試寫一些東西,或者說任何東西,然後我的腦海中出現了一個有關家族之間的爭鬥的故事,可是我總覺得它還不夠完善……就在這個時候,我讀到了小說,發現裡面有許多現成的場景,都非常適用於我之前創作的那個故事,而且最讓人驚喜的是,它竟然是以油田這個具有廣闊前景的領域作為故事背景的--小說中的這些元素,似乎就是為我的劇本特別準備的,所以我決定將它改編成一部電影。再加上我一直都想找個機會和丹尼爾·戴-劉易斯合作,正好這就成了能夠實現這個想法的一個機會。總地說來,這本小說是賦予我靈感、激勵我完成劇本的動力之源,完成之後,我就把它拿給了戴-劉易斯。”
雖然故事來源於小說,但保羅·托馬斯·安德森卻為影片換了一個毫不相干的標題,他解釋說:“我之所以改掉名字,是因為我發現到了最後,劇本與小說產生了一些本質上的差別,所以我變換標題,對原著也是一種尊重,而且新名字可能要更加適合影片的內容。其實我本人就是在加州長大的,那裡確實有許多油田,我住的地方離貝克斯菲爾德市不遠,是加州最初發現油田的幾個城市之一,即使到了今天,那裡仍有未開採完的油田繼續勞作著。其實對於我來說,對於石油總是存在著一些好奇心,想知道它們是如何運作的--我們需要做些什麼,才能把儲藏在地底下的石油抽上地面?正是因為一直以來的喜好,才促成了這部《血色將至》的完成,特別講述一下有關這個國家加州的石油的分布狀況。其實我們只使用了厄普頓·辛克萊爾小說中的前兩百頁,但對於我的劇本的補充幾乎是完美的。辛克萊爾是在上世紀20年代開始創作這本小說的,當時他和他的妻子去了西格拿爾山那一帶的地區,規劃中,那裡本應該是坐落著一個又一個度假村,因為從那裡可以俯瞰到風景如畫的長灘小海灣。然而最終卻有人決定,度假村的計畫取消,改建油田……而他們也確實得到了石油。從石油冒出土地的那一刻起,整個社區開始陷入徹底瘋狂的狀態,當辛克萊爾目睹到社區所有的人都在努力將這種情況持續地久一些時,他說他看到的是赤裸裸的貪婪,就好像除了他之外的所有人都在走向癲狂的邊緣,他知道自己應該寫些什麼了,這也成了他開始創作這個故事的真正初衷。至於我們,只是從辛克萊爾結束的地方開始,影片的核心部分仍然是幹勁和野心,不僅僅是從這個不受約束的石油大亨身上能看到這些,它們同時還出現在那些期望從自己擁有的土地中得到更大財富的人身上。”
關於表演
《血色將至》中,不僅是需要丹尼爾·戴-劉易斯做一些非常危險的拍攝,保羅·達諾的角色性格下面也隱藏著一種與社會、政治同步的階級矛盾。至於內容方面,還涉及到了一些宗教方面的問題,保羅·托馬斯·安德森表示:“拍攝這部影片應該具備一種什麼樣的意識呢?是要縱容這種潛在的個性,還是讓它的矛盾直接升級至頂端,然後轉變成黑暗的一部分呢?當你開始思考一些不同於兩個男人之間戰爭的問題時,就會想到,如果這兩個人根本不像想像得那般了解自己,又會出現一種什麼樣的情況呢?”
確實,保羅·托馬斯·安德森是因為丹尼爾·戴-劉易斯和保羅·達諾在《傑克和羅斯的情歌》中的出色演繹,才最終決定由達諾來飾演影片中的雙胞胎角色保羅和伊利·桑迪的,安德森繼續說:“沒錯,我是從《傑克和羅斯的情歌》中認識達諾的,隨即我就打電話給影片的導演麗貝卡·米勒(Rebecca Miller),她同時也是戴-劉易斯的妻子,告訴她我有多么地喜歡這部影片……但是我腦海里想的第一件事卻是--‘那個小伙子到底是誰?’我覺得他簡直太出色了。米勒和戴-劉易斯都對達諾讚揚有加,我甚至產生了一個瘋狂的想法,這要是我的兒子多好。當我真正見到達諾之後,發現他正如我想像的那樣,是一個出色的年輕演員。”
最初的時候,保羅·達諾只需要飾演保羅·桑迪即可,不過後來,保羅·托馬斯·安德森還是決定讓他同時還包攬了伊利這個角色,安德森說:“剛開始拍攝的時候,我們對於某些場景的概念還是挺模糊的,惟一知道的就是這兩個角色應該站在什麼位置上,然後我們會使用兩架攝像機同時進行拍攝工作……我要說的是,最終拍出來的效果,都是戴-劉易斯和達諾跟隨故事發展即興表演出來的,但當衝突升級時,卻是達諾先出手打了戴-劉易斯。”
精彩花絮
·編劇兼導演保羅·托馬斯·安德森說,在影片開始拍攝之前,他每天晚上都要看一遍1948年的《浴血金沙》。·影片的名字來源於《出埃及記》的第7章第19行:“埃及到處都是血色將至的景象,即使是木製或石頭容器也不例外。”
導演保羅·托馬斯·安德森透露,影片籌備之初,該片的片名一度定為《未血綢繆》(ThereMightBeBlood),但拍到最後,主創覺得應該叫做《血色將至》(ThereWillBeBlood)。
該片的名字來源於《出埃及記》的第7章第19行:“埃及到處都是血色將至的景象,即使是木製或石頭容器也不例外。”
為了出演《血色將至》,丹尼爾·戴-劉易斯整整準備了兩年。他花了兩年時間學習1900年左右加利福尼亞礦工史的知識,並對當年淘金者們使用的一切工具和技藝了如指掌。
狄龍·弗雷澤爾在該片中不但很多危險動作都親自上場,他為了H·W這個角色還學會了手語。
丹尼爾·戴·路易斯在《紐約黑幫》的演出曾嚇到狄龍·弗雷澤爾一家人,狄龍的母親差點就要推辭掉導演對自己兒子的邀約。而狄倫的母親看完丹尼爾·戴-劉易斯的《純真年代》後,終於才肯讓自己的兒子參演《血色將至》
製作發行
上映日期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
美國(奇幻電影節) | 2007年9月27日 | 美國(紐約,首映) | 2007年12月10日 |
美國(有限放映) | 2007年12月26日 | 加拿大(多倫多) | 2008年1月4日 |
美國 | 2008年1月25日 | 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 | 2008年2月8日 |
澳大利亞 | 2008年2月9日 | 菲律賓 | 2008年2月13日 |
葡萄牙 | 2008年2月14日 | 以色列 | 2008年2月14日 |
瑞士(德語區) | 2008年2月14日 | 奧地利 | 2008年2月14日 |
德國 | 2008年2月14日 | 中國香港 | 2008年2月14日 |
英國 | 2008年2月15日 | 西班牙 | 2008年2月15日 |
土耳其 | 2008年2月15日 | 巴西 | 2008年2月15日 |
挪威 | 2008年2月15日 | 義大利 | 2008年2月15日 |
愛沙尼亞 | 2008年2月15日 | 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首映) | 2008年2月19日 |
比利時 | 2008年2月20日 | 克羅埃西亞 | 2008年2月21日 |
斯洛伐克 | 2008年2月21日 | 新加坡 | 2008年2月21日 |
希臘 | 2008年2月21日 | 阿根廷 | 2008年2月21日 |
墨西哥 | 2008年2月22日 | 哥倫比亞 | 2008年2月22日 |
巴拿馬 | 2008年2月22日 | 塞爾維亞共和國(貝爾格勒電影節) | 2008年2月22日 |
秘魯 | 2008年2月22日 | 瑞典 | 2008年2月22日 |
芬蘭 | 2008年2月22日 | 丹麥 | 2008年2月22日 |
冰島 | 2008年2月22日 | 瑞士(法語區) | 2008年2月27日 |
埃及 | 2008年2月27日 | 法國 | 2008年2月27日 |
荷蘭 | 2008年2月28日 | 科威特 | 2008年2月28日 |
俄羅斯 | 2008年2月28日 | 黎巴嫩 | 2008年2月28日 |
匈牙利 | 2008年2月28日 | 愛爾蘭 | 2008年2月29日 |
波蘭 | 2008年2月29日 | 韓國 | 2008年3月6日 |
羅馬尼亞 | 2008年3月21日 | 捷克 | 2008年3月27日 |
哈薩克斯坦 | 2008年4月9日 | 日本 | 2008年4月26日 |
美國(棕櫚泉國際電影節) | 2008年 | 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 | 2008年[1] |
主創公司
製作公司 | 1、 Ghoulardi Film Company 2、 派拉蒙優勢(美國) 3、 米拉麥克斯影業公司(美國) |
---|---|
發行公司 | 1.派拉蒙優勢(美國) 2.米拉麥克斯影業公司(美國) 3.博偉國際(阿根廷、巴西、新加坡) 4.Audio Visual Enterprises(希臘) 5.Buena Vista Sony Pictures Releasing(俄羅斯) 6.Falcon(捷克) 7.Walt Disney Studios Motion Pictures(英國、日本、荷蘭、瑞典、瑞士、芬蘭) 8.Buena Vista International(德國) 9.Paramount Home Entertainment(美國)(DVD) 10.Walt Disney Studios Home Entertainment(瑞士、德國)(DVD) 11.Walt Disney Studios Home Entertainment(芬蘭、荷蘭)(DVD、藍光) 12.BBC Television Centre(英國)(電視) 13.Canvas(比利時)(電視) 14.Film1(荷蘭)(電視) 15.Nelonen(芬蘭)(電視) 16.Nordisk Film(芬蘭)(藍光、DVD) |
獲獎信息
時間 | 獎項名稱 | 入圍類別 | 提名者 | 結果 |
---|---|---|---|---|
2008年 | 第80屆奧斯卡金像獎 | 最佳男主角 | 丹尼爾·戴-劉易斯 | 獲獎 |
最佳攝影 | 羅伯特·艾斯威特 | |||
最佳影片 | 《血色將至》-Joanne Sellar、保羅·托馬斯·安德森、Daniel Lupi | 提名 | ||
最佳導演 | 保羅·托馬斯·安德森 | |||
最佳改編劇本 | ||||
最佳藝術指導 | 傑克·菲斯克、Jim Erickson | |||
最佳剪輯 | Dylan Tichenor | |||
最佳音效剪輯 | 馬修·伍德、克里斯多福·斯卡拉博西奧 | |||
第5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 銀熊獎-最佳導演 | 保羅·托馬斯·安德森 | 獲獎 | |
銀熊獎-傑出藝術貢獻獎 | 強尼·格林伍德 | |||
金熊獎-最佳影片 | 《血色將至》 - 保羅·托馬斯·安德森 | 入圍 | ||
第65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 | 劇情類電影-最佳男主角 | 丹尼爾·戴-劉易斯 | 獲獎 | |
劇情類電影-最佳影片 | 《血色將至》 -保羅·托馬斯·安德森 | 提名 | ||
第61屆英國電影學院獎 | 最佳男主角 | 丹尼爾·戴-劉易斯 | 獲獎 | |
最佳影片 | 《血色將至》 -保羅·托馬斯·安德森、Daniel Lupi | 提名 | ||
最佳男配角 | 保羅·達諾 | |||
最佳導演 | 保羅·托馬斯·安德森 | |||
最佳改編劇本 | ||||
最佳攝影 | 羅伯特·艾斯威特 | |||
最佳音響效果 | Christopher Scarabosio、Matthew Wood、John Pritchett、Michael Semanick、Tom Johns | |||
最佳配樂 | 強尼·格林伍德 | |||
最佳藝術指導 | 傑克·菲斯克 | |||
第34屆土星獎 | 最佳男主角 | 丹尼爾·戴-劉易斯 | 提名 | |
最佳配樂 | 強尼·格林伍德 | |||
最佳動作/冒險/驚悚電影 | 《血色將至》 -保羅·托馬斯·安德森 | |||
第52屆義大利電影大衛獎 | 最佳外國電影 | 提名 | ||
2009年 | 第34屆法國電影凱撒獎 | 最佳外國電影 | 提名 |
影片評價
該片中,丹尼爾·戴-劉易斯把自己莎劇演員的功底發揮得淋漓盡致,他入侵了主人公的每個細胞,把憤怒和暗藏的目的傾注到了角色身上;在電影的現實主義和戲劇舞台的誇張奇觀這兩種不同的表演風格之間,劉易斯找到了完美的結合點,他的演出令觀眾目瞪口呆。 (《外灘畫報》評)該片的創作者並沒有通過收買土地、鑽探石油等等具體細節去描寫丹尼爾·普萊恩維尤這個人物的表面個性,而是通過外部事件直接切入了他的精神世界。影片的開場,他就作為一個孤獨的淘金者形象出現,依靠艱辛的工作和健壯的肉體換來了第一筆財富。保羅·托馬斯·安德森花費了大量筆墨,描寫了資本家與教會之間在石油開發中的共謀過程。該片的最後,歡騰的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第三樂章響起,使得該片在最後時刻充滿諷刺意味。 (《21世紀經濟報導》評)相關評論
一句話評論:
對於編導保羅·托馬斯·安德森來說,影片代表著一次非常有紀念意義的進化,足以讓電影工業產生難以抵擋的悸動。
——《費城日報》
影片是保羅·托馬斯·安德森和丹尼爾·戴-劉易斯共同協作的結果,少了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人,它都不可能擁有如此魅力。
——《洛杉磯時報》
“不!”是拉開故事序幕的第一句台詞,我覺得它也適應於對這部影片的評語中。
——《紐約媒體》
影片因為過於追求大膽的體現,最終變得冷冰冰,沒有任何實質的情感在其中。
——《電影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