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蜒河

簡介

蚌蜒河是歷史上重要的鹽道。據記載,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挑河;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東台、興化兩縣共同疏浚;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拓浚築圩,光緒十四年(1888)於沿河南岸興築蚌蜒堤,以擋歸海壩下泄洪水南侵;1950年6月,蘇北行署通令拆除戰爭期間築的土壩,以利排灌和航運。
蚌蜒河可謂是兩岸人民的母親河,它主要起到灌溉泄洪、溝通水系、水路運輸的作用。尤其是水路運輸,在古代,水路運輸是極其重要的運輸方式。蚌蜒河一直到20世紀末都還是重要的航道。隨著公路運輸的興起,蚌蜒河的運輸功能才漸漸弱化。現在由於航道年久失修,河床上升,
蚌蜒河也是江蘇里下河地區東西方向的一條重要水道,曾經是水上運輸的黃金水道,也是里下河地區的重要向黃海泄水的大動脈,由於水道有快三十年沒疏浚,河道泥沙大量堵塞,河床升高,基本失去水上運輸的功能。

歷史上的蚌蜒河

1.相傳三國時,魏、吳即是以蚌蜒河為界。
2.《鹽城縣誌》記載,射陽太守陳琳奉檄驅民北移,結果200裡間士民紛紛南逃,就是由此渡河,南下往吳陵。
3.元末徐達率大軍攻掠張士誠,自柴墟奪泰州後即占陵亭鎮(今興化市老閣村),屯兵附近之瓠子角,逼降興化,扼制通泰,並據此阻江北“十條龍”南下援平江。
4.國民黨中將陳中柱犧牲之地。1941年6月初,日偽軍分幾路“掃蕩”,包剿魯蘇皖游擊總指揮部堅持抗日的部隊,主要矛頭對著陳中柱指揮的第四縱隊。由於敵人來勢兇猛,李明揚總指揮未能及時把敵情通知陳中柱,致第四縱隊遭突然襲擊,邊打邊退,部隊傷亡愈來愈多,最後被迫退到蚌蜒河一帶,分乘小木船行動,同日偽軍打了幾天。一天,興化老閣村方向開來十幾隻敵軍汽艇,武家澤的敵人又卡住前進道路,陳中柱當即決定,將妻子王志芳和六歲女兒讓衛兵楊鳳高領著轉移,他帶著衛兵去阻擊敵人。因為他身材高大,拿著望遠鏡,沖在前頭,被武家澤的日偽軍發現,一梭子機槍掃過來,他身中六彈壯烈犧牲。敵人打掃戰場時,發現了他的屍體,把頭割下帶到泰州去向日酋南部襄吉請賞,無頭屍體,由當地百姓用門板釘了一口棺材下葬,並插上一塊寫著“陳中柱將軍”的木牌。後來,他妻子王志芳通過關係從泰州找回頭顱,這才重新安葬在泰州西門外西倉橋下一個唐姓地主的田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