蚩尤氏[九黎首領]

蚩尤氏[九黎首領]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蚩尤,是上古時代九黎氏族部落聯盟的首領,驍勇善戰,相傳是牛圖騰和鳥圖騰氏族的首領,有兄弟八十一人(約81個氏族部落),個個本領非凡,驍勇善戰,在位期間,開墾農田,定居中原,奠定了華夏民族的根基。本和炎帝同屬一個部落,而後離開炎帝自行發展,曾與炎帝大戰,把炎帝打敗。於是炎帝與黃帝一起聯合來共抗敵手。而後率八十一個兄弟重組聯軍北上抵禦黃帝部落,在涿鹿展開激戰,從此開啟了中華文明的輝煌歷史。

人物生平

蚩尤氏[九黎首領] 蚩尤氏[九黎首領]

上古時期,蚩尤帶領九黎氏族部落在這中原一帶興農耕、冶銅鐵、制五兵、創百藝、明天道、理教化 ,為中華早期文明的形成做出了傑出貢獻。河南、山東、河北交界處地區被稱為“九黎之都”。河北省涿鹿縣境內現存有蚩尤墳、黃帝泉(阪泉)、蚩尤三寨、蚩尤泉、八卦村、定車台、蚩尤血染山、土塔、上下七旗、橋山等遺址遺存。

人物部落

蚩尤氏[九黎首領] 蚩尤氏[九黎首領]

在蚩尤部落活動過的地方留下了聚居點(後世所謂“城”)、墳冢、祀祠等遺蹟的記載,追溯這些遺蹟, 可以看出蚩尤部落的活動地區,以現其遺裔的線索。

蚩尤雕刻 蚩尤雕刻

關於蚩尤城的記載,見於《水經注·卷十三》涿水條記:“涿水出涿鹿山,世謂之張公泉,東北流經涿鹿縣故城南……《魏土地記》稱,涿鹿城東南六里有蚩尤城。泉水淵而不流,霖雨並側流注阪泉”。又引〈晉太康地理記〉曰:“阪泉亦地名也。泉水東北流,與蚩尤泉會,水出蚩尤城,城無東面”。故涿鹿在今河北涿鹿縣。涿水待考。蚩尤泉在今涿鹿縣。阪泉在今北京市延慶縣。 新安縣有蚩尤屋場等。

人物傳說

蚩尤氏[九黎首領] 蚩尤氏[九黎首領]

蚩尤是上古時代九黎部落酋長,在中國神話中的他是兵主戰神!

傳說蚩尤曾與炎帝大戰,後把炎帝打敗。於是,炎帝與黃帝一起聯合來共敵蚩尤。蚩尤率八十一個兄弟與黃帝在涿鹿展開激戰。傳說蚩尤有八隻腳 三頭六臂 銅頭鐵額,刀槍不入。善於使用刀、斧、戈作戰,不死不休,勇猛無比。黃帝不能力敵,請天神助其破之。殺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蚩尤被黃帝所殺,帝斬其首葬之,首級化為血楓林。後黃帝尊蚩尤為“兵主”,即戰爭之神。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讓人畏懼,黃帝把他的形象畫在軍旗上,用來鼓勵自己的軍隊勇敢作戰,可他本來是炎帝的部下,因為認為炎帝不看好他,所以從炎帝那裡分離了出去,組建了自己的部落。

中國歷史上,春秋時期以來的古籍對蚩尤傳說的記錄相當豐富,但常有矛盾之處。根據這些記錄, 蚩尤是上古時代九黎部落的領袖。學者依照《逸周書》、《鹽鐵論》推測蚩尤屬於太昊、少昊氏族集團。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可能是八十一個部落之意,一說七十二個),驍勇善戰,勢力強大。

蚩尤氏[九黎首領] 蚩尤氏[九黎首領]

相傳蚩尤面如牛首,背生雙翅,是牛圖騰和鳥圖騰氏族的首領。他有兄弟八十一人,都有銅頭鐵額,八條胳膊,九隻腳趾,個個本領非凡。

古籍中提及蚩尤最多的,是其與以黃帝為首的部落聯盟展開的激戰,具體情況有三說。 第一說見於《史記·五帝本紀》,即黃帝在阪泉之戰中戰勝炎帝後,蚩尤作亂,黃帝又在涿鹿之戰中擊敗蚩尤,從而鞏固天子之位。

第二說見於《逸周書·嘗麥篇》,即蚩尤驅逐赤帝(炎帝),赤帝求訴於黃帝,二帝聯手殺蚩尤於中冀;

第三說見於《山海經·大荒北經》,即蚩尤作兵攻伐黃帝,黃帝令應龍迎戰,雙方在冀州之野大戰,蚩尤兵敗被殺。

蚩尤 蚩尤

儘管各說略有差異,但蚩尤與黃帝曾經交戰是無疑的。戰爭過程則更為曲折,且極具神話色彩。 蚩尤善戰,“制五兵之器,變化雲霧”,“作大霧,彌三日”,黃帝“九戰九不勝”、“三年城不下”。《魚龍河圖》載黃帝“不敵”蚩尤,“乃仰天而嘆,天遣玄女下授黃帝兵信神符”,即依靠女神“玄女”的力量方才取勝。一說黃帝藉助風后所作之指南車方在大霧中辨明方向,獲得勝利。

蚩尤的結局,傳說多稱兵敗被殺,或者臣服於黃帝,並主軍事!後來天下又亂,黃帝畫蚩尤的形像,威懾天下,天下都以為蚩尤不死,並且居黃帝之幕府,於是“八方萬邦皆為弭服”。

軒轅黃帝戰蚩尤,是中國傳說時代極其重要的事件。黃帝勝利之後,一統中原地區,成為華夏正統。因此漢文史籍特別是長居主流的儒家典籍對蚩尤多有惡評,儘管未必公允。後來,蚩尤逐漸惡俗化,成為具有“銅頭鐵額”、“八肱八趾”、“人身牛蹄,四目六手”並“食沙石子”的形象。

文獻記載

湖南花垣縣道二鄉紫霞村蚩尤大殿 湖南花垣縣道二鄉紫霞村蚩尤大殿

《初學記》卷九引《歸藏·啟筮》云:"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黃帝殺之於青丘"。其後《龍魚河圖》(《太平御覽》卷七八引)云:“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述異記》云:蚩尤“食鐵石”,“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鬢如劍戟,頭有角”。雙角牛頭又是傳統的龍文化里的龍,傳說里龍是馬臉牛頭。類似的是,共工傳說是北方水神是一種水龍。

而云:“蚩尤兄弟八十人”(《龍魚河圖》)或七十二人(《述異記》)者,則神之蚩尤又類人間一巨人部族。

而《皇覽·冢墓記》復云:“蚩尤冢,在東平郡壽張縣闞鄉城中(現今山東陽穀縣十五里園鎮),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氣出如匹絳帛,民名為蚩尤旗。肩脾冢,在山陽巨野縣重聚,大小與闞冢等。傳言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黃帝殺之,身體異處,故別葬之;又傳言:黃帝殺之實一蚩尤部將(山東人),在蚩尤重傷陷絕境處(柳樹莊附近立馬關)捨身換穿蚩尤衣,為主撞山崖自殺。追兵至,辨衣著為蚩尤。真蚩尤葬於涿鹿礬山鎮。”

陽穀縣十五里園鎮蚩尤雕像 陽穀縣十五里園鎮蚩尤雕像

《封禪書》記齊祀八神,“三曰兵主,祀蚩尤”。蚩尤遂終以戰神形象,載入史冊。

人物關係

1.蚩尤與炎帝

蚩尤與炎帝的關係相當複雜,說法各異。一種觀點認為,蚩尤可能一度臣屬於炎帝或曾經加入以炎帝為首的部落聯盟。但後來蚩尤與炎帝發生激烈衝突,並大敗炎帝。

蚩尤氏[九黎首領] 蚩尤氏[九黎首領]

以夏曾祐、丁山、呂思勉為代表的一些史學家,認為蚩尤即炎帝。他們以《水經注》對涿水的記載為主要根據,考證出蚩尤、黃帝對戰的“涿鹿”和炎黃對戰的“阪泉”實為一地。兩次大戰實為同一次,而蚩尤與炎帝之所指也便相同了。另外,蚩尤和炎帝都以牛為圖騰,這與蚩尤在後世的圖騰形象一致。

而另一種觀點提出,蚩尤為炎帝之後。二者屬於同一部族,均為部族或其首領的稱號。則黃帝先在阪泉之野擊敗炎帝部族,蚩尤部族作為炎帝後代,為報仇而與黃帝大戰於涿鹿,戰敗之後,首領擒殺,部分族人則歸順黃帝為臣。

2.蚩尤與黃帝

在長期以儒家思想為主流的中國社會中,一向強調“正統”觀念,史家又多有“成王敗寇”的傳統。黃帝戰蚩尤逐漸被描述為正義與邪惡的戰爭,以《史記·五帝本紀》為代表,流傳甚廣。

花垣縣古苗河畔蚩尤雕塑 花垣縣古苗河畔蚩尤雕塑

在非儒家文獻如《逸周書》、《山海經》中對蚩尤與黃帝交戰的描述則相對客觀。在道家經典《莊子》中,更借盜跖之口,對蚩尤多有同情,而譴責黃帝。

另外,蚩尤與黃帝的除敵對關係外,還可能有過臣屬關係。黃帝曾使蚩尤主管金屬冶煉,輔佐少昊。春秋時期齊國名相管仲則把蚩尤說成黃帝“六相”之首,地位甚高。戰國時代的韓非也有類似的記載,但更具神話色彩。

3.蚩尤與九黎、三苗

蚩尤乃九黎首領,記載頗多,偶有爭議。蚩尤代表的九黎與另一部落集團三苗的關係,根據《尚書》與《國語》等多種古籍及其傳、註記載,三苗出自九黎,而為九黎之後。九黎戰敗,族人流散,演變為三苗,三苗和當代的苗族無關。《六韜》說:“堯伐有苗于丹水之浦”,《呂氏春秋·召類》則說為“堯戰丹水以服南蠻”。大量學者認為古書中的三苗本在北方,與後世的南方少數民族無關。近代有學者如王桐齡、梁啓超、聞一多、胡適等認為,現代的苗族就是三苗的後裔,但章太炎、呂思勉等學者與此看法不同,認為現代的苗族與三苗無論從歷史資料還是其他都無關。

4.蚩尤與東夷

蚩尤氏[九黎首領] 蚩尤氏[九黎首領]

今人常稱蚩尤是東夷部落的首領。其實“東夷”是商、周時代“華夷五方”格局形成後的稱呼,時代較蚩尤晚得多,或曰東夷乃蚩尤之後,更為恰當。

5.後世子孫

蚩尤敗於黃帝,族人四散。後世可能與之相關的民族有漢族、苗族、瑤族、羌族等。

①漢族:蚩尤敗後,大部分人融於炎、黃集團,從而成為部分華夏部落的祖先來源,以至當今漢族的先民。一些漢族姓氏可能和蚩尤有關,如鄒、屠、黎、蚩等。

②苗族:根據近代附和的苗族史詩、歌謠、傳說,蚩仡佬是苗族的祖先。民國以來學者提出,苗族先民在上古時代本來居住在黃河流域,由於被黃帝部落(華夏族)所敗,被迫遷徙至今天的貴州和湘西、鄂西南等地區。

③羌族:根據漢代的書籍《後漢書·西羌傳》,蚩尤部分族人向西遷徙,與古羌族有關,註:古羌族不等於今天的羌族。

文化地區

1.漢族地區

牛鳥圖騰 牛鳥圖騰

蚩尤雖然在儒家典籍中形象負面,但神話傳說一直有崇拜蚩尤的傳統,華北地區的河北、 山西一帶有相關的崇拜活動。如南朝任昉的《述異志》記載冀州(今河北)有樂名《蚩尤戲》,人們頭戴牛角而相抵;在太原的村落中人們祭蚩尤神。秦始皇親祭蚩尤,為八神之一的戰神,後世帝王、武將出征之前常祭拜蚩尤以求庇佑。

傳說蚩尤戰敗,身首異處,其墓即“蚩尤冢”也有多處,亦有民祭祀。山東省巨野縣還在2001年斥資重建蚩尤墓並修建了“蚩尤廣場”。

根據蚩尤為黃帝六相,首管天時,故成為某種星相名稱,稱為“蚩尤旗”。根據《呂氏春秋》《史記》《隋書》等文獻的描述,蚩尤旗應指某種彗星,是戰伐的徵兆。

2.苗族地區

黃曉明飾演的蚩尤 黃曉明飾演的蚩尤

苗族長期以來以蚩尤為祖。苗族川黔滇方言區,流傳有“格蚩爺老”的傳說。“格蚩爺老”又譯“格蚩尤老”(苗語滇東北次方言:Gid Chib Yeul Laol),“格蚩”,意為爺爺、老人,“爺老”是英雄之意, 是否就是蚩尤,尚有很大的爭論,很多苗族學者就認為這是近代的苗族史學家的附和然後被漢族文人引用。

論文:苗族和蚩尤的關係

《尚書·呂刑》的這一段話,只是將蚩尤與苗民相提並論而已,並沒有指出他們有血緣上的淵源承襲關係。作者從“這裡把蚩尤與苗民聯繫起來敘述的”便推論出了“二者有前後承襲的關係。”“三苗之君習九黎之惡”與“其後三苗復九黎之德”這兩個句子如果不結合上下文語境來解讀,我們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何為“習”,何為“復”?是承襲還是學習、重複?前者意味著兩者有族群的血緣的承襲關係,而後者僅僅是一個族群效仿了另一個族群的習俗,並非一定指他們具有淵源關係。

最早將三苗與蚩尤的關係明朗化的是東漢人鄭玄,他第一次提出了“苗民,即九黎之後”的觀點。他是在註解《五帝本紀》的時候提出這種觀點的。這種觀點後來得到了很多學者的承襲,並發展到目前這個狀況。

王天野飾演的蚩尤 王天野飾演的蚩尤

可見,在古文獻中並沒有發現蚩尤與三苗、苗民的關係的直接記載,恰恰相反, 《尚書·呂刑》中明確說明了“苗民”這個群體已經被滅絕了:“皇帝哀矜庶戮之不幸,報虐以威,遏絕苗民,無世在下。”意思是說皇帝憐憫被殺戮民眾之無辜,對施暴政的人報以威罰,滅絕行虐的苗民,使他們沒有後代留在世間。《尚書·呂刑》在另一處重複了這一觀點:“上帝不蠲,降咎於苗。苗民無辭於罰,乃絕厥世。”這是說上帝不能赦免他們,降災禍於苗民,苗民沒有理由解除懲罰,因而他們的後代沒有一個留在世上。當然,《尚書·呂刑》的這一條文只是周穆王的話,不是歷史之實錄。這裡只是想說明,周穆王並不認為苗民還存在於世間,也就是說,他並不認為被滅絕的“苗民”與西周當時的任何族群有什麼關係,“苗民”是一個西周時候就已經不存在了的人群。

文化作品

1.影視作品

蚩尤氏[九黎首領] 蚩尤氏[九黎首領]

由張紀中執導的3D魔幻電影《戰神蚩尤》,定檔於2015年7月24日全國上映。影片跟蚩尤相關的有意思話題不少。比如說,有多少人知道,黎民百姓的“黎民”,就是來源於蚩尤作為酋長所在的九黎部落, 而“黎”姓,傳說中也是蚩尤的直系親屬。當時大敗後,蚩尤集團部分被黃帝奴役或統治,被看成了下等人,即成黎民和百姓,就是沒有地位的意思。所謂老百姓,就是不當官的農民,沒有地位。

2.文學作品

2007年韓國小說《蚩尤天皇》以蚩尤為其祖先,並將蚩尤與黃帝的戰爭結果改成蚩尤獲勝,被中國媒體與網路狠批篡改歷史。另外還有樹下野狐的小說《蠻荒三部曲》,桐華的小說《曾許諾》,以及江南作品《涿鹿》。

3.遊戲

由於古籍常將蚩尤作為一個惡神來描述,導致現在許多中文角色扮演遊戲中常將最厲害的反派角色設定為蚩尤。諸如《夢幻西遊》《軒轅劍》系列、《仙劍奇俠傳》系列、《幻想三國志》系列、《刀劍封魔錄外傳》、《復活》、《寰神結》、《噬神者》等。

4.動漫作品

2009年BB戰士三國傳 戰神決鬥篇中,蚩尤Neue Ziel成為故事中最終惡魔,並進化為“蚩尤高達”(2009年12月推出)。

5.農耕文明

牛鳥圖騰 牛鳥圖騰

蚩尤見之正史,載於《史記·五帝本紀》黃帝紀。因其有與黃帝爭戰失敗的經歷而聞名。

歷代史家為作之作注。裴駰撰《史記集解》引應劭曰:“蚩尤,古天子”;又轉達引《漢書音義》臣瓚引《孔子三朝記》云:“蚩尤,庶人之貪者”。列舉了兩種不同的說法。

之後,司馬貞撰《史記索隱》,對“天子”與“庶人”兩說提出質疑。先引太史公原文“諸侯相侵伐,蚩尤最為暴”,析其意,蚩尤非為天子,又引《管子·地數篇》所言“蚩尤受廬山之金而作五兵”,說明蚩尤並非庶人。進而提出“蚩尤蓋諸侯號也”之說。

然則,張守節撰《史記正義》,引《龍魚圖》云:“黃帝攝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誅殺無道,不慈仁。萬民欲令黃帝行天子事。黃帝以仁義不能禁止蚩尤,乃仰天而嘆。天遣玄女下授黃帝兵信神符,制伏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蚩尤沒後,天下復擾亂。黃帝遂畫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鹹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為弭服”。

引述這一夾雜神話的民俗傳說,顯然對“諸侯”、“天子”、“庶人”諸說都有否定之義。因為,僅是一幅遺像便足以使“八方萬邦皆為弭服”,其威風遠非一般諸侯可比,亦非庶人可及。然而,又有天遣玄女助黃帝而非助蚩尤之說,可見蚩尤亦與“天子”無緣。

蚩尤氏[九黎首領] 蚩尤氏[九黎首領]

諸學者之所以把“天子”、“庶人”、“諸侯”等概念硬往蚩尤身上套,明顯是局限於周秦封建社會結構模式的認識框架,因而不能正確詮釋處於原始社會末期的蚩尤身份及這一概念的社會歷史的內涵。

蚩尤所處的時代,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正值“神農氏世衰”之時。

神農氏是華夏部落歷史上發明農耕生產工具耒、耜的一個氏族。《易·繫辭》記:“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從此,在中華大地上,許多以狩獵和採集為主要謀生手段的族群先後轉向以農耕為主要生產方式。如《白虎通義》記:“古之人民皆食禽獸之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氏”。這是對狩獵肉食的族群轉向農耕生產歷史的追憶。又如《淮南子·修務訓》記:“古者民茹草飲水,采草木之實,食螺蚌之肉,時多疾病毒傷之害。於是神農乃始教民播種五穀”。這又是對采儲果實及螺蚌之肉為主食的族群轉向農耕生產歷史的記憶。

蚩尤石拓片 蚩尤石拓片

耒耜的發明是中國原始社會生產力的一次大飛躍,它奠定了中國原始農業的基礎,導致了一個新的歷史時代即“神農氏之世”的出現。神農氏功績偉烈,被尊為“農皇”,又稱“地皇”。《尚書大傳·卷第四》說:“神農為農皇也。……神農以地紀,悉地力種穀疏,故托農皇於地”。指其功德之實質在發揮地力,亦稱“地皇”。

在中華遠古傳說中,“皇”的意思有兩層:一是有重大發明功大德美澤被天下者,“皇,君也,美也,大也”[1],如燧人氏發明個鑽木燧取火而被尊為“燧皇”[2];伏羲氏作結繩而為網罟,用於捕獸撈魚,並制定婚姻嫁娶之禮,使人類本身的繁衍進入健康有序的軌道,因而被尊為“羲皇”[3]。二是指不存在公共權力的早期原始社會,“道德元泊有似皇天,故稱曰皇”[4],“煩一夫擾一婦以勞天下,不為皇也。不擾匹婦故為皇”[5]。其情景如《莊子·盜跖》所述:“神農之世,臥則居居,起則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與麋鹿共處,耕而食,織而衣,無有相害之心”。

到了神農氏晚期,由於農耕業逐漸成為主要生產方式,遊蕩覓食的原始群也漸次定居,逐步形成氏族社會,並發展為部落組織,出現擁有超出本部落影響力的部落聯盟首領,這就是“帝”。《說文解字》釋:“帝,諦也,王天下之號也”。“諦”是指“審諦”,即舉措詳謹周密,合乎客觀規律。《白虎通義》說,“德合天者稱帝”[6]。“王天下之號”是指超越部落範圍的號召力。“帝”的稱號出現標誌著原始社會從早期游群和氏族社會階段向晚期部落社會階段的轉變。此時,神農氏也開始被稱為“炎帝”。

河北涿鹿蚩尤井 河北涿鹿蚩尤井

“炎帝”之“炎”,其義有二:一是火光,焚燒。《說文解字》釋:“炎,火光上也”。《玉篇》釋:“炎,熱也,焚也”。這與原始農業離不開“火耕”有關。所謂“火耕”,是指先砍倒燒光荒地上的雜草灌木,然後耕種點播的一種墾殖手段。二是指南方之神。《漢書·卷七十四》:“南方之神炎帝”,這是從黃河流域的地理視角而言,發祥於湖北厲山,崩葬於湖南茶陵的神農氏當屬南方無疑。 從被尊為“農皇”的“神農氏之世”,到被稱為“炎帝”的“神農氏世衰”之時,是一個歷史的轉折時代。

蚩尤活躍於歷史舞台之時,即“神農氏世衰”的“炎帝”之時。當時部落林立,各部落依仗自己的經濟實力和武力互相爭鬥,不再服從由於發明耒耜的功績而自然形成的部落聯盟首領炎帝神農氏的約束。“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蚩尤最為暴”[7]。此所言“諸侯”,並非周秦社會制度下分封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貴族,而是指原始社會末期的各部落酋長。蚩尤是其中之一。

蚩尤氏[九黎首領] 蚩尤氏[九黎首領]

“蚩”是貶詞。《說文解字》釋為“蟲也”。作冠詞用,若今之詈辭“小爬蟲”之類。《六書正偽》曰:“凡無知者,皆為蚩名之”。“尤”為部落名。尤又作由,意為農。楊慎《丹鉛錄》云:“由與農通”。《韓詩外傳》云:“東西耕曰橫,南北耕曰由”。《呂氏春秋·勿躬》例舉“管子復於桓公曰:‘墾田大邑,闢土藝粟,盡地力之利,臣不若甯遬,請置以為大由’”。註:“大由,大農也”。《管子·省官》說:“相高下,視肥瘠,觀地力,明詔期,前後農夫,以時均修焉;使五穀桑麻,皆安其處,由田之事也”。詔期即《禮記·月令》所謂“王命布農事”之日期。由田即農田, 亦農官之謂也。《錢譜》神農幣文“農”作“由”。“尤”是依傳聞所記部落名稱,與“由”為同音異字。故“尤”部落即“由”部落,亦即農部落。貶之即謂“蚩尤”。中國古代對氏族及部落的名稱與其酋長名稱和氏族部落民名稱常常不加區別地稱呼,所以,“蚩尤”既為部落名,亦為該部落酋長與部落民之共名。

著名戰役

蚩尤氏[九黎首領] 蚩尤氏[九黎首領]

由於原始社會階段時期的中國歷史沒有文字記載,所以自春秋戰國以來以致如今,中國的歷史典籍,都只是根據歷史傳說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父系氏族公社階段的黃帝時期。在最初時期蚩尤被歷代尊崇戰神祭拜,然而在歷來的官方正統史中蚩尤被抹掉,一直把黃帝,炎帝作為中華民族的始祖,始君。

蚩尤氏[九黎首領] 蚩尤氏[九黎首領]

在原始社會末期,在中國的長江中下游和黃河下游一帶,遠古的時候就生活著很多原始人類;他們經過世世代代的生息繁衍,通過艱苦的勞動,在距今五千多年前,逐漸形成了部落聯盟。這個部落聯盟叫做“九黎”,以蚩尤為首領。《國語·夢語》注中說:“九黎,蚩尤之徒也”。《書呂刑釋文》、《呂氏春秋·盪兵》、《戰國策·秦》高誘注,都說蚩尤是九黎之君。他們藉助優越的地理條件,不斷地辛勤開拓,使生產力不斷提高,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一躍而成為雄踞東方的強大部落,並且最早進入中原。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同志寫道:傳說中的中國遠古居民,“居住在南方的人統被稱為‘蠻族’。其中九黎族最早進入中部地區。九黎當是九個部落的聯盟,每個部落又包含九個兄弟氏族,共八十一個兄弟氏族。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領,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個氏族酋長。……是以猛獸為圖騰,勇悍善斗的強大部落。”在九黎部落進入中原之後,炎帝族也自西方牧進入中部地區,與九黎族發生長期的部落間的衝突。九黎族驅逐炎帝族,直至涿鹿。後業,炎帝族聯合黃帝族與九黎族在涿鹿展開了原始社會末期規模空前的部落大戰——涿鹿大戰。在戰爭初期,黃帝由於兵力不足,又對地形氣候不了解和不習慣,因而“黃帝與蚩尤九戰九不勝”;後來黃帝族創製了指南車以識別方向;並大大增添實力,才轉敗為勝。最後雙方決戰於涿鹿,九黎被打敗,其首領蚩尤也被擒殺。

九黎戰敗以後,其勢大衰,但他們還據有黃河下游和長江中下游一帶的廣闊地區。到堯、舜、禹時期,他們又形成了新的部落聯盟。這就是史書上說的“三苗”,又稱為“有苗”或“苗民”,三苗這種部落群體的發展,最後形成了部落酋長國。范文瀾寫道:“苗族被禹戰敗後,退出黃河流域,據戰國時人(吳起)說,三苗國的地點大致在長江流域內一塊狹窄的地方,這種說法是否可信無從考證,因為戰國時代離三苗時代已經過去近2000年,而且吳起之前,大多把三苗作為中原地區的部落。從古籍(尚書)的記載來看,三苗作為一個民族或者國家在堯舜禹時期遭到了徹底的毀滅,其遺部被遷往西北。

三苗與後來荊蠻是否有關係,已經無從考證,它們的地點並不對應,雖然都在長江流域,但荊蠻的地點大致在長江上游的漢水流域,而三苗的地點,無嚴格考證,如果根據吳起的話,大致在長江中下游的湖南、江西兩省交界的洞庭湖和鄱陽湖之間的狹窄區域,在時間上更不對應,相隔了一千多年。

三苗與後來的苗族,更不存在對應關係,“苗族”這個稱呼是宋代才有的,與三苗時代隔了三千多年,而且苗並非苗族的自稱,是宋人對南方少數民族的共同通稱。

蚩尤氏[九黎首領] 蚩尤氏[九黎首領]

從考古來看,如果三苗確實存在,應該與屈家嶺、石家河文化有關,但這兩種文化都具有強烈的藏緬民族特色,以虎為圖騰,而從苗族文化無法找到與之有明確對應關係的證明。

可見三苗、荊蠻、苗族,並不存在任何對應關係,它們是不同時代三個不同族群。

但是九黎和三苗還是有一定關係,《周書·呂刑》的“蚩尤對苗民制以刑”,《國語·鄭注》的“有苗復九黎之德”,三苗,九黎之後也”,等記載,就已經顯出“九黎”和“三苗”的親緣關係。《禮記·衣疏·引甫刑·鄭注》說,“有苗、九黎之後……居於西裔者三苗”等語,也直接指出“三苗”是九黎的後裔。宋代以後,一些人將苗族和三苗聯繫起來,例如:“苗人,古三苗之裔也”;“苗者,三苗之裔”;“考紅苗蟠據楚、蜀、黔三省之界,即古三苗遺種也”[9]。但是這些書大都是一些遊記、縣誌之類,不具權威。

蚩尤氏[九黎首領] 蚩尤氏[九黎首領]

《後漢書·西羌傳》說:“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羌姓之別也。其國近南嶽。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關之西羌地是也。”這就是說,羌族是出自三苗,是三苗的後裔是姜姓的別支。據史料記載,姜姓就是西北一帶原來的姜族,後來稱為羌,以後逐漸南遷和西遷。所以,北至今天的青海,西至今天的西藏,南至今天的四川、貴州、雲南,都有羌族人民居住。羌族西遷到西藏的人自稱為“烏斯藏”,烏斯就是烏氏,藏就是羌,烏斯藏就是烏氏羌的統稱。他們又稱為“西藏”,實際上西藏就是西羌。這就可以證明,今天的藏族,也是羌族和烏族相互融合而成的。其中也有苗族。羌族向南遷的,到四川的與當地的表族融合叫青羌,一部分羌族向南遷的,到四川的與當地的青族融合後叫青羌,一部分再由四川遷到貴州、雲南。如今貴州西部的羌族,他們的公開族號為羌,而族人間仍自稱為苗。雲南的羌族,其來源與貴州西部的羌族大致相同,公開的族號為羌,族人間仍自稱為苗。由此可見,羌族也是九黎、三苗的後裔,作為九黎之君的蚩尤亦當是羌族的先祖。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歷史的創造者。”同時,承認個人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傑出人物的產生是歷史的必然,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許許多多歷史人物。但是,根據史書記載和歷史傳說,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三個偉大歷史人物當是黃帝、炎帝、蚩尤。而且,可以說黃帝、炎帝、蚩尤是中國人民長期懷念的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三個偉大的歷史人物。關於中國人民懷念黃帝、炎帝的情況,已有許多論、著的文章作了闡述,而對中國人民懷念蚩尤的情況則論述得很少。因此,我們在這裡著重談談中國人民長期懷念蚩尤的情況。

蚩尤氏[九黎首領] 蚩尤氏[九黎首領]

首先,在蚩尤死後,黃帝及其後代帝王都把蚩尤奉為“兵主”,視為“戰神”來崇敬和緬懷。《路史·後紀四·蚩尤傳》說“後世聖人著其‘像於尊彝,以為貪戎’。”‘羅萍注云:“蚩尤天符之神,狀類不常,三代彝器,多著蚩尤之像,為貪虐者之戎”。《龍魚河圖》說:“靈尤沒後,天下復擾亂不寧。黃帝遂畫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鹹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為殄狀。”由此可見,蚩尤在九黎部落聯盟戰略被擒殺而死以後,黃帝及其族人們就將蚩尤的形象用來威嚇天下八方,從而將蚩尤變成了自己的保護神,並對蚩尤加以崇敬和緬懷。

其次,近代以來苗族人民較普遍地將蚩尤視為自己的先祖,長期地懷念和祭祀。湘西、黔東北的苗族祭祀時,須殺豬供奉“剖尤”,並傳說“剖尤”是遠古時代一位勇敢善戰的領袖。“剖”,按湘西苗語意為公公,“尤”是名字,“剖尤”就是“尤公”之意。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的苗族人民有祭“楓神”為病人驅除“鬼疫”的習俗,裝扮“楓神”的人打扮得十分威武;這位令人敬畏的“楓神”就是蚩尤的化身,這與《山海經·大荒南經》所記載的“蚩尤所棄其桎梏進為楓木”的傳說有關。黔東南的《苗族古歌》中有一首叫《楓木歌》,歌中唱詞的含義也是把蚩作為苗族的始祖來看待和懷念。川南、黔西北一帶還有“蚩尤廟”,受到苗族人民的供奉。

有相當一部分人程度不同地長期懷念著蚩尤。民間傳說,一直在說蚩尤是一位長期受人懷念的歷史人物。《蘇氏演義》說:“冀州人把蚩尤稱為神,民間人常作戲;齊魏之間,太原村落中祭蚩尤神;漢武帝時,太原人還為蚩尤立祠;。如今,河北省涿鹿縣仍有蚩尤墓、蚩尤碑、蚩尤祠、蚩尤廟等,深綬當地人民的懷念和祭祀。

主要成就

蚩尤氏[九黎首領] 蚩尤氏[九黎首領]

第一、蚩尤為物質文明作出了重要貢獻。當時,蚩尤統率的九黎部落聯盟,生活在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下游一帶,是一個面對海河而生長起來的部落,是當時三大部落聯盟中最強大的 部落聯盟,物質文明已經有了較大的發展。他們藉助當地的地理、氣候、水源等優越條件,發明了穀物種植,已經開始由採集、漁牧、遊牧向農業發展,這是歷史和文明的一大進步,是對古代文明的一個重大貢獻。而穀物種植就需要育苗、移苗、壯苗等等。

第二、蚩尤發明了金屬冶煉和金屬兵器的製造。《世木·作篇》說蚩尤“以金作兵器”。翦伯贊寫道:“據說蚩尤‘以金作兵器’,是金屬冶煉的最早發明者。我認為,蚩尤不僅是金屬冶煉的最早發明者,而且也是金屬兵器製造的最早發明者。”《管子·地數》說:蚩尤能以金為兵,製作“劍鎧矛戟”。《史記·五帝本記》正義引《龍魚河圖》說:“黃帝攝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銅頭鐵額”,“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振天下”。史書還說,蚩尤能製造的最早發明者,為中國古代文明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冶煉業的出現具有劃時代意義,從此,人類進入了使用金屬工具的時代,它標誌著原始社會生產力的一次新的飛躍。

蚩尤 蚩尤

第三、蚩尤是建立法規、實行法制的最早創造者和施行者。在古代中國,蚩尤首創法規,實施刑事法,以肅綱紀。《周書·呂刑》說:“蚩尤對苗民制以刑”,就是一個有力的佐證。《路史·後紀四·蚩尤傳》在記述蚩尤被擒殺後說:“後代聖人著其尊彝,以為貪戎。”羅萍注曰:“蚩尤天符之神,狀類不常,三代彝器, 我著蚩尤之像。為貪虐者之戎”。《太平御覽》卷七九引《龍魚河圖》說:“蚩尤沒後,天下復擾亂不寧,黃帝遂畫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鹹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為殄狀。”這也說明蚩尤嚴格實行法制而樹立了威嚴的形象和產生了濃遠影響。同時,鄭玄注曰:“苗民,謂九黎裔也。”“上效蚩尤重刑以變九黎言苗民者。”這也同樣說明,蚩尤是刑法的首創者和施行者。有的史料還說,兵器和刑法是蚩尤發明的,後來被黃帝部落集團效法。可見,蚩尤乃是中國古代法制的締造者。雖然這些都是中國神話中的東西。

世間遺脈

《太平寰宇記·河東道七》客觀存在邑縣條下記:“蚩尤城在縣南一十八里……其城今摧毀”。故安邑縣治在今山西運城市安邑鎮。

關於蚩尤冢的記載,見於《皇覽·墓冢記》:“蚩尤冢,在東平壽張縣闞鄉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氣出如匹絳帛,民名為蚩尤旗。肩髀冢在山陽郡鉅野縣重聚,大小與闞冢等”。三國時之東平壽張縣治在今山東陽穀縣壽張鎮。山陽鉅野縣治在今山東巨野縣。

蚩尤氏[九黎首領] 蚩尤氏[九黎首領]

關於蚩尤祠的記載,見於《史記·封禪書》。秦始皇東巡遊,封泰山,禪梁父,禮祠齊八神。八神之中,“三曰兵主,祠蚩尤。蚩尤在東平陸監鄉,齊之西境也”。今山東東平縣即其故治。又,《漢書·地理志》東郡壽良(張)縣條下記:“蚩尤祠在西北(涑)上,有朐城”。漢東郡壽起兵之時,“祠黃帝蚩尤於沛庭”。秦時沛縣,治在今江蘇徐州市沛縣。沛縣東境隔微山湖與山東相望。

《逸周書·嘗麥解》中,有“命蚩尤於宇少昊”之語。這裡的“宇”釋為“邊”。於屋則檐邊為宇,於國則四垂為宇。意思是說蚩尤部落曾被安排在少昊部落的邊垂居住。當時少昊部落居地,以曲阜為中心。《左傳2定四年》杜預註:“少昊墟,曲阜也,在魯城內”。蚩尤在少昊之西垂。

蚩尤氏[九黎首領] 蚩尤氏[九黎首領]

《述異記·卷上》云:“太原村落間祭蚩尤神,不用牛頭”。又雲“漢武時,太原有蚩尤神晝見……其俗遂為立祠”。又載:“今冀州有樂名蚩尤戲,其民兩兩三三,頭載牛角而相抵。漢造角牴戲,蓋其遺制也”。秦漢置太原郡,屬并州,首縣晉陽,治在今山西太原市。兩漢時的冀州,地在今河北南部、山西南部及河南省黃河以北地區。

依上列籍記述,關於蚩尤的遺蹟、遺俗、傳說,歷數千年之久,逮至秦漢,仍然以濃烈的色彩保存於民間。在北至河北涿鹿,西至山西太原運城,東到山東東平,南至江蘇沛縣的廣大地區,禮祠蚩尤之俗經久不衰。按“民不祀非族”的古俗,這些地區定有為數眾多的蚩尤遺裔,才能具備形成和保持這種祭祀蚩尤民俗的社會條件。這些地區在兩漢時期又是漢族政治經濟文化的腹心之地,無疑有相當多的蚩尤遺裔成為漢族成員。

蚩尤遺裔見於載籍者,有鄒氏屠氏。王嘉《拾遺記》載:“軒轅去蚩尤之凶,遷其民善者於鄒屠之地,遷惡者於有北之鄉。其先以地命族,後分為鄒氏屠氏”。鄒姓、屠姓今為漢族常姓。

“有北之鄉”指北方寒冷不毛之地,見於《詩·小雅·巷伯》,也穎達疏:“北方太陰之氣寒涼而無土毛,不生草木,寒凍不可居處”。說明曾經有一部分蚩尤遺裔被遷到北方。蒙古族學者陶克濤著《氈鄉春秋——匈奴篇》,論蚩尤是匈奴在傳說時代的稱號,被黃帝北逐的葷粥當是蚩尤(部落遺裔)。司馬貞《史記索隱》釋葷粥:“匈奴之別名也,唐虞以上曰山戎,亦曰熏粥,夏曰淳維,殷曰鬼方,周曰獫狁,漢曰匈奴”,《周書·帝紀第一》:“太祖文皇帝宇文氏,諱泰,字黑獺,代武川人也。其先出自炎帝神農氏,為黃帝所滅,子孫遁居朔野”。《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指出:“宇文氏出自匈奴南單于之裔”。

古有仇猶國,公元前457年被晉國智伯所滅。《史記·樗里子傳》記:“智伯之伐仇猶,遺之廣車,因隨之以兵,仇猶遂亡”。今山西盂縣東北有仇猶國遺址。仇猶與蚩尤音近,其國或為蚩尤遺裔所建。

《尚書·周書·呂刑》將蚩尤與苗民相提並論:“蚩尤惟始作亂,延及平民。罔不寇賊鴟義,奸宄奪攘矯虔。苗民弗用靈,制以刑”。說“作亂”是從蚩尤開始的,延及平民,無不以各種方式取人財物:群行攻劫曰寇,殺人曰賊,以鴟張跋扈為義;作亂在外曰奸,作亂在內曰宄,強取曰奪,竊取曰攘,詐取曰矯,固取為虔。“靈”意為善,即不以善教化,而是製作刑法。指斥苗民沿襲了蚩尤之習性。時至今日,布依族仍稱苗族為“布由”。布依族“布”意為“人”或“族”。在祠法上是限制成分在中心成分之後,“布由”意為“由族”亦可記為“尤族”。與蚩尤部落的他稱一致。

《帝王世紀》載炎帝神農氏崩葬長沙茶鄉。茶鄉即今湖南茶陵縣,在湘贛邊界羅霄山脈西側。古三苗居地亦曾及於湘贛間。據《史記·吳起列傳》記:“昔三苗之居,左洞庭,右彭蠡”。洞庭即今日洞庭湖,彭蠡即今鄱陽湖。因此,三苗極可能是從神農氏之裔,或即蚩尤(農部落)之遺裔發展而來的游耕農部落群。苗族普遍存在長時間遠距離遷徙的傳說歷史。這是與其較長時間地保持游耕農業經濟的生產方式分不開的。當然,也有政治和社會的原因。

“三苗”之始見載籍,有《尚書·虞書》:“竄三苗於三危”。孔穎達疏:“三苗,國名,縉雲氏之後”。此所謂“國名”,實為部落名稱。“縉雲氏”是黃帝部落中的一個氏族名稱,後發展為部落名稱。《史記正義》案:“黃帝有熊國君,號曰有熊氏,又曰縉雲氏,又曰帝鴻氏,亦曰帝軒氏”。直接指縉雲氏為黃帝。《史記集解》說黃帝“亦號軒轅氏”。杜預注《左傳·文十八年》:“縉雲,黃帝時官名”。此所謂“官名”,實指黃帝部落的分職名稱。《左傳·昭十七年》記:“昔者黃帝氏以雲紀,故為雲師而名”。即以雲作為本部落以氏族為單位的軍事編制(雲師)的名稱和該氏族所擔任的部落公職名稱(雲名)。

《史記集解》引應劭曰:“黃帝受命,有雲瑞,故以雲紀事也。春官為青雲,夏官為縉雲,秋官為白雲,冬官為黑雲,中官為黃雲”。列出春夏秋冬的官名,如《周禮》,春官宗伯管祭祀禮樂,夏官司馬管行政軍事,秋官司寇管刑法禁令,冬官司空管工程建設。這種以云為公職名稱是早期黃帝部落內部由各氏族分別擔任的部落公職,至於黃帝成為部落聯盟首領之後,由各部落分別擔任的部落聯盟公職名稱,如《管子·五行》所記,則稱為“當時”(天官)、“稟者”(地官)、“土師”(春官)、“司徒”(夏官)、“司馬”(秋官)、“李”(冬官)。今浙江省有縉雲縣,其縣有縉雲山,相傳為黃帝遊仙之處。

《廣韻》釋“竄”為“放也”,即流放之意。“三危”,孔安國傳曰:“西裔之山”,裔指邊遠之地。《山海經·西山經》有“三危之山”,郭璞註:“今在敦煌郡”。漢置敦煌郡,治在今甘肅敦煌市。敦煌市東北有三危山,今置三危鎮。《史記·五帝本紀》載:“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於是舜歸而言於帝,請……遷三苗於三危,以變西戎”。“戎”本意指山間谷地,用以指人群,意即居于山間谷地之人,今之所謂“山地民”是也。“西戎”即西方山地民。今日黔西北苗族流傳的古史傳說,言其祖先原住積石山以西,從日沒方向移到積石山,經過若干代的長途遷徙,渡過黃河,到了長江中游一帶,最後進入西南地區。

《山海經·大荒北經》記:“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敦璞註:三苗之民)顓頊生驩頭,驩頭生苗民。”驩頭又作驩兜,見《尚書·舜典》:“放驩兜於崇山”。又作驩兜,見《史記·五帝本紀》:“放驩兜於崇山,以變南蠻”。崇山在今湖南大庸市西南,此地屬武陵山區,行政建置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綜合漢文古籍記載,蚩尤是中國原始社會末期活躍在今河北山西及山東西部的一個農耕部落名稱,即該農耕部落酋長與部落民之共同名稱。蚩尤部落為神農氏氏族後裔,屬炎帝部落聯盟。傳說蚩尤部落善長於金屬冶煉和製造兵器。蚩尤部落與黃帝部落爭戰失敗,其遺裔大部分留居中原。據《管子》所記,蚩尤部落加入了黃帝為首的部落聯盟,並在其中擔任了重要公職。《拾遺記》載,鄒氏、屠氏為其遺裔中可查之姓氏。

蚩尤部落中一部分遷到北方,與葷粥(匈奴之別名)有族源關係。

蚩尤部落中的南遷者,與苗民、三苗有族源關係。三苗來源呈多元性,除蚩尤遺裔之名,尚有黃帝縉雲氏之後,顓頊氏之後等。

從關於蚩尤和三苗傳說的記述中,可以看到中華大地上,原始社會末期部落間由匯聚、爭戰、融合、遷徙待環節所構成的大規模的攪拌運動。這種攪拌運動造成了中華其中某些在起源形成階段就已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的狀況。

主要關係

1.炎帝關係

蚩尤部落與黃帝部落 蚩尤部落與黃帝部落

炎帝與蚩尤均由神農氏族發展而來,同屬農耕部落聯盟。炎帝部落為神農氏族之直系後裔,仰成於其先祖神農氏發明耒耜功績之餘烈,得以居逐耕部落聯盟之首,而稱“炎帝”。炎帝與神農氏既屬於兩個不同的歷史階段,故《史記·封禪書》例舉封禪大典時,將神農氏與炎帝分列先後。在《史記·五帝本紀》中,關於神農氏與炎帝的記敘非常貼近,但未予指明其間的關係。《帝王世紀》說:“神農氏作,是為炎帝”,已經注意到二者的親緣關係。《漢書2古今人表》及《易·繫辭》疏將為帝與神農氏合稱呼為“炎帝神農氏”。

《易·繫辭》疏引《帝王世紀》雲,“炎帝”之號,凡傳八世:帝臨魁、帝承、帝明、帝直、帝嫠、帝哀、帝榆罔。至帝榆罔之世,始見蚩尤部澆嶄露頭角。

《夢溪筆談2卷三》記:“解州鹽澤,方面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嘗溢;大旱未嘗涸。鹵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俚俗謂之蚩尤血”。宋代解州治在今山西運城市解州鎮。鹽澤今名解池,素有“國寶”之譽,有硫酸鈉、氯化鈉、硫酸鎂等鹽,含鈣、碘、鉀、硼、鋰、銫、鍶等稀有元素。《太平寰宇記·卷四六》客觀存在邑縣條下記:“蚩尤天在縣南一十八里”。故安邑縣即今縣,亦受轄於運城市。這裡曾經是蚩尤部落的居地。得鹽澤之富,蚩尤部落才有實力與黃帝抗爭。如《史記·五帝本紀》云:“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鹹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

與今山西運城市相鄰的今河南三門峽市,也是農部落的聚居中心。數千年之後,這裡仍有神農氏後裔。《史記·本周紀》載,周武王伐紂成功,“追思先聖王,乃褒封神農之後於焦”。裴駰《史記集解》注釋:“《地理志》弘農陝縣有焦城,故焦國也”。《漢書·地理志》弘農郡,首縣弘農,治在今河南靈寶縣。陝縣今屬三門峽市。《地理志》載弘農郡“有鐵官,在黽池”黽池即今澠池縣,亦屬三門峽市。靈寶縣有金礦,至今仍有重大開採價值。其它如銀、銅、鐵、鋅、鋁等礦藏資源儲量也很豐富,該地區具有金屬冶煉的必備條件。相傳黃帝采首山之銅鑄鼎處,即在靈寶縣境內,其相對歷史年代在軒轅與蚩尤之戰後。這一地區不僅礦藏豐富,而且土地肥饒,盛產五穀林果及紫胡、天麻、黃苓、丹參等中草藥,宜於農耕部落居住。

蚩尤與炎帝有族裔的關係。《路史·蚩尤傳》說:“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炎帝與蚩尤均由神農氏族發展而來,同屬農耕部落聯盟。

《易·繫辭》疏引《帝王世紀》雲,“炎帝”之號,凡傳八世聖人不可思議

蚩尤部落是由神農氏族發展而來的一群農耕部落中實力最強的一個部落。其實力雄厚的原因,一是益於其居地產鹽;二是在煮鹽的生產過程中,發明了冶鍊金屬與製作兵器。

《管子·地數篇》說:“葛廬之山發而出水,金從之,蚩尤受而制之,以為劍鎧矛戟,是歲相兼者諸侯九。雍狐之山發而出水,金從之,蚩尤受而制之,以為雍狐之戟芮戈,是歲相兼者諸侯二十”。葛廬之山及雍狐之山具體所指無考。其地處當不會離今運城市太遠。或者就在其地。“金”泛指金屬,不限於黃金。

由史籍所載觀之,蚩尤部落因得鹽池之利,金屬冶煉之法,成為以炎帝為首的農耕部落聯盟中實力最雄厚的一個部落。蚩尤與炎帝同為神農氏後裔,顯赫者稱炎帝,失敗者稱蚩尤。

第一種說法如《史記·五帝本紀》所載。

第二種說法見於《逸周書·嘗麥解》。

第三種說法如《山海經·大荒北經》載:“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風伯雨師是農耕蚩尤部落專司氣象的巫師,後為農業氣象神,立有廟,歲時奉詞。《韓非子·十過》說:“昔者黃帝俁鬼神於泰山之上……蚩尤居前,風伯進掃,雨師灑道”,反映了風伯雨師與蚩尤部落之密切關係,因為農業部落生產的豐收部是與風調雨順分不開的。三說孰是,今已無考查之可能與必要。對於此類滬傳千年後才被記入載籍的史前傳說,史學家注視的焦點,是其中透出的史影;而民族學者關心的問題,則是該傳說反映出的族體的類型、文化特徵及其形成和衍變的過程。《管子·五行》亦有黃帝重用蚩尤的記載:“昔者黃帝得蚩尤而明於天道……蚩尤明天道,故使為當時”。“當時”是中原黃帝部落聯盟的一種公職名稱,其地位與職能約與《周禮》中的“天官”相類,亦近似於後世各朝之宰相,是輔佐部落聯盟首領(帝)管理各部落公共事務的部宰。此處所言之“天道”,是指天文曆法歲時月令的經驗知識。熟悉這些知識,是安排農業部落生產生活,管理好農業部落社會的關鍵。

2.黃帝關係

關於蚩尤與黃帝之戰,載籍所見,有三種說法:一說是黃帝勝炎帝之後,再勝蚩尤而鞏固帝位,黃帝與蚩尤之戰似為黃炎之戰爭的餘波;另一說是蚩尤驅逐赤帝(即炎帝),赤帝求訴於黃帝,二帝聯手殺蚩尤於中冀;三說是蚩尤作兵攻黃帝,被擊斃。

第一說法如《史記·五帝本紀》載:“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太史公言黃帝名軒轅,國號有熊軒轅本意為車,應是指發明製作車的技術而得名的氏族及其首領的名稱,如發明製作農耕工具技術稱神農氏,發明製作捕撈工具技術而稱伏羲氏,發明鑽燧取火技術稱燧人氏然。有熊國號。當時的“國”,實為部落。熊、羆、貔、貅、貙、虎為六種獸名,應是有熊部落中六個氏族的名稱,或謂圖騰。阪泉,水名,在今北京市延慶縣。涿鹿,山名,在今河北涿鹿縣,與阪泉相距不遠。

第二說法見於《逸周書·嘗麥解》:“蚩尤乃逐帝,爭於涿鹿之阿,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於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冀”。廣平之地曰阿。爭戰發生在涿鹿山下的開闊地帶,隅指角落,“九”意指多,並不限於具體數目八加一。“九隅無遺”是說蚩尤驅逐赤帝(即炎帝)部落不留遺地。地冀指中原冀州。《爾雅·釋地》:“兩河間曰冀州”。郭璞註:“自東河至西河”。當時把黃河入海處稱為東河,河套向南流處稱西河。《周禮·職方》記:“正北曰并州”,今山西太原、河北正定保定皆屬之;“東北曰幽州”,今北京市屬之。上古冀州位於幽、並之南,地在今山西南部及河北西南部。傳說蚩尤被殺之處,在今山西運城解州。

第三說法見於《山海經·大荒北經》,即蚩尤作兵攻伐黃帝,黃帝令應龍迎戰,雙方在冀州之野大戰,蚩尤兵敗被殺!

三說孰是,對於此類流傳千年後才被記入載籍的史前傳說,今已無考查之可能與必要。

戰爭

數千年前,中國黃河、長江流域一帶住著許多氏族和部落。其中黃帝是黃河流域最有名的一個部落首領。另一個有名的部落首領叫炎帝。黃帝和炎帝是兄弟。在長江流域有一個九黎族,他們的首領名叫蚩尤,十分強悍。

蚩尤有八十一個兄弟,他們個個獸身人面,銅頭鐵臂猛無比。他們擅長製造刀、弓弩等各種各樣的兵器。蚩尤常常帶領他強大的部落,攻打別的部落。 有一次,蚩尤侵占了炎帝的地方,炎帝起兵抵抗,但他不是蚩尤的對手,被蚩尤殺得一敗塗地。炎帝沒辦法,逃到黃帝所在的地方涿鹿請求幫助。黃帝早就想殺掉蚩尤,於是聯合各部落首領,在涿鹿的田野上和蚩尤展開一場大決戰,這就是著名的“涿鹿大戰”。

戰爭之初,蚩尤憑藉著良好的武器和勇猛的士兵,連連取勝。後來,黃帝請來龍和其它奇怪的猛獸助戰。蚩尤的兵士雖然兇猛,但是遇到黃帝的軍隊,加上這一群猛獸,也抵擋不住,紛紛敗逃。

黃帝帶領兵士乘勝追殺,忽然天昏地黑,濃霧迷漫,狂風大作,雷電交加,天上下起暴雨,黃帝的兵士無法繼續追趕。原來蚩尤請來了“風神”和“雨神”來助戰。黃帝也不甘示弱,請來天上的“旱神”幫忙,驅散了風雨。一剎那之間,風止雨停,晴空萬里。

蚩尤又用巫術製造了一場大霧,使黃帝的兵士迷失了方向。黃帝利用天上北斗星永遠指向北方的現象,造了一輛“指南車”,指引兵士衝出迷霧。

經過許多次激烈的戰鬥,黃帝先後殺死了蚩尤的八十一個兄弟,並最終活捉了蚩尤。黃帝命令給蚩尤帶上枷鎖,然後處死他。因為害怕蚩尤死後作亂,將他的頭和身子分別葬在相距遙遠的兩個地方。蚩尤戴過的枷鎖被扔在荒山上,化成了一片楓林,每一片血紅的楓葉,都是蚩尤的斑斑血跡。後來,黃帝受到了許多部落的支持,漸漸成為所有部落的首領。

一說是被黃帝擒殺,如前引述《史記》、《逸周書》、《山海經》所記;另一說是受到黃帝重用,如《龍魚河圖》所言:“黃帝制服蚩尤,帝因使之主兵,以制八方”。逮至秦漢,民間尚有以蚩尤為兵主行禮祠之俗。以致秦始皇東遊及高祖劉邦起兵,皆從民俗禮祠蚩尤,見載於《史記·封禪書》及《史記·高祖本紀》。關於蚩尤的兩種截然不同的結局的記載,反映了黃帝與蚩尤關係的不同階段與不同側面。“蚩尤”本是農部落的他稱,既是對部落酋長的他稱,也是對部落全體成員的他稱。蚩尤部落的第一任酋長稱蚩尤,第二任酋長亦稱蚩尤;第一代部落成員稱蚩尤,第二代部落成員仍然被稱為蚩尤。如同《大載禮記·五帝德》記“黃帝三百年”之類傳言的實際內涵。把黃帝與蚩尤的戰後關係放到原始部落戰爭的歷史背景中去認識,殺戮是不可避免的,斬盡殺絕又是不可能的,最終只能是讓戰敗的部落在服從的條件下保持原狀生活下去。

存生之處

陽穀葉街村埋著蚩尤首級,陽穀與蚩尤有怎樣的淵源?從“皇古冢”到“皇姑冢”再到“蚩尤陵”,這座五千年的巨冢中沉睡的,到底是誰?人們孜孜以求。自上世紀70年代至今,文物學家們在此進行了三次考古。197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隊在遺址中心發掘了一條深溝,並粗略定為仰韶文化遺址;1994年,山東省考古所所長、考古學家帶領考古勘探隊員發現了部分城垣,確定為後崗一期和龍山文化;2006年,聊城市文物考古隊對“冢”及其周圍進行全面勘探,探明“冢”最上層是漢代文化層,中間是龍山文化層,底層是大汶口文化層(兼有少量仰韶文化)。陵所在地,陽穀縣十五里園鎮葉街村的人文歷史連綿不斷,其絕對年代可追溯至6000年前後。根據考古結果,僅這座古冢,便有自仰韶到漢代,縱貫三千前歷史。 “考古結果表明,皇姑冢地域與《皇覽》、《水經注》記載一致,‘皇姑冢’具有蚩尤冢的外部條件和內部特徵。”此外,據《皇覽·冢墓記》記載,在蚩尤冢附近一帶,每年十月都有祭祀蚩尤的風俗。而陽穀及周邊地區,每年農曆十月初一,家家戶戶都要上墳燒紙祭祖,出嫁的姑娘也要回娘家上墳。“這應該和蚩尤有一定關係。” 2006年和2008年,陽穀舉辦了兩屆蚩尤文化研討會。在2008年的研討會上,貴州省苗學會原會長王朝文說,有文獻記載、考古支持、民俗佐證共同證明:皇姑冢就是蚩尤首級冢。

上古時期,陽穀地區是東夷部落集團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蚩尤帶領九黎氏族部落在這一帶興農耕、冶銅鐵、制五兵、創百藝、明天道、理教化,為中華早期文明的形成做出了傑出貢獻,使陽穀成為中國農耕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陽穀縣在蚩尤文化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經過兩次全國性蚩尤文化研討會的論證,確認了陽穀是蚩尤首級冢所在地,被稱為“東夷之都”!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