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胡適所作最早白話詩之一]

《蝴蝶》是現代詩人胡適於1916年創作的一首新詩。此詩通過對一隻獨自在空中飛著的黃蝴蝶的描寫;抒寫了詩人遠離家人、孤身一人在國外求學的孤獨苦悶之情,是因景起興、有感而發,既內蘊豐厚,又含蓄蘊藉。全詩語言自然、樸素,口語化,儘管留有舊詩的痕跡,但總體上已不用典、對仗與平仄之類,讀來明白如話,新鮮活潑。

作品原文

蝴蝶

兩個黃蝴蝶,雙雙飛上天;

不知為什麼,一個忽飛還。

剩下那一個,孤單怪可憐;

也無心上天,天上太孤單。

創作背景

此詩寫於1916年8月23日,是胡適寫得較早的一篇詩作。發表於1917年的《新青年》第2卷第6號,是《白話詩八首》的第一首,原題為《朋友》,出書時改題《蝴蝶》。

1915年夏,胡適開始用白話寫舊體詩詞,進一步,他主張廢除舊體詩詞的格律,從而引起任叔永、梅光迪等一班留學美國的朋友們的反對。同年9月,胡適提出文學革命的口號,1916年,胡適在美國正式決定實踐自己的“文學革命”主張,“自誓將致力於其所謂‘活文學’”,當時他深受西方新思想的影響,接受了杜威的實驗主義思想方法,如他所說:“我的白話文學論不過是一個假設,……我的白話詩的實地試驗,不過是我的實驗主義的一種套用”。

當時詩人是一個致力於革新的熱血青年,但是他周圍的大多數中國同學都激烈反對他的文學主張,很少知音,再加上孤身處在國外求學,遠離母親、妻子,心中的苦悶可以想見。一方面美國的新思想催醒了他對個性解放、思想自由的追求,對傳統的人倫、封建的道德進行深刻的反思,精神上處於上升階段;另一方面,孤身一人處在探索之中,自己的前途方向都還不確定,不時有前途渺茫、知音難覓的抑鬱心情。這樣一種複雜的孤獨的情緒之中,詩人偶然看見了天上單飛的蝴蝶,觸發了心中的一腔愁緒,因而寫下此詩。

文學賞析

關於此詩原題的“朋友”,胡適解釋“並不會有怨望朋友的意思”。胡適在美國留學的朋友有梅光迪、任叔永、朱經農、楊杏佛,還有一位女友陳衡哲。其他朋友們都反對胡適寫白話詩,只有陳衡哲不反對,而且一心追隨,兩人過從甚密,但關係也止於此。詩中:“不知為什麼,/一個忽飛還”,也未嘗沒有可以影指之處。

從藝術上說,其特色主要可概括為以下幾方面:

•有感而發,隨手而寫、是一首解放了“詩體”的詩

該詩所抒寫的是詩人自己一時的觀感,有感而發,隨手而寫一用的是白話;不拘平仄;沒有用典;詩尾用韻,只順著情緒的脈絡自然而就;行文自由;意象清新,詩意淺露;格調雖不算高雅,但在當時封建禁錮幾千年的餘威未盡的情況下,的確是難能可貴的大膽創新,是一首解放了“詩體”的詩。本身這首詩藝術水平不是很高,但卻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既內蘊較為豐厚,又含蓄蘊藉

此詩抒寫了詩人孤獨抑鬱的情緒但又不直白外露,顯得既內蘊較為豐厚又含蓄蘊藉。一隻黃蝴蝶在天上孤單單地飛著,它的伴侶已經飛走了,只能獨自在空中飛著,備感惶惑、寂寞;所以也無心飛上天去,因為在遼闊的天空中備感孤單。這隻孤獨的黃蝴蝶其實就是詩人孤獨心靈的外化,是詩人那悽然的情緒的意象化。它有力地抒發了詩人內心的孤獨意識和矛盾情緒,內蘊又較為豐厚,含蓄有致。在胡適的作品中,還是頗有影響力的。胡適曾經因此而被舊派文人譏為“黃蝴蝶”,這恰恰從另一個方面證明了此詩所蘊涵的力量。

•舊體詩的痕跡明顯

胡適曾說他所寫的新詩“很像一個纏過後來放大了的婦人”“放腳鞋樣”,“雖然一年放大一年,年年的樣上總還帶著纏腳時代的血腥氣”(《〈嘗試集〉四版自序》)胡適自己認為,這還不能算是真正的白話詩,主要原因在於這首詩仍然沒有打破舊詩五七言的格局。該詩雖然在音節、押韻等方面都顯得有些隨心所欲,但從整體上看,受舊詩的束縛還是很明顯,近似於一首古風。胡適後來也說:“我現在回頭看我這五年來的詩,很像一個纏過腳後來放大了的婦人回頭看他一年一年的放腳鞋樣,雖然一年放大一年,年年的鞋樣總還帶著纏腳時代的血腥氣”。這首詩顯然屬於胡適從舊體白話詩向白話自由體新詩過渡的作品。胡適在《嘗試集》中引用陸游的詩句“但開風氣不為師”來說明自己的創作的意義,他對自己在新文學史上的地位還是有清醒認識的。

句法太整齊了,就不合語言的自然。但相對於胡適早期的白話詩,諸如《江上》“兩腳渡江來,山頭沖霧出。雨過霧亦出,江頭看落日”。《月》(之一)“朋友照我床,臥看不肯睡。窗上青藤影,隨風舞娟媚”,這首詩以音節、句式、語言看,還是更近於白話詩,而被置於《嘗試集》第四版打頭,在這首詩的題目下,胡適注有“此詩天憐為韻,還單為韻,故用西詩寫法,高低一格以別之”。在形式上採用了西方錯落的格式,為中國舊詩所無。平心而論,胡適一向推崇杜甫和白居易樸實無華的白描工夫,強調言須有物。就這首詩而言,應當說是體現了胡適的這一追求。而且,對於兩隻蝴蝶的繪雕,也較為鮮明,煞尾那一句,“也無心上天,天上太孤單”,也不能說不是頗費苦心的經營,而且透露出一種嶄新的情感動向。

名家點評

當代作家李朝全《詩歌百年經典·1917—2015》:“這是一首堪稱中國最早的白話詩。白話詩而採用了舊體五言律詩的體例,基本上遵照了平仄押韻的規則,或許可謂是以舊瓶裝新酒。它昭示了新詩的一個發展方向。這首詩描寫了兩隻蝴蝶相依相伴的情景,生動形象如同畫面。”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黎風《新文學開拓者的詩歌藝術》:“從詩的美學觀點來看,《蝴蝶》一詩的藝術美有下列幾點:第一,語言自然,樸素,口語化。第二,古人抒寫友情的詩,多以楊柳來比擬,描寫愛情的詩多用蝴蝶、鴛鴦等形象來象徵。但胡適此詩,抒寫友情既不用“楊柳依依”,而又把通常用於象徵愛情的“蝴蝶”用來象徵友情。這兩點都是別開生面,匠心獨運,因而他所創造的詩的形象與意境,就不僅生動逼真,而且新穎獨到,脫卻陳腐的老框子。第三,這首詩雖是五言,尚留有五言古詩的殘跡,但它不講平仄,不講死板的押韻,而做到了音節和諧,韻律自然,念起來上口,讀起來動聽。第四,這首詩寫友情,卻一字不露,具有詩的含蓄美,耐人咀嚼,尋味。由於上述優點,胡適的這首詩就首先證明了用白話寫詩也可以寫出好詩來,這對於破除對文言舊體的迷信、對白新詩的抗拒自然要起積極的戰鬥作用。”

安徽大學教授方銘《中國現代文學經典評析·現代詩歌》:“這首詩好在哪裡呢?第一它是真情實感的抒發。胡適當時醞釀文學革命,首先痛感舊體詩無病呻吟,形式又束縛了思想感情的自由表達。除了理論提倡外,胡適決心嘗試率先從事白話新詩的創作。《蝴蝶》是因景起興、有感而發,所以它有活潑的生命詩的最可貴的本真的詩質。第二,這首詩儘管留有舊詩的痕跡,但總體上已實現了他的不用典,用平仄、不用對仗的“詩須廢律”“做詩如作文”的主張,讀來明白如話,新鮮活潑。所以在詩的語言和形式上,有重大的革命意義。”

作者簡介

蝴蝶[胡適所作最早白話詩之一] 蝴蝶[胡適所作最早白話詩之一]

胡適(1891—1962),原名嗣糜,學名洪馬辛,字希疆;後改名胡適,字適之,筆名天風、藏暉等。安徽績溪人。因提倡文學革命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歷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中華民國駐美利堅合眾國特命全權大使、北京大學校長等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