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虎頭村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虎林市虎頭鎮內,瀕臨烏蘇里江畔,隸屬虎林市虎頭鎮,為虎頭鎮政府駐地,是烏蘇里江沿岸的一個重鎮。原稱“呢嗎口”,又作“呢滿河 口”。“呢滿”,滿語意為“山羊”。呢嗎口開發歷史久遠,曾一度為廳、縣治所。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山東、河北等地窮苦人為謀生路,越過邊牆(柳條籬笆),跋山涉水,到烏蘇里江一帶尋寶挖參。據史料記載,“雍正年間,內地民亦多在吉林領采參憑照(俗稱龍票),跋涉而來,及冬而返,鹹以江東為落趾之地,而以江口為會集之場。久之,集人漸伙,獲利益厚,遂於江畔陡崖之間,捐資建關帝廟1座,虔誠以視,殆昭示深山幽谷中求財全命,惟有信義是崇雲”。
歷史沿革
嘉慶年間(1796—1820年),於此地建立村莊,稱“中和鎮”。1859年(清鹹豐九年),於烏蘇里江西岸添設呢滿河口卡倫(哨所)。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於呢嗎口設招墾分局,辦理開放生荒事宜。1909年8月(清宣統元年七月),清廷批准吉林行省於呢嗎口設定呢嗎廳,翌年(清宣統二年)改為虎林廳。中華民國成立後,1913年將虎林廳改為虎林縣,遂為縣城。東北淪陷後,日本侵略軍占領虎林縣城,定為邊境軍事禁區,在後山鑿山挖洞修築地下軍事要塞。1938年將虎林縣城遷至安樂鎮(今虎林鎮),將原縣城改稱“虎頭”。1939年實行街村制時,設立虎頭村。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先後為臨江區、虎頭區區政府駐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為友誼鄉、八五一農場和虎頭區區公所的所在地。1980年將虎頭區改為虎頭鎮,成為鎮政府所在地。
發展現狀
虎頭村依山傍水,長達1400米的青石水泥護江堤蜿蜒虎頭沿江,堤上蒼松翠柳,江面碧波滾滾,風光秀麗,景色宜人,與俄羅斯伊曼城隔江相望。村鎮內有縣政府外事駐虎頭辦事處、邊防檢查站、水陸交通監理站、幹部療養所、縣立第二醫院、縣良種場、奶牛場、漁場、林場、堤岸管理站,以及白灰廠、磚廠、木材加工廠等單位,共有城鎮職工和居民4000餘人,是烏蘇里江沿岸重要城鎮之一,1988年虎林縣(現在為虎林市)政府建立邊貿口岸。位於岸邊的虎頭關帝廟,占地160平方米,由朱牆圍繞,殿宇飛檐,分前後兩廳,正殿有五捋長髯的關羽像,門口有1對石獅把守,是中國東北部中俄邊境上唯一的一處古建築,為黑龍江省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