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毒

蚊毒

蚊毒,當蚊子 叮咬人類時,從口器輸的唾液,其中含有的有毒物質包括蟻酸、抗凝血劑及成分不明的蛋白質至少15種,而該有毒物質會引起人體的過敏反應,造成奇癢和紅腫。

概述

蚊毒 蚊毒

蚊毒 ,當叮咬人類時,會從口器輸出唾液。其唾液中的有毒物質含有蟻酸、抗凝血劑及成分不明的蛋白質至少含15種,而該有毒物質會引起人體的過敏反應,所以會造成奇癢和紅腫。至於其蛋白質成份及作用機制等尚待進一步研究。

昆蟲自泥盆紀開始登入地球以來,至今已有四億多年的歷史。蚊蟲吸血之生理機制的研究表明,昆蟲之所以能成為今日地球上最繁榮的動物種類,顯然有優於其它動物之適應環境的生存策略。

蚊子,刺吸式口器,主食流體食物:上下顎均延長並細化成口針,上顎的口針有倒生齒,行刺入作用,下顎的口針則較為纖弱,這減少了對於神經的刺激,所以產生的疼痛感大大降低。口針可分泌抗凝血酶或消化液,吸血時會反覆的穿刺皮膚,尋找最適合的毛細血管位置,形成血池後再吸血。

結構決定功能。口器從最原始的咀嚼式逐漸演化成各種不同類型的口器,是生物為求生存,適應環境而產生出的適應性變化。口器的類型多樣,因此昆蟲的食性的種類也更多。而更多的情況則是蚊子口器隨食物類型在結構上取得變化,導致功能上的相互適應,這種適應性變化能讓蚊子在各種環境中生存下來。

故而,蚊子的生存與繁衍、素食與肉食、侵襲與毒素,其目的並不是自我防護和進攻,蚊毒對人畜的傷害,是為滿足繁衍的特定需求而派生的。

蚊毒的來源

游擊專家蚊子

蚊子如果不是恰巧飛到耳邊扇動翅膀發出高頻噪音,又細又長的腿落到人身上,根本無法讓人感覺到它的存在,飽餐之後又悄無聲息的悄然退回黑暗的藏身之所,等待下一次出擊,留給人的則是奇癢無比的紅腫和蚊毒。

蚊子雖然沒有恐龍形大、兇猛,沒有老虎那樣的致命攻擊,但蚊子更容易適應環境的變化,更容易獲取到食物,並且最大程度的降低自身危險。通過蚊子叮咬傳播的疾病而造成的死亡數量遠遠多於喪命於虎口的數量。恐龍滅絕了,強悍的老虎、獅子需要人類的保護,而蚊子卻一直伴隨在人類身邊無法剿滅,毫無疑問是大自然最成功的物種之一。

“選擇對手最麻痹大意的時候出擊,最好的隱藏自己,精準的攻擊,悄然的撤退。”---游擊專家,最難應付的一種戰鬥方式。不厭其煩的騷擾,不斷蓄積的蚊毒,地球人誰都不願做“獻血人”,但誰也無法逃避蚊子生存繁衍的“貢獻者”。

蚊子食性

昆蟲綱動物是自然界種類最多,數量最大的一類動物。它對環境方面的綜合適應能力很強,食性也非常廣泛,包括:

植食性(45.6%),以植物的活體為食;

肉食性(37.1%),以活體昆蟲或其他動物為食;

腐食性,偏愛屍體,糞便及腐敗植物,在一定程度上說該類昆蟲對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有一定益處。

雜食性,兼吃動植物,占已知昆蟲總數的17.3%。

以刺吸式口器的蚊子,主食流體食物。

雄蚊“吃素”,專以植物的花蜜和果子、莖、葉里的液汁為食,並無足量的蛋白質;雌蚊偶爾也嘗嘗植物的液汁,然而,一旦婚配以後,非吸血不可,需要攝取蛋白質以獲得足夠的營養來產卵,因此雌蚊才會吸血。

雌蚊為了產卵及繁殖後代,必須吸取人或動物的血液。因此,蚊子除了在口器等外部形態上特化成像針一樣的刺吸式口器外,在內在的生理機制上,體內之組織細胞能生產及分泌一系列具有特定生理功能的化合物,以保證吸血行為的順利進行及完成。

蚊子吸血量

根據廣西寄生蟲病防治研究所《中華按蚊與嗜人按蚊生物學實驗研究》數據。平均中華按蚊的飽食吸血量為2.5mg,嗜人按蚊為1.847mg。按人血比重1.05計算,合0.00238cc和0.00176cc(蚊子吸血吸一次大概是1/5000毫升,約2毫克)。蚊子為了要產卵所以會吸4~5天的血,在吸血4~5日後產卵。

一個人一次被多少只蚊子吸血會死亡?是失血而死,還是中蚊毒而亡?

一個人要失血2000毫升才會危及生命,這么算一個人被一千萬個蚊子咬了才會危及生命。但是,假如一個人同時任意給1萬隻蚊子叮咬,人是完全可能被叮死的。這是為何?

當然並不是因失血過多而死亡,蚊子在叮人的同時,會向人體注入酸性物、抗凝血因子、蛋白酶等,人體會對此產生排異反應,這就是為什麼皮膚會發癢和起疙瘩的原因。如果那樣的酶多到一定的程度以及蓄積,機體的免疫系統就會因為不堪負荷而全面崩潰,於是就會有水腫,呼吸困難,腎衰竭和敗血症等急性症狀,從而危及生命。

小蚊子,大煩惱

蚊子是世界衛生組織宣布的威脅人類健康的頭號公敵:蚊子會攪了您的好夢,會影響您的健康,會讓您染上疾病……,蚊子主要的危害是傳播疾病。據研究,蚊子傳播的疾病達80多種之多。在地球上,再沒有哪種動物比蚊子對人類有更大的危害。

蚊子活動範圍大約在50公尺至150公尺左右,蚊子每秒震動翅膀近600次,高頻噪音令人無法安眠,這就是讓人難以忍受的首個原因。

被蚊叮後,人類的反應都很類似,通常是奇癢難耐,抓了又怕皮破流血,不抓又實在是考驗忍耐功力;痕癢抓撓,常因搔抓引起繼發病菌感染;敏感肌膚越撓越嚴重,傷及真皮組織形成疤痕;少兒易出現煩躁、哭鬧,如局部紅腫流水、發紅,甚至發熱、局部淋巴結腫大,繼發急性淋巴管炎,出現“紅線”,此其二。

被忽視的情形:睡眠質量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影響發育期的身高,影響學習專注度。

更為嚴重的是,特定種類的蚊子(病媒蚊),傳播乙型腦炎和多種熱帶病(如瘧疾、絲蟲病、黃熱病和登革熱)等特定種類病毒的主要媒介,是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嬰幼兒童體質較弱,抗病能力差,一旦染上傳染病,發病急,病情重,甚至危及生命。每年約有7億人被蚊子傳染各種疾病,且每十七人中,就有1人死於被蚊子傳染的各種疾病,尤其是在熱帶地區、非洲地區,多種傳染病常藉由蚊子傳染給人類,在非洲平均每30秒就有一個兒童死於瘧疾。

蚊毒的特性

秋季蚊毒

一般來說,三四月份的蚊子,都是越冬過來的。

雌蚊夏季可活14~21天。在大雨過經日照後的1-2周后,是蚊子的高峰期,雌蚊喜在黑色的材質中產卵,尤其是在下午間為其產卵高峰。在羽化後第二天會有吸血活動,3-5日間達到吸血期之高潮反應,成蟲喜歡陰暗溫暖無風處,太乾燥處不適合其棲習。

蚊子 最喜歡的溫度是25℃至30℃,超過了35℃,蚊子會躲起來“養精蓄銳”。低於10度或高於40度,活動力降低,且發育將停止,死亡率增加,攝氏17度以下一般不再咬人。

雄蚊到達成年期時通常很快地與雌蚊交配,並在交配後幾天時間死去。

雌蚊一生只交配一次,交配後由雄性副腺分泌的液體,形成交配栓於雌性交配孔內,但逐漸溶解,約於24小時後完全消失。每隻雌蚊子一生產卵總數約為1000-3000個,它們一般把卵子產於水面。完成一代發育大約只要10—12天,一年可繁殖七八代。

進入冬季,氣溫降低,不再適合蚊蟲繁殖生長,蚊子才會躲在較溫暖的不受干擾的地方不食不動,在冬季及休眠期則可存活120至150天進入越冬狀態。大部分不居住在熱帶的品種,都以卵的形態度過冬天。但也有少部分的種類以成蟲或孑孓的型態來越冬,例如家蚊屬的一些種類,即以雌成蟲的型態來越冬。

秋蚊雖然個頭不大,但咬人之後會更癢,毒性比上一代蚊子更大。九十月份是蚊子大量繁衍後代的時候,產卵時需要更多的能量,也需要為後代提供更多的營養,所以,秋蚊子叮人更狠。

由於蚊子的生存環境受化學殘留、污水的影響,蚊子在水中孵卵,孵化出的蚊子叮人越來越厲害,毒性更大。

蚊毒成分

蚊子使用刺吸式口針(stylets),六根針狀、類似抽血用針的構造來刺進人類的皮膚,吸取血液攝食。其唾液中的酸性物質(乙酸)是用來溶解皮膚表層的角質層;抗凝血因子(低分子量的蛋白質分子,但其胺基酸序列及分泌和作用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的探討)則是避免在蚊子吸食血液時,血液突然凝固 。

在分離抗凝血因子的過程中,科學家們還發現唾液腺之分泌物中除了抗凝血因子外,還有一種能使動物肌肉舒張的化合物。原來蚊子在叮咬哺乳動物時,尖銳的口器一插入皮膚,唾液腺立即分泌這種使皮膚局部麻醉和肌肉舒張的化合物,從而使肌肉不致於因叮咬的刺激作用而僵硬收縮。我們知道,僵硬收縮的肌肉將使蚊子之插入皮膚的口器在吸完血後,難於自皮膚中拔除。因此,此種能使肌肉舒張的化合物保證了蚊子在完成吸血後,能安全地逃離。

有效清蚊毒

蚊毒與免疫

人體免疫系統對侵入機體的蛋白質等外來物保持高度警惕,蚊毒中含有多種抗原成分,這種物質就是引起變態反應的主要致敏源,變應原在體內導致“速髮型變態反應”,肌體釋放過敏介質、鹼性粒細胞脫顆粒、組織胺釋放,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加速組織液的分泌,在局部積聚就形成了腫包,對周圍的其他感受器造成刺激,表現為紅、腫、癢等症狀。

皮疹反應的程度因人而異,有的成年人被叮後毫無症狀或僅有輕度的瘙癢,但對幼兒和某些過敏者可出現明顯的紅腫甚至大片瘀斑伴有劇烈的瘙癢和灼痛感,表現為水腫性丘疹、紅斑、水皰或風團,在損害中央有一針頭大暗紅色的瘀點。

小孩被蚊子叮咬之後形成的腫包通常要比成年人大,那是因為他們不成熟的免疫系統反應更加激烈,分泌出更多的組胺。

這種難忍的感覺,其實不是因為蚊子傷到了人的神經,也不是因為蚊子釋放的毒素在殺傷我們的細胞。所引發的過敏反應是人體在執行自我保護功能(白細胞、巨噬細胞、免疫蛋白等聚集),而這種不適,有時會持續數周。要想讓“人毒戰爭”停息,抑制組織胺的釋放並停止其對組織的刺激是最能解決問題的方法了。

搔抓,只會使紅腫更大,炎症加重,外來刺激導致免疫系統認為需要更多的抗體來消除外來的抗原。所以抓越狠,紅腫越嚴重,越是感覺癢,持續的時間越長。現實生活中被蚊子叮咬幾天后抓撓,仍然產生紅、腫、癢等變態反應,其根本原因就是留在體內的蚊毒(致敏源)還沒有被清除。

第一次被咬時,身體不會有任何特殊反應,沒有包,也不發癢,這是因為你的免疫系統還不認識蚊子分泌的化學物質,所以也不會產生抗體進行反擊。

但從第二次開始,蚊毒就會激活身體的免疫系統,從而造成系列變態反應。如果在一段時間內反覆被叮,免疫系統就會變得更加成熟,對蚊子的進攻便會有另外一種反應。這時免疫系統就不再分泌組胺,巨噬細胞就像我們血液中的微型垃圾處理廠,消滅毒素,紅腫癢的表現就沒有那么嚴重了,類似於百姓所說的“蚊子多了真的不咬”!

止癢誤區

孕婦、產婦、新生兒限用風油精:孕產婦更易遭受蚊蟲叮咬,但風油精的主要成分之一樟腦具有一定的毒性。樟腦進入人體後,孕婦體內的葡萄糖磷酸脫氫酶的含量降低(剛出生的新生兒體內,也缺乏葡萄糖磷酸脫氫酶),尤其是懷孕頭3個月內,樟腦就會通過皮膚吸收進入體內,然後再通過胎盤屏障進入羊膜腔內作用於胎兒,溶解成膽紅素,嚴重時可導致胎兒死亡引起流產。

嬰兒慎用六神丸:嬰幼兒不可大量外用六神丸治療蚊蟲咬傷。因為六神丸中所含的蟾酥成分可致嬰幼兒中毒。

家庭常備的清涼劑、清涼油、花露水等,並沒有防蚊效果。而在叮咬部位塗抹,可減輕刺癢症狀,清涼劑(薄荷、樟腦、冰片)只是臨時轉移了癢感,止癢時間短暫。蚊毒依然存留體內,仍然會反覆瘙癢。

拒絕激素:含激素的產品,對抗蚊毒變態反應(炎性症狀)的初期症狀能得到暫時緩解,自我感覺效果明顯。殊不知,由於激素同時可以抑制局部免疫反應,濫用激素產品,尤其是長期反覆使用,往往會造成創面色素沉著、多毛、皮膚萎縮、脫皮起屑、皮膚細菌和真菌的繁殖,甚至誘發新的皮膚疾病。

化學防治危害

已有的抗藥性蚊子 ,需要使用更高濃度的藥劑才殺得死,此劑量對人類而言,也可造成致命的危害,而且蚊蟲防治已非單獨藥劑就能防治。雖然許多殺蟲劑可立即見效,且為低毒性,但長期使用對人體害處極大,且部份之害蟲產生抗藥性,不當使用及長期使用,除了造成污染外並會使得蚊子產生抗藥性,也使得物種反撲。

蚊香、電熱蚊香液等煙霧氣味性產品,對人體是有一定危害的,例如一些過敏體質的人可能會對煙霧、氣味有過敏,可能引起一些不適。另外對於老人、兒童、孕婦或者哮喘病人而言,由於他們都是易感人群,所以最好為他們選擇那些無煙、無味、刺激性小的驅蚊用品才比較安全,同時建議大家在使用的時候還是要半開著窗戶。蚊香點燃以後大約要過兩個小時才會在房間裡均勻地散發開,所以最佳驅蚊時間應該是傍晚時分或者睡前兩小時。

儘可能少用大面積直接塗抹在皮膚上的驅蚊產品,會否影響表皮結構和功能?

物理防蚊,是最安全的選擇,尤其是嬰幼兒童。

清蚊毒方法

蚊子叮咬後常會引起皮炎,寶寶常會感到奇癢、燒灼或痛感,表現出煩躁、哭鬧;個別嚴重者可於眼瞼、耳廓口唇等處明顯紅腫,甚至發熱、局部淋巴結腫大;偶發由於抓撓或過敏引起的局部大皰、出血性壞死等嚴重反應。

1、首先止癢:寶寶被蚊子 叮咬後,因皮膚奇癢,禁不住要用小手抓撓,儘快止癢以防抓傷、感染、結疤,安靜睡眠、健康發育。毫無功能的清涼劑產品(薄荷、樟腦 、冰片),需要反覆塗抹。

2、清蚊毒消紅腫:蚊毒不除,致敏源依然存留體內,癢了再癢,紅包歷然在目。只有根本性清除蚊毒,才是媽媽的最好呵護,叮B消是您最佳選擇。

3、防抓撓:父母要為寶寶勤洗手,剪指甲,謹防小兒搔抓叮咬處,以防止繼發感染。

4、防皮膚病:如果起了水泡,要及時到專業醫院把泡液放出;除了局部皮膚反應外,如果還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中毒症狀(如煩躁不安、精神萎靡等),就要及時到醫院的皮膚科就診,以免延誤病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