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遺址

蜀道遺址

在秦朝之前,四川還沒有通往外界的比較像樣的陸路通道,一般出川都要取道重慶從三峽出川。 戰國後期,秦國日益強大,南攻蜀國,東擊巴國,出三峽以圖楚國。巴、蜀沃野千里,物產富饒,秦唾涎已久。但蜀有劍門之險,巴有江河之阻,道路崎嶇,運輸艱難,征伐很不容易。 後來,秦惠文王採用大將司巴錯的計策,詐言秦得天降石牛,夜能糞金,秦王寫信給蜀王願與蜀國友鄰,饋贈寶物石牛並獻美女給蜀王,請開道迎接回去。蜀王開明氏素性貪慾,便派五西力士在大、小劍山、五丁峽一帶峭壁處,日夜劈山破石鑿險開路,入秦迎美女運石牛。 秦國等蜀道開通後,就暗派大軍長驅直入,蜀國沒有防備,前線軍隊又寡不敵眾,在葭萌一戰大敗,蜀國也就隨之滅亡了,此是後話。後來這條路遂命名為石牛道(又叫金牛道)。《讀史方輿記要》記載:“自勉縣而西南至四川劍州大劍口,皆謂之石牛道(或金牛道亦名棧道)”。

簡介

現時別說往來國與國之間,即使由北極到南極,乘飛機也只需二、三十小時,然而二千多年前,若要由成都前往西安,經唯一連線兩地的蜀道行,步程快也要十多天,然而此路大部分均在峻岭峭壁間開鑿,其驚險程度據唐代詩人李白形容是“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說的正是金牛古道的一段,現時在成都約六十多公里外的白馬關,仍然保留著完整一段,非常珍貴。

涉及範圍

關於蜀道,原來分有七條路,更有狹義及廣義之分,聽來頗複雜。簡單點說,廣義上的蜀道,是指由成都接通西安約一千多公里的路段,橫跨四川及陝西兩省;狹義上,則因四川古稱為“蜀”,只指四川境內,南起成都,經廣漢、德陽、梓潼、劍閣、昭化,抵廣元出川至漢中(陝山省南部秦嶺及巴山間)的一段,全長約四百五十公里,包含了洋巴道、米倉道,以及今天主角金牛道三條路,至於李白形容“難於上青天”的蜀道,據研究所得,正是形容金牛古道。

要看金牛道並不難,現時由成都乘車約一小時,北上德陽的白馬關,便殘留了一段長約四點七公里的路段,也是金牛古道保存得最完整的一段。我們穿過威武的白馬關城門(入場費約25港元),便見一道以木柱圍起的羊腸石板小徑,伸延至古柏叢林深處,正是金牛古道遺址 。

歷史沿革

據職員介紹,原來古道自二千多年前建成後,經多次翻修,還給我們道來古道修建的趣聞。原來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當時關中秦王大肆興建馳道(現陝西一帶),蜀郡王也修葺棧道,卻互不通行,直至建成金牛道,才將兩地接通。至於修建金牛道,卻原是一個計謀!話說當年秦惠王欲攻打蜀,卻苦無路可通,及後知悉蜀王貪婪,便命人雕刻五頭石牛,置於漢中,並於牛股下放置黃金,訛稱石牛會下金,蜀王得知,即命五壯士前往運回石牛,更開山劈石,建成金牛古道。諷刺的是秦國最後便是藉此道滅蜀,可謂貪心惹禍的最佳寫照!金牛古道建成後,一直擔當著聯繫兩地營商及政治往來的重任,直至上世紀三十年代才結束,難怪石板都被磨損破裂,換了多次,來到今天,則只能看而不能踏足了!

沿著古道往內前進,還有一段石城牆及樓閣,都是後來重建的。登上城牆,遙望關外,是一片綠草山丘,卻沒想像中的崇山峻岭,原來白馬關正是當年秦人翻山越嶺後,入成都的最後一個關卡,至此,道路變得平坦易行!走下城牆,另一側還建有中國唯一的龐統祠,供奉著三國時期與諸葛亮齊名的蜀將龐統,為四進四合大院建築,有說是當年劉備為答謝龐統護駕犧牲而建的,祠內還建有龐統墓,墓前有位老人不時以竹琴奏唱龐統的事跡,成為古祠的一大特色!

現存的金牛古道除白馬關一段外,沿路斷斷續續還保留不少特色路段,有興趣者大可一直往北行,來個古道探秘之旅!例如由德陽經綿陽市及梓童縣,再往北走一段,便來到大名鼎鼎的廣元劍閣縣劍門關,此關有“天下雄關”美譽,位於尖峭的大、小劍山峽谷中,形成天然屏障,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敵”,有說正是起源於此。劍門關始建於明代,可惜在1935年因修築川陝公路被拆,直至1992年才仿原貌重建,後來再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遭受嚴重損毀,最近再復修,可謂飽歷波折!現時遊客可沿古道通過劍門關,親身感受那宏偉的刀峭山勢及壓逼感,再進入劍門關古城,逛逛同樣是地震後復修的古街,買點三國紀念品,或嘗些地道小吃,輕鬆暢遊半天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