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川送別圖

《螺川送別圖》是明代詩人德祥的一首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

五老峰前送別圖,社賢今日未應無。路經黃葉千年寺,人倚西風十幅蒲。

銅斗舊歌聞楚甸,蓴羹新興入吳都。重山復水閒蹤跡,自在飛雲一片孤。

作品注釋

送別

送行;告別。 唐 祖詠 《別怨》詩:“送別到中流,秋船倚渡頭。” 元 張昱 《贈沉生還江州》詩:“客里登臨俱是感,人間送別不宜秋。” 碧野 《蘆溝橋情思》:“據說 蘆溝橋 和 西安 的 灞橋 一樣,古時都在橋邊折柳送別。”

五老峰

江西省 廬山 東南部名峰。五峰形如五老人並肩聳立,故稱。峰下 九迭屏 為 李白 讀書處;東南有白鹿洞書院遺址,為 朱熹 講學處。 唐 李白 《登廬山五老峰》詩:“ 廬山 東南 五老峰 ,青天削出金芙蓉。”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游廬山日記》:“遍歷 五老峰 ,始知是山之陰,一岡連屬。” 清 趙翼 《新春小集》詩:“一笑 五老峰 ,突起樽俎地。”亦省作“ 五老 ”。 唐 李端 《寄廬山真上人》:“ 青草湖 中看 五老 , 白雲山 上宿雙林。” 康有為 《廬山謠》:“ 五老 拄杖碧雲中,子孫諸峰鹹侍叢。”

今日

(1).本日;今天。《孟子·公孫丑上》:“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 唐 韓愈 《送張道士序》:“今日有書至。”《水滸傳》第四五回:“ 楊雄 道:‘兄弟何故今日見外?有的話,但說不妨。’”《兒女英雄傳》第三回:“ 華忠 說:‘今日趕不到的;他連夜走,也得明日早上來。’”

(2).目前;現在。《穀梁傳·僖公五年》:“今日亡 虢 ,而明日亡 虞 矣。” 唐 駱賓王 《為徐敬業討武照檄》:“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清 黃遵憲 《台灣行》:“今日之政民為主, 台 南 台 北固吾圉!” 丁玲 《韋護》第一章:“然而她們卻痛叱 中國 今日之所謂新興的、有智識的婦女。”

未應

(1).猶不須。 宋 王安石 《評定試卷》詩:“疑有高鴻在寥廓,未應回首顧張羅。” 宋 陸游 《遣興》詩:“老去可憐風味在,未應山海混漁樵。”

(2).猶不算;不是。 唐 李白 《梁園吟》:“ 東山 高臥時起來,欲濟蒼生未應晚。” 宋 張綱 《臨江仙》詞:“年方強仕未應遲。高風輕借便,一鶚看橫飛。”

(3).猶不曾。 唐 李白 《關山月》詩:“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閒。” 唐 王維 《聽宮鶯》詩:“遊子未應返,為此始思鄉。” 宋 蔡伸 《念奴嬌》詞:“雲浪鱗鱗,蘭舟泛泛,共載一輪月。五湖當日,未應此段奇絕。”

(4).不應當。 明 劉基 《旅興》詩之二四:“晨興步庭除,足弱幾不持;論年未應爾,胡為遽如斯?”

黃葉

(1).枯黃的樹葉。亦借指將落之葉。 南朝 梁 丘遲 《贈何郎》詩:“檐際落黃葉,階前網綠苔。” 唐 李白 《秋思》詩:“ 燕支 黃葉落,妾望 白登台。” 元 范梈 《題李白郎官湖》詩:“黃葉當頭亂打人,門前繫著青驄馬。”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二·崔孝廉》:“丹楓江冷人初去,黃葉聲多酒不辭。”

(2).佛教語。以楊樹黃葉為金,比喻天上樂果,能止人間眾惡。 前蜀 貫休 《題惠琮律師院》詩:“苦節兼青目,公卿話有餘。唯傳黃葉喻,還似白泉居。”

千年

極言時間久遠。 晉 陶淵明 《輓歌詩》:“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朝。” 南朝 梁 沉約 《齊故安陸昭王碑文》:“蓋百代之儀表,千年之領袖。” 唐 盧照鄰 《中和樂章·歌登封》:“山稱萬歲,河慶千年。” 毛澤東 《浪淘沙·北戴河》詞:“往事越千年, 魏武 揮鞭。”

西風

(1).西面吹來的風。多指秋風。 唐 李白 《長干行》:“八月西風起,想君發 揚子。” 清 陳維嵩 《百字令·送周求卓之任滎陽》詞:“西風夕照,老鴉啼上枯樹。”

(2).喻一種勢力或傾向。今多比喻沒落腐朽的勢力。《紅樓夢》第八二回:“但凡家庭之事,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 賀敬之 《偉大的祖國》詩:“看牛鬼蛇神,正節節潰敗,東風浩蕩西風衰。”

銅斗

(1).亦作“ 銅枓 ”。銅製的方形有柄的器具,用以盛酒食。《史記·趙世家》:“﹝ 襄子 ﹞請 代王 ,使廚人操銅枓以食 代王 及從者,行斟,陰令宰人各以枓擊殺 代王 及從官,遂興兵平 代 地。” 唐 孟郊 《送淡公》詩之三:“銅斗飲江酒,手拍銅斗歌。” 宋 王觀國 《學林·銅斗》:“ 孟東野 當時適有銅器,其狀方如斗,而 東野 特以貯酒而飲,又擊之以和歌聲,故自形於詩句。” 清 陳維嵩 《水調歌頭·贈西陵周勿庵》詞:“拍手唱銅斗,蹋地舞回波。”

(2).銅製的量器。《隋書·趙煚傳》:“ 冀州 俗薄,市井多奸詐, 煚 為銅斗鐵尺,置之於肆,百姓便之。”《隋書·律曆志上》:“ 後周 玉斗並副金錯銅斗及 建德 六年金錯題銅斗實,同以秬黍定量。”

(3).指作為厭勝之器的威斗。 唐 蘇頲 《壟上記·銅斗》:“有人開 玄武湖 ,於古冢得一銅斗,有柄。 文帝 以訪朝士。 何承天 謂此亡 新 威斗, 莽 三公亡者,賜之,一在冢外,一在冢內。” 宋 王觀國 《學林·銅斗》:“《前漢·王莽傳》曰:‘鑄威斗,以銅為之。’蓋廚人操銅斗者,食器也,威斗者,厭勝之器也,皆非飲酒之器。”

(4).形容富足而牢固。 明 破慳道人 《一文錢》第二折:“自來不曾見這樣財主,家私銅斗般,氣量芝麻大。” 顧學頡 王學奇 《元曲釋詞·銅斗兒》引 童斐 《元曲選》註:“銅斗, 元 時俗語,蓋謂美富且牢固也。”

楚甸

猶 楚 地。甸,古代指郊外的地方。 唐 劉希夷 《江南曲》:“潮平見 楚 甸,天際望 維揚。” 宋 周邦彥 《渡江雲·春詞》詞:“晴嵐低 楚 甸,暖回雁翼,陣勢起平沙。” 元 喬吉 《殿前歡·登鳳凰台》曲:“風雷死龍何在?林泉老猿休怪;鎖魂 楚 甸,洗恨 秦淮。”

蓴羹

用蓴菜烹製的羹。《晉書·陸機傳》:“嘗詣侍中 王濟 , 濟 指羊酪謂 機 曰:‘卿 吳中 何以敵此?’答云:‘千里蓴羹,未下鹽豉。’時人以為名對。”《說郛》卷十九引 宋 曾三異 《因話錄·蓴羹》:“‘千里蓴羹,未下鹽豉。’世多以淡煮蓴羹,未用鹽與豉相調和。非也!蓋末字誤書為未, 末下 乃地名, 千里 亦地名。此二處產此二物耳。其地今屬 平江郡。” 清 金農 《聞喜縣中早發》詩:“脯臘膎胰非不飽,未免秋風颳面思蓴羹。”

蓴羹:蓴菜做的羹。 唐 張志和 《漁父歌》:“ 松江 蟹舍主人歡,菰飯蓴羹亦共餐。” 宋 周邦彥 《驀山溪》詞:“玉簫金管,不共美人游,因個甚,煙霧底。獨愛蓴羹美。” 郭沫若 《李白與杜甫·李白在政治活動中的第二次大失敗》:“ 張翰 在 西晉 齊王炯 的幕下,因秋風起而思食 江 東蓴羹,因而離開了 齊王。”

新興

(1).最近興起的。 胡也頻 《光明在我們的前面》五:“他總是很喜歡去了解一個新認識的人,如同他喜歡去了解某種新興的學說一樣。” 碧野 《雪路雲程·馳往巴侖台》:“當我們的汽車進入峽谷的時候,一座深山的新興城鎮就展現在我們面前。”

(2).時新;時髦。 明 馮惟敏 《點絳唇·量移魯士師東歸述喜》套曲:“呀,學不就新興新興時樣,改不了尋常尋常伎倆。”《二刻拍案驚奇》卷三九:“ 蘇州 新興百柱帽,少年浮浪的無不戴著裝幌。”《紅樓夢》第二六回:“ 黛玉 便哭道:‘如今新興的,外頭聽了村話來,也說給我聽,看了混賬書,也拿我取笑兒。我成了替爺們解悶兒的了。’” 丁玲 《韋護》第一章二:“ 俄國 的婦女,使她們崇拜,然而她們卻痛叱 中國 今日之所謂新興的、有智識的婦女。”

新的興致;新的興會。 唐 李嘉祐 《和韓郎中揚子津玩雪寄嚴維》:“粉署生新興,瑤華寄上才。” 唐 殷璠 《河嶽英靈集·賀蘭進明》:“員外好古博達,經籍滿腹。其所著述一百餘篇,頗究天人之際。又有古詩八十首,大體符於 阮公 ;又《行路難》五首,並多新興。”

吳都

(1).指 春秋 吳國 的都城。在今之 江蘇 蘇州。 南朝 宋 鮑照 《舞鶴賦》:“入 衛國 而乘軒,出 吳 都而傾市。”

(2).指 三國 吳 的都城 建業。即今 江蘇 南京市。《文選·左思〈吳都賦〉》 劉逵 題解:“ 後漢 末, 孫權 乃都於 建業 ,亦號 吳。”

蹤跡

(1).腳印;足跡。 漢 焦贛 《易林·豫之明夷》:“鵠怒追求, 郭 氏之虛。不見蹤跡,使伯心憂。” 前蜀 韋莊 《虎跡》詩:“白額頻頻夜到門,水邊蹤跡漸成群。” 宋 蘇軾 《蔡州道上遇雪》詩之二:“蹤跡尚可尋,窟穴何足掀。”《花月痕》第四五回:“摶沙蹤跡含沙射,銷骨讒言刺骨悲。” 洪深 《申屠氏》第五本:“又說發覺後,如何領著眾人追尋,不見蹤跡。”

(2).行蹤。《史記·淮南衡山列傳》:“﹝ 淮南王 ﹞使人上書告相,事下廷尉治。蹤跡連王,王使人候伺 漢 公卿,公卿請逮捕治王。” 唐 牟融 《贈歐陽詹》詩:“為客囊無 季子 金,半生蹤跡任浮沉。”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青娥》:“猶冀父母尚在人間,隨在探訪,而終無蹤跡矣。” 清 李漁 《慎鸞交·首奸》:“凡有蹤跡可疑及陰行魘魅者,即是奸黨。”《東周列國志》第三五回:“ 秦穆公 使人訪 重耳 蹤跡,知其在 楚 ,已數月矣。”

(3).事物所遺留的痕跡。 南朝 梁 陶弘景 《冥通記》卷一:“又檢溫鐺中猶如常酒氣,瓦盆中被水湯無氣,都不見藥蹤跡,竟不測何所因托。” 宋 張齊賢 《洛陽搢紳舊聞記·洛陽染工見鬼》:“尋之數日,果見有枯井蹤跡。掘之,得所棄屍。” 章炳麟 《文學說例》:“若夫地處要荒,開化稍後,君臣既立,而酋長時代之遺語,蹤跡未亡,則其名號,又多錯雜。”

(4).前人的遺蹟。多指操行、學術、書畫而言。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勉學》:“不師古之蹤跡,猶蒙被而臥耳。”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記文》:“凡字之為體,緩不如緊,潤不如密,斜不如正,濁不如清。右欲重,左欲輕。考古人蹤跡,其言不妄也。” 明 唐順之 《與李少卿中麓書》:“ 會稽 禹穴 之間, 龍門 太史蹤跡所在,兄倘亦有意乎?”

自在

(1).安閒自得,身心舒暢。 唐 杜甫 《江畔獨步尋花》詩之六:“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宋 梅堯臣 《五月十三日大水》詩:“戢戢後池魚,隨波去難留,揚鬐雖自在,江上多網鉤。”《紅樓夢》第一○九回:“ 賈母 眾人聽了,心中好不自在。”

(2).自由;無拘束。 晉 袁宏 《後漢紀·光武帝紀三》:“因共扶 盆子 帶以璽綬, 盆子 號泣,不得自在。” 唐 李鹹用 《游寺》詩:“無家身自在,時得到蓮宮。” 明 陶宗儀 《輟耕錄·大軍渡河》:“富與貴悉非所願,但得自在足矣。” 陳毅 《示兒女》詩:“九洲萬國共一球,東方自在西方囚。”

(3).猶自然。 宋 蘇軾 《過溫泉》詩:“石龍有口口無根,自在流泉誰吐吞。” 金 元好問 《三香亭雜詠》:“宮園深閉無人到,自在流鶯哭暮春。” 元 薩都剌 《題三氏小樓》詩:“南來北去年年事,岸草汀花自在春。”

(4).佛教以心離煩惱之系縛,通達無礙為自在。《百喻經·伎兒著戲羅剎服共相驚怖喻》:“以我見故,流馳生死,煩惱所逐,不得自在。” 唐 王維 《為舜闍黎謝御題大通大照和尚塔額表》:“見聞自在,不住無為。”

一片

(1).數量詞。用於平而薄的東西。 漢 荀悅 《漢紀·武帝紀五》:“﹝ 李陵 ﹞令軍士人持三升糒、一片冰。”《後漢書·周燮等傳序》:“﹝ 閔仲叔 ﹞老病家貧,不能得肉,日買豬肝一片。” 元 張養浩 《游香山》詩:“寶剎千間窮土木,殘碑一片失 遼 金。”

(2).數量詞。用於地面、水面。 宋 王安石 《出郊》詩:“川原一片綠交加,深樹冥冥不見花。”《蕩寇志》第八六回:“只見 永清 的後面一層人霍地分開,前面乃是一片白地。” 毛澤東 《浪淘沙·北戴河》詞:“ 秦皇島 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 楊朔 《中國人民的心》:“嶺腳下有一片大水塘,叫 龍潭池。”

(3).數量詞。用於呈片狀或連線成片的景物。 北周 庾信 《至仁山銘》:“瑞雪一片,仙童兩人。” 唐 王之渙 《涼州詞》之一:“ 黃河 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宋 陸游 《春日游鏡湖鄉人請賦山陰風物遂作四絕句》之二:“東風忽送笙歌近,一片樓台泛水來。”

(4).數量詞。用於瀰漫散布的景色、氣象。 北周 庾信 《游山》詩:“澗底百重花,山根一片雨。” 唐 李白 《子夜吳歌》之三:“ 長安 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宋 方岳 《山居》詩:“我愛山居好,林梢一片晴。” 周而復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三:“遠方的天邊有一片紅光在昏暗的夜色中跳動,那是 南京路 一帶霓虹燈光的照耀。”

(5).數量詞。用於集聚在一起的聲音。 宋 朱淑貞 《元夜》詩之一:“一片笑聲連鼓吹,六街燈火麗昇平。”《水滸傳》第三三回:“ 花榮 一片聲叫道:‘我得何罪?’”《兒女英雄傳》第三一回:“慌慌張張爬到牆上,踹的那瓦一片山響。” 劉賓雁 《在橋樑工地上》:“水下,破碎機加快了鑿岩速度,響聲連成一片。”

(6).數量詞。用於人的心情、心地、心意。 宋 潘希白 《大有·九日》詞:“一片 宋玉 情懷,十分 衛郎 清瘦。” 元 馬致遠 《岳陽樓》第一折:“則你那浮生空自忙。他一片黑心腸,在這功名之上。”《西遊記》第八五回:“但要一片志誠, 雷音 只在眼下。” 顧笑言 《你現在想什麼》十三:“老伴還真沒有辜負了 烏長青 的一片心愿。”

(7).數量詞。用於文字、語言。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下:“然亦多是推衍文義,自做一片文字。”《兒女英雄傳》第十九回:“ 十三妹 聽了 鄧九公 要拉那先生幫著勸解,又不知惹出他那一片什麼談吐來。” 馬烽 西戎 《呂梁英雄傳》第二回:“ 樺林霸 隨手研墨蘸筆,鋪開一張大紙,寫了一片字交給 康順風。”

(8).整片;整體。《陸象山語錄》卷上:“又下工夫十年,方渾然一片。”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下:“靜坐用功,頗覺此心收斂,遇事又斷了,旋起個念頭去事上省察,事過又尋舊功,還覺有內外,打不作一片。” 毛澤東 《堅持艱苦奮鬥,密切聯繫民眾》:“在戰時,要密切聯繫民眾,要官兵打成一片,軍民打成一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