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虹膜-褐色;嘴-紅色;腳-肉色。叫聲:甚微弱而尖細的psheep或teei聲及顫鳴。鳴聲為微弱顫鳴及唧唧叫聲。
分布範圍:巴基斯坦至中國西南、東南亞、爪哇、巴厘島及小巽他群島。引種至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婆羅洲及菲律賓。
分布狀況:不常見,高可至海拔1500米。亞種flavidiventris見於雲南南部的熱帶地區;punicea為海南島的留鳥。小群從籠中逃逸之鳥已在廣東安家。
習性:社群性的鳥,結小群生活。常光顧灌叢、草地、耕作區、稻田及蘆葦地。飛行快,好動,緋紅色腰塊使其明顯易見。
名稱:黑尾蠟嘴雀
學名:Eophona migratoria
又名:蠟嘴、小桑嘴、皂兒(雄性)、灰兒(雌性)。
英文名:Yellow-billed Grosbeak
分類:雀形目、燕雀科、蠟嘴屬
生態環境:
黑尾蠟嘴雀性喜結群活動,他們常與同屬近似種黑頭蠟嘴雀混群活動於平原或淺山緩坡的高大喬木間。他常結成數十乃至上百隻的大群在樹枝間移動,在城市公園的高大喬木間和行道樹上常可以看到本物種活動。
分布地域:黑尾蠟嘴雀分布於亞洲東部地區,見於俄羅斯遠東地區的黑龍江流域、朝鮮半島、日本、印度支那半島北部也有本物種分布;在中國,本物種主要分布在東部,東北、華北各省均可見,長江流域中下游各省區東南沿海各省直到華南沿海均有本物種,其分布西限可達中國西南部的雲貴川等省區,另外,黑尾蠟嘴雀在台灣島內可見為冬候鳥,而在海南島則無本物種分布。
特徵:
黑尾蠟嘴雀
黑尾蠟嘴雀體形中等大小,體長約在19厘米左右。本物種雄雌異形異色,雄性頭部、頰部、頜部、頭頂為飽滿的黑色;自枕部開始,體羽顏色變為褐灰色;自枕部開始向上背和肩部方向羽色逐漸加深,在背部,羽色過渡為比較深的褐色;從腰部開始,羽色又轉趨灰色,尾上覆羽的顏色則為灰色;尾羽為純正的黑色,兩枚中央尾羽和最外側的兩枚尾羽在黑色中帶有閃亮的光澤;雙翅的小覆羽為與上背相同的灰褐色;中覆羽、大覆羽和飛羽則為紫黑色並具有寬闊的白色端斑;下體自喉部以後均為淺淺的灰褐色,兩脅沾栗褐色;下腹部和尾下覆羽白色虹膜為褐色;喙為粗壯的圓錐形呈蠟黃色,有些個體端部黑色;足粉褐色。雌性頭部沒有雄性那樣的黑色頭罩,整個頭部和上體顏色均一變化平緩,頭頂、眼先、頰部均為灰褐色;頸側、喉部、耳羽則為灰色;肩部背部沾黃褐色;腰部和尾上覆羽近灰色;中央四枚尾羽灰褐色;外側尾羽黑褐色;飛羽和翅上覆羽均為黑褐色,端部白色;下體為淡淡的灰褐色,脅部羽毛與雄性相同亦沾栗褐色,但不如雄鳥那般鮮艷;尾下覆羽污白色;喙與雄鳥相同,為粗壯的圓錐形,蠟黃色。食物:
黑尾蠟嘴雀粗壯的喙具有典型的雀科鳥類特徵,非常適合咬碎果殼取食種子,因而本物種系典型的植食性鳥類,他們主要取食各種植物的種子和果實,包括薔薇科植物的種子、豆芽、槐樹種子、高粱、葵花籽等,與其他鳥類一樣,在繁殖季節他們也會取食一些昆蟲來補充營養,包括鞘翅目、膜翅目、鱗翅目昆蟲。
繁殖與保護:
黑尾蠟嘴雀繁殖於每年的5-6月間,營巢於接近人類活動的中等高度的樹枝上,巢為深杯形,巢壁為平滑的圓形,巢的外層以毛髮、嫩枝、軟根等柔軟材料糾結而成,內層則用蛛網、軟泥、軟草等材料精心密結而成;每巢產卵3-4枚,卵藍色被斑點。
叫聲:
鳴聲為一連串的哨音和顫音,似赤胸朱頂雀。叫聲為響亮而沙啞的tek-tek。
現狀:
本物種數量巨大,因而未被列入保護動物目錄,但受到非法鳥類貿易和捕獵的威脅,中醫傳統理論認為黑尾蠟嘴雀的肉有補氣、健胃的功能,鼓勵了對本物種的捕獵。
保護: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鳥種:黑頭蠟嘴雀
學名:Eophonapersonata
英文名:JapaneseGrosbeak
物種分類:鳥綱、雀形目、雀科、蠟嘴雀屬。
描述:
體大(20厘米)而圓墩的雀鳥。黃色的嘴碩大,雄雌同色。似雄性黑尾蠟嘴雀但嘴更大且全黃,臀近灰,三級飛羽的褐色及白色圖紋有異。初級飛羽近端處具白色的小塊斑,但三級飛羽、初級覆羽及初級飛羽的羽端無白色。飛行時這些差異均甚明顯。幼鳥褐色較重,頭部黑色減少至狹窄的眼罩,也具兩道皮黃色翼斑。亞種magnirostris較指名亞種體大而色淡,嘴大,翼上白色塊斑較小。虹膜-深褐;嘴-黃色;腳-粉褐。
叫聲:
飛行時發出生硬的tak-tak聲。鳴聲為4~5音節的似笛哨音。
分布範圍:
繁殖於西伯利亞東部、中國東北、北韓及日本;越冬至中國南方。
分布狀況:
地方性常見。指名亞種越冬於中國南方,極少至台灣。magnirostris繁殖於中國東北(長白山及小興安嶺),經華東至南方越冬。
習性:
較其他蠟嘴雀更喜低地。通常結小群活動。甚懼生而安靜。
黑頭蠟嘴雀又叫梧桐、大蜡嘴、銅嘴。屬雀形目,雀科。屬候鳥,繁殖在我國東北地區,遷徙到南方過冬。這種鳥叫聲好聽、宏亮。經過訓練後可以學會叼吻、打彈等技藝。在北方的春節廟會上可以看到這種表演。
形態特徵
黑頭蠟嘴雀體長約21厘米,全身羽毛灰褐色,頭部、翅膀尖、尾部黑色。由於嘴巴呈黃色的粗大圓錐型,顧得名“蠟嘴”。雌雄鳥區別不大。
生活習性
在春秋季節結群飛行,在各種地形環境都可見到。由於飛行速度快,在飛過時可聽到翅膀振顫的聲音。鳴叫似哨音,求偶期更高昂。以野生植物的種子、果實、嫩芽為食。
飼養管理
黑頭蠟嘴雀
黑頭蠟嘴雀的籠子沒特殊要求,只要不影響跳躍即可。如作為訓練用,可用脖鏈栓著,放在鳥架上。一般用的鳥架為制的,長約40~50厘米,直徑1.5厘米,中間一段纏上棉線,便於鳥栖息。黑頭蠟嘴雀喜歡吃麻籽、葵花籽、蘇子等油料作物的種子。這些食物在訓練時可作為獎勵用,平時不可餵多,以雞蛋米和蔬菜、水果為主。剛買來的鳥,性情比較急躁;所以上架一定要注意脖鏈的長度,以免纏頸死亡。如果鳥的情緒無法穩定,上下翻飛,可用水將羽毛淋濕,控制使其活動;也可餵給用葵花籽。鳥種:錫嘴雀
學名:Coccothraustescoccothraustes
英文名:Hawfinch
又名:蠟嘴雀、老西子、老醯兒、鐵嘴蠟子
分類:雀形目、燕雀科、錫嘴屬
外形特徵:
體大(17厘米)而胖墩的偏褐色雀鳥。嘴特大而尾較短,具粗顯的白色寬肩斑。雄雌幾乎同色。成鳥具狹窄的黑色眼罩;兩翼閃輝藍黑色(雌鳥灰色較重),初級飛羽上端非同尋常地彎而尖;尾暖褐色而略凹,尾端白色狹窄,外側尾羽具黑色次端斑;兩翼的黑白色圖紋上下兩面均清楚。幼鳥似成鳥但色較深且下體具深色的小點斑及縱紋。
虹膜-褐色;嘴-角質色至近黑;腳-粉褐。
叫聲:鳴聲以哨音開始,以流水般悅耳音節deek-waree-ree-ree收尾。叫聲為突發性tzick聲,也有尖聲的teee或tzeep。
分布範圍:歐亞大陸的溫帶區。
分布狀況:
甚常見。指名亞種繁殖於中國東北,遷徙經中國東部至長江及西江的集水處以及東南沿海省份越冬。亞種japonicus越冬在東南沿海省份,有迷鳥至台灣。
習性:成對或結小群棲於林地、花園及果園,高可至海拔3000米。通常懼生而安靜。
保護: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錫嘴雀
學名:Coccothraustescoccothraustes英文名:Hawfinch
又名:蠟嘴雀、老西子、老醯兒、鐵嘴蠟子
分類:雀形目、燕雀科、錫嘴屬
外形特徵:
體大(17厘米)而胖墩的偏褐色雀鳥。嘴特大而尾較短,具粗顯的白色寬肩斑。雄雌幾乎同色。成鳥具狹窄的黑色眼罩;兩翼閃輝藍黑色(雌鳥灰色較重),初級飛羽上端非同尋常地彎而尖;尾暖褐色而略凹,尾端白色狹窄,外側尾羽具黑色次端斑;兩翼的黑白色圖紋上下兩面均清楚。幼鳥似成鳥但色較深且下體具深色的小點斑及縱紋。
虹膜-褐色;嘴-角質色至近黑;腳-粉褐。
叫聲:鳴聲以哨音開始,以流水般悅耳音節deek-waree-ree-ree收尾。叫聲為突發性tzick聲,也有尖聲的teee或tzeep。
分布範圍:歐亞大陸的溫帶區。
分布狀況:
甚常見。指名亞種繁殖於中國東北,遷徙經中國東部至長江及西江的集水處以及東南沿海省份越冬。亞種japonicus越冬在東南沿海省份,有迷鳥至台灣。
習性:成對或結小群棲於林地、花園及果園,高可至海拔3000米。通常懼生而安靜。
保護: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