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龍村[雲南省勐海縣勐宋鄉蚌龍村]

蚌龍村[雲南省勐海縣勐宋鄉蚌龍村]
蚌龍村[雲南省勐海縣勐宋鄉蚌龍村]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蚌龍村隸屬雲南省勐海縣勐宋鄉,地處鄉北邊,距鄉政府所在地15公里,到鄉道路為砂石路,交通方便,距縣28公里。東鄰勐宋鄉大安村委會 ,南鄰曼方村委會,西鄰勐阿鎮,北鄰勐宋鄉曼呂村委會。轄 蚌龍村 、蚌囡村等18 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780戶,有鄉村人口3537人,其中農業人口3522人,勞動力2189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2141人。 全村國土面積78.02平方公里,海拔1,590.00米,年平均氣溫17℃,年降水量1500毫米,適合種植茶葉和甘蔗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10880畝,人均耕地3.1畝,林地45980畝。2006年全村經濟總收入920.9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07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0,736.00畝(其中3,931.00畝,地6,805.00畝),人均耕地2.92畝,主要種植糧食、甘蔗、茶葉等作物;擁有林地45,980.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95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3畝;水面面積0.00畝,其中養殖面積0.00畝;草地0.00畝;荒山荒地58,702.00畝,其他面積1,612.00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10年底,該村已實現通電、通水、通路、通電視、通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845戶通自來水,有0戶飲用井水,有0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0%)。有845戶通電,有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668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0.00 %和79.05%);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564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564戶(分別占總數的66.75%和66.75%。

該村到鄉道路為砂石路;進村道路為砂石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5.0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15.00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11輛,農用運輸車8輛,拖拉機522輛,機車719輛。

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3300畝,有效灌溉率為30.33%,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942.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53畝。

到2010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0戶;裝有太陽能農戶395戶;建有小水窖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0戶。全村有18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18個自然村已通電;有18個自然村已通路;有18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18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 0個自然村已通路燈。有0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其它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45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213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0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587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574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005萬元,占總收入的63.85%;畜牧業收入133萬元,占總收入的8.45%(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010頭,肉牛66頭,肉羊210頭,雞、鴨、鵝3038隻);漁業收入0.00萬元,占總收入的 0.00%;林業收入25萬元,占總收入的1.59%;第二、三產業收入142萬元,占總收入的9.20%;工資性收入66.1萬元,占總收入的1.20%。農民人均純收入2932元,農民收入以糧、糖、茶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58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66人(占勞動力的3.48%),在省內務工50人,到省外務工16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糧、糖、茶)為主,主要銷售往縣內。2010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697.09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44.29%。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甘蔗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甘蔗和茶葉產業。擁有企業0個,其中縣級龍頭企業0個;專業合作組織1個,其中,已登記註冊1個;參加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人數1134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845戶,鄉村人口共有3672人,其中男性1934人,女性1725人。其中農業人口3590人,勞動力1794人。該村以哈尼族為主(是漢族、哈尼族、拉祜族混居地),其中漢族491人、拉姑族254人,哈尼族2927人,其他民族0人。

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3635人,參合率98.99%;享受低保585人,五保戶19戶。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衛生所面積為12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2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15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0個,人畜混居的農戶587戶,占農戶總數的69.47%。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2所,校舍建築面積679.00平方米,擁有教師8人,距離中學16.00 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30人,其中小學生251人,中學生79人,中小學生入學率達98%以上。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871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3,501.53畝,其中土地流轉面0.0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是 ,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1,260,000.000元(人均343.14元),一事一議籌勞5330個(勞均1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15.98萬元,有固定資產128.4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 ,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是 ,主要以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村規民約、政策法規、財務收支情況等。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9個黨小組,共有黨員51人,少數民族黨員51人,其中男黨員43人、女黨員8人,村幹部3人,村民小組幹部36人。

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組成,下設18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25人。

人文地理

蚌龍村委會有蚌龍老寨、蚌龍新寨、蚌囡新寨、蚌囡老寨等18個村民小組組成,現有農戶數845戶,鄉村人口3672人,其中:男性1934人;女性1725人;哈尼族有2927人;拉祜族有254人;漢族有491人,主要以哈尼族為主。

節日

哈尼族節慶活動大多與宗教祭祀活動融為一體,較為隆重的節日有嘎湯帕、耶苦扎和合夕扎。

嘎湯帕節是愛尼族慶祝新年來臨的節日,意為"萬物更新"或"思念祖先"。傳統的嘎湯帕節各地時間不一,1987年7月,州六屆人大常委會第29次會議決定,將"嘎湯帕"節定為哈尼族的傳統節日,節期統一定為三天即從公曆一月二日至四日。從前的"嘎湯帕"節,各家各戶殺雞宰豬、春滋把以祭祀祖先,置辦酒席邀請親朋好友同斟共飲慶賀新年。青年男女穿戴一新,邀約上山采鮮花、摘野果,相對對歌,盡情娛樂。節日期間還開展打陀螺、盪鞦韆等活動。"嘎湯帕"節是一家人團圓的節日。從1987年正式定為哈尼族的傳統節日後,"嘎湯帕"節比往昔莊嚴,活動內容更健康、更豐富多彩。

"耶苦扎",是為了紀念傳說中的滅蟲英雄阿培明耶而定的節日。時間在每年農曆六月屬牛的日子舉行。活動內容主要是盪鞦韆、唱歌跳舞等,宗旨是祈求五穀車登。舉慶之時,除殺豬宰牛、春核把宴請親朋外,更重要的是搭架鞦韆,開展盪鞦韆活動。從前的盪鞦韆活動,由"追瑪"主持舉行儀式,他將三片紅泡果樹葉、三片紅毛樹葉、三片山茅草鋪在鞦韆板上盪上三個來回,然後自己再登上鞦韆板象徵性的盪一盪,再一手端酒、一手握鞦韆繩誦念祭詞,並唱歌祝福人們快樂平安。接著讓大家盪鞦韆。圍觀的人邊看邊唱,盪鞦韆者則暗暗展開競寨。夜晚,明月升起,男女青年便雲集在寨場上跳咚吧喳舞、竹筒舞或即興對歌,歡度節日。眨。哈夕扎,,意為過新米節。節期在每年金風送爽、稻翻金睡浪的秋收之初。屆時,"追瑪"首先把自家地里的黃谷收回少睦許,碾米做飯,置辦酒席請本寨鄉親嘗新米飯。席間人們只是峨象徵性地吃點飯,然後唱歌頌揚"追瑪"。睡在"追瑪"家嘗過新以後,各家各戶也要做新米飯,備置酒席歡度新米節。 舉行過"哈夕扎,,嘗新活動後,人們便正式投人秋收,開始收割。現節日期間也舉行各種文體活動。

服飾

愛尼族喜穿黑色或藏青色土布衣服。勇孔穿寬鬆的無領右枉短衣,下著寬腰褲上世嫌孩兩石大銀片作飾品,以自織的黑布纏頭舊時老任墨手迷春在頭項正中蓄上撮長發,編成髮辮纏繞於頂。愛尼男子成家之後,逐漸取下所戴銀飾品,傳給兒子佩戴。女子服飾複雜,較多地保持著民族特色,多穿無領右襟元福上衣,下穿及膝的百褶短裙。頭戴圓帽,胸掛成串銀飾,腳裹護腿,附加飾物多樣如珠貝、彩羽、彩鱷,女手帽飾、衣飾隨年齡變化而變化。少兒時期開始戴有少許銀幣的圓帽,五歲以後鑲紅布、藍布豎條,綴有帽繃;進人青年時期,頭飾一種特別的竹圈帽。這種帽後腦部位裝有一個圓竹筒,用黑布襯裡,帽子前沿兩側分別裝有十八顆圓形銀泡,周圍有許多珠串、級著用絲線或彩色雞毛編成的穗子,帽繩由耳後拉至下額打結,打結處掛彩續或花串。成丁後的青年姑娘要佩戴鑲滿銀泡、銀牌的束胸布,穿後擺並袖口繡有精美圖案的上衣,腰間系兩條繡著彩色圖案的飄帶,腿上裹著繡有幾何形圖案的綁腿,掛一隻綴著彩穗、珠申的翱挎包。 姑娘的這種裝束,一直保持到壯年,進人晚年後,帽飾、胸飾及 其它飾物逐漸減少,穿一身無飾品的黑色衣裙,朴索的穿著襯托出穩重老成。

飲食

愛尼族日食三餐,主食稻米,輔以玉米和薯類。逢年過節喜食福米檢把。愛尼族進餐,無客人時家人同桌共坐,有客人來訪,按傳統習俗,只有男人與客人同桌進餐,婦女一般不陪(在女室重新設席就餐)。進餐時的席位以靠近火塘一方為首,由長者坐。在男室進餐,首席由男性長者坐;在女室用餐,首席由女性長者來坐。

建築

哈尼族一般選擇在半山向陽、開闊的山樑上建寨立業,最大的村寨不過200多戶,小的則數戶,其中以數十戶的村寨居多。以大村小村相互交錯,相隔一兩里或三五里路程為其村落分布特點,並以崎嶇山路和林中小徑相通連,呈現星羅棋布的村落格局。村寨後面多為鬱鬱蔥蔥的灌木或喬木叢林,房前屋後闢作菜園,或種植棕櫚、竹、梨、李、桃、柿、藍靛、核桃等樹木。村寨兩側和整個下半山布滿層層梯田,彎彎曲曲的羊腸小道穿插其間,風光旎麗,景象萬千。

新農村建設

蚌龍村委會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具體要求,大力扶持支柱產業,開發荒山、荒地,積極推廣特色產業雲麻的種植。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興修水利,保障農田的灌溉,使村民的生產生活環境得到了進一步改善。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人畜飲水困難,交通不便,衛生條件差.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好種植業和養殖業,管好現有甘蔗和茶葉種植面積,大力發展新型雲麻產業,增加農民收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