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劉文秀早年追隨張獻忠,崇禎十七年大西國國建立後,受封為撫南將軍,與孫可望、李定國、艾能奇合稱為四將軍。
順治三年(1646年),張獻忠在四川南充戰死,與孫可望等率餘部數萬人南走,入雲貴,連克遵義、貴陽。
進圍成都
順治八年(1651年),劉文秀受封撫南王,當時艾能奇已死,劉文秀率大西軍步騎五萬出川南,由敘州、重慶進圍成都,殺清都統白含貞、白廣生等,迫使吳三桂敗走保寧。
劉文秀率大將王復臣、張先壁等五萬人馬進圍保寧,吳三桂處境窘迫,但劉文秀因屢勝輕敵,拒絕採納王復臣的正確意見,輕率攻城,結果被吳三桂窺出破綻。
不久,吳三桂和清朝征西將軍李國翰聯兵出戰,一舉擊破張先壁軍,潰兵沖亂了全軍陣腳,王復臣也被包圍,自殺身死,劉文秀大敗,退還貴州。孫可望深為不滿,下令解除他的兵權,發回昆明閒住;張先璧被亂棍打死。這一舉措已經表現了孫可望的私心自用,正確的做法本應抽調兵將補充劉文秀部,讓他繼續經營四川。劉文秀被撤職,不僅他本人心灰意懶,在原大西軍部分將領中也引起憤慨不平。
兵權被奪
孫可望在寶慶之戰失利後自知斬將搴旗非己所長,決定重新起用撫南王劉文秀。可是,劉文秀自從保寧戰敗被剝奪兵權後,日趨消極。
順治十一年(1654年),在孫可望堅持下他出任大招討,由於上面已述的原因,他未能及時領兵出征。
直到順治十二年(1655年春),劉文秀才率領大將盧明臣(或作盧名臣)、馮雙禮等部馬、步兵丁六萬、象四十餘只,踏上了東攻湖廣的征途。四月,劉文秀部集結於湖南辰州(府治在沅陵),計畫先攻占常德,切斷洞庭湖西面湖北、湖南的通道,然後收復長沙、衡陽、岳州,得手後再北攻武昌。
按照劉文秀的部署,明軍進攻常德採取水陸並進的方針。他派盧明臣率領一支軍隊乘船由沅江前進,自己率軍由陸路進發。當時,正值漲水季節,盧明臣的軍隊乘坐一百多艘船隻順江而下,四月十七日即攻克桃源縣,活捉清朝知縣李瑢。可是,劉文秀親自帶領的主力卻因為連日下雨,溪水猛漲,道路泥濘,行進非常困難,“馬步兵滯留數十日”,根本無法同盧明臣所統水路軍隊配合作戰。清朝五省經略洪承疇和寧南靖寇大將軍陳泰得到劉文秀大軍入湘的訊息後,迅速作出對策,除了從衡州等地抽調軍隊回守省會長沙外,五月初十日,調遣荊州滿洲八旗兵趕赴常德,加強防禦力量。五月二十三日夜,盧明臣部進至常德城下,遭到優勢清軍伏擊,由於得不到陸路明軍的支援,激戰到次日,盧明臣中箭落水犧牲,水路明軍幾乎全軍覆沒。清軍乘勝加強了面對辰州的防務。劉文秀水、陸兩路夾攻的計畫既告失敗,盧明臣的陣亡又嚴重影響了士氣,他隨即放棄了攻取常德的計畫,帶領軍隊退回貴州。孫可望對劉文秀的舉措深表不滿,又一次解除他的兵權,讓他返回雲南昆明閒住。
受封蜀王
順治十三年(1656年),劉文秀隨朱由榔南遷至昆明,封為蜀王,孫可望聞訊大怒。
順治十四年(1657年),孫可望背叛南明,割據四川,並派白文選等人率兵攻打雲南,劉文秀被任命為右招討大將軍,協助李定國大敗孫可望於交水。此後,劉文秀派部將高承恩統兵五千由雲南進入四川雅州,以心腹將領征虜左將軍祁三升任總理全川軍務,會同援剿後將軍狄三品、平虜營總兵楊威、懷遠營總兵賀天雲、監理重慶屯田總兵鄭守豹等統率兵馬進至嘉定府,劉文秀本人則率領大軍取道建昌(今四川西昌市)、黎州(在今四川漢源縣北)、雅州到達洪雅縣(屬嘉定府),在該縣境內的千秋坪建立了帥府,撰寫了《天生城碑記》,表示要以此為基礎,恢復四川。
劉文秀在千秋坪設立了文武官員,大建宮室,極力想把這裡構建成經營西南的大本營,企圖為北攻保寧(閬中),東聯夔東十三家,與清軍爭奪湖北。但是由於孫可望心懷不軌,蓄意犯滇,李定國要求朱由榔召回劉文秀,此舉使得日後清軍的三路進攻貴州進展得極為順利,而李劉兩人由是出現心結,劉文秀內心非常苦悶,將一切兵馬事務悉交護衛陳建料理,也不出府。
劉文秀前後在千秋坪只駐守了五個月,經營四川的戰略未能實現。
黯然逝世
順治十五年(1658年)四月,劉文秀病卒於昆明,遺表對清軍即將大舉進犯深感擔憂,懇請朱由榔西出巴蜀,聯合夔東十三家堅持抗清,葬於安寧曹溪寺右山。
人物評價
邵廷采:以材猛稱。
徐鼒 :文秀起家草澤,乃心王室;恂恂退讓,有名將風。情勢既迫,猜嫌頓起,豈天必欲訖明命歟?何兩賢不相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