蟅蟲[用於逐瘀破積通絡理傷]

蟅蟲[用於逐瘀破積通絡理傷]
蟅蟲[用於逐瘀破積通絡理傷]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蟅蟲為鱉蠊科昆蟲地鱉或姬蠊科昆蟲赤邊水蟅的雌性全蟲。 地鱉雌雄異形,雄蟲有翅,雌蟲無翅。 雌蟲長約3厘米,體上下扁平,黑色而帶光澤。 頭小,向腹面彎曲。 口器咀嚼式,大顎堅硬。複眼發達,腎臟形;單眼2個。觸角絲狀,長而多節。 前胸擴大如盾狀,前狹後闊,蓋於頭上。雄蟲前胸呈波狀紋,有缺刻,具翅2對,前翅革質,後翅膜質,不用時摺成扇狀。足3對,發育相等,具細毛,生刺頗多,基部擴大,蓋及胸膛面及腹基部分,跗節5;具2爪。腹部第1腹節極短,其腹板不發達,第8、9兩腹節之背板縮短,昆須1對。

基本信息

功效介紹

【異名】地鱉(《本經》),土鱉(《別錄》),過街(《埤雅》),簸箕蟲(《本草衍義》),蚵蚾蟲(《袖珍方》),地婢蟲(《鮑氏小兒方》),山蟑螂(《本草求原》),地烏龜(《分類草藥性》),土元(《中藥形性經驗鑑別法》),臭蟲母、蓋子蟲(《河北藥材》),土蟲(《吉林中草藥》),節節蟲、螞蟻虎(《江蘇藥材志》)。

來源

蟅蟲 蟅蟲

雄蟲第9腹板有腹刺1對;雌蟲第8、9兩腹 板縮藏於第7腹板的裡面。

生殖器不突出。

生活於地下或沙土間,多見於糧倉底下或油坊陰濕處。

晝伏夜出,覓食腐殖質及澱粉等物。

全國大部地區均有分布。

②赤邊水蟅,又名:藥用光蠊。

雌雄蟲形態相似。

蟅蟲 蟅蟲

雌蟲長2.7~3.3厘米;雄蟲長2.2~2.4厘米。

體黑褐色。

頭部位於前胸下。

眼不發達,眼間區寬。

前胸背板呈三角形,兩側后角近於垂直。

前側緣有淡黃色鑲邊。

前後翅均退化為翅基,末端尖削。

足粗短,腿節下緣有巨刺。

蟅蟲 蟅蟲

腹節腹板雌蟲僅見7節,雄蟲可見8節。

尾須粗短。

生活於油坊、醬坊、灶腳下及牆角陰濕鬆土中。

分布華南及福建、台灣等地。

採集

蟅蟲[用於逐瘀破積通絡理傷] 蟅蟲[用於逐瘀破積通絡理傷]

5~8月間捕捉。

用炒香麥麩撒於地上以誘捕之,或晚上用燈光誘捕。

捕得後,用沸水燙死,曬乾或烤乾;亦可用清水洗淨後,再用鹽水煮過,曬乾或烤乾。

藥材

蟅蟲 蟅蟲

①土鱉蟲為昆蟲地鱉的乾燥雌蟲。

呈卵圓形而扁平,長2~3厘米,寬1~2厘米。

頭部一端較窄;尾部較寬;背面紫黑色,呈甲殼狀,為9個橫節覆瓦狀排列而成。

腹面深棕色,有光澤,可見小形的頭部,棕黑色;觸角1對,多已脫落。

腳部足3對,彎曲,腹部隆起,有彎曲的節,尾節較寬而略尖。

質鬆脆,易破碎,腹內有灰黑色物質,氣腥臭,味微鹹。

以完整、油潤光澤,無泥者為佳。

主產江蘇、浙江、河南、湖北等地。

此外,安徽、山東、河北、山西、陝西、內蒙古等地亦產。

以江蘇、浙江所產者個小,體輕、腹中無泥,品質最優,稱為蘇土元;其他地區所產個大體重,腹中含泥,品質較次,稱大土元或漢土元。

②金邊土鱉又名:金邊地鱉蟲。

為昆蟲赤邊水蟅的乾燥雌蟲。

呈長卵形而扁,長3~3.5厘米,寬1.5~2厘米。

蟅蟲 蟅蟲

背面黑棕色,有光澤,呈甲殼狀,有10個橫節,第1節較寬,邊緣有黃色狹邊,以下9節邊緣為紅棕色,每節均有鋸齒,第2、3節的兩側,各有1對特異的翅狀物。

腹面紅棕色,有光澤。

余與上種相同。

主產福建,廣東、廣西等地。

此外,鱉蠊科昆蟲冀地鱉的乾燥雌蟲,亦入藥用。

產北京。

藥理作用

簡介

在試管內,用美藍法曾測得地鱉蟲浸膏(水煎後加醇沉澱)有抑制白血病患者的白細胞的作用,但用瓦伯氏呼吸器法,則為陰性結果。

土鱉蟲與全蠍、蜈蚣混合研末製成的結核散,在試臂內對人型結核桿菌無抑菌作用。

炮製

揀淨雜質,以沸水洗淨,文火焙乾。

①《本草通玄》:去足,炒。

②《得配本草》:去足,或炒、或酒醉死用。

性味

鹹,寒,有毒。

①《本經》:味鹹,寒。

②《別錄》:消毒。

③《藥性論》:味苦鹹。

歸經

《雷公炮製藥性解》:入心、肝、脾三經。

功用主治-相關的功效

逐瘀,破積,通絡,理傷。

治症瘕積聚,血滯經閉,產後瘀血腹痛,跌打損傷,木舌,重舌。

①《本經》:主心腹寒熱洗洗,血積症瘕,破堅,下血閉。

②《藥性論》:治月水不通,破留血積聚。

③《本草衍義》:乳脈不行,研一枚,水半合,濾清服。

④《綱目》:行產後血積,折傷瘀血,治重舌,術舌,口瘡,小兒腹痛夜啼。

⑤《本草通玄》:破一切血積,跌打重傷,接骨。

⑥《本草再新》:消水腫,敗毒。

⑦《分類草藥性》:治跌打損傷,風濕筋骨痛,消腫,吹喉症。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2錢;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含漱或搗敷。

宜忌

孕婦忌服。

①《本草經集注》:畏皂莢、菖蒲。

②《藥性論》:畏屋游。

③《本草經疏》:無瘀血停留者不宜用。

選方

①治五勞虛極羸瘦,腹滿,不能飲食,食傷,憂傷,飲傷,房室傷,飢傷,勞傷,經絡榮衛氣傷,內有乾血,肌膚甲錯,兩目黯黑。

緩中補虛:大黃十分(蒸),黃芩二兩,甘草三兩,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藥四兩,乾地黃十兩,乾漆一兩,虻蟲一升,水蛭百枚,蠐螬一升,蟅蟲半升。

上十二味,末之,煉蜜和丸,小豆大。

酒飲服五丸,日三服。

(《金匱要略》大黃蟅蟲丸) ②治產婦腹痛,腹中有乾血著臍下,亦主經水不利:大黃三兩,桃仁二十枚,蟅蟲二十枚(熬,去足)。

上三味,末之,煉蜜和為四丸。

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頓服之,新血下如豚肝。

(《金匱要略》下瘀血湯) ③治折傷,接骨:一土鱉焙存性,為末,每服二、三錢。

(《醫方摘要》)二蚵蚾六錢(隔紙,砂鍋內焙乾),自然銅二兩(火煅醋淬七次)。

為末。

每服二錢,溫酒調下,病在上,食後服;病在下,食前服。

(《袖珍方》) ④治瘋狗咬傷:蟅蟲七個(去足,炒),生大黃三錢,桃仁七粒(去皮,尖)。

白蜜三錢,黃酒一碗,煎至七分服。

(《吉林中草藥》) ⑤治重舌滿口,不得語:蟅蟲七枚(微炒),鹽一兩半。

以水一大盞,同煎五、七沸。

含令吐,勿咽,日三,五上。

(《聖惠方》煎含蟅蟲湯) ⑥治重舌塞痛:地鱉蟲和生薄荷研汁,帛包捻舌下腫處。

(《鮑氏小兒方》) ⑦治小兒腹痛夜啼:蟅蟲半分(微炒),赤芍藥一分,芎藭一分。

搗羅為末。

每眼,以溫酒調下半錢。

量兒大小,加減服之。

(《聖惠方》) ⑧治瘰癧:鮮地鱉蟲、陳瓦花(在屋上隔年者佳,瓦上煅存性)。

同搗爛。

用膏藥貼上,未潰即消,已潰即斂。

(《中醫雜誌》(21):6,1926)

名家論述

①《本草經疏》:蟅蟲,治跌扑損傷,續筋骨有奇效。

乃足厥陰經藥也。

夫血者,身中之真陰也,灌溉百骸,周流經絡者也。

血若凝滯,則經絡不通,陰陽之用互乖,而寒熱洗洗生焉。

鹹寒能入血軟堅,故主心腹血積,症瘕血閉諸證。

血和而營衛通暢,寒熱自除,經脈調勻,月事時至而令婦人生子也,又治瘧母為必用之藥。

②《長沙藥解》:蟅蟲善化瘀血,最補損傷,《金匱》鱉甲煎丸用之治病瘧日久,結為症瘕;大黃蟅蟲丸用之治虛勞腹滿,內有乾血;下瘀血湯用之治產後腹痛,內有瘀血;土瓜根散用之治經水不利,少腹滿痛。

以其消症而破瘀也。

③《本草求真》:蟅蟲,古人用此以治跌打損傷,則多合自然銅、龍骨、血竭、乳香、沒藥、五銖錢、黃荊子、麻皮灰、狗頭骨。

以治下腹痛、血痛、血閉,則合桃仁、大黃。

各隨病症所因而用之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