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杖[中藥]

虎杖[中藥]
虎杖[中藥]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虎杖,中藥名。為蓼科植物虎杖Sieb.et Zucc.的乾燥根莖和根。春、秋二季採挖,除去鬚根,洗淨,趁鮮切短段或厚片,曬乾。分布於西北、華東、華中、華南及西南等地。具有利濕退黃,清熱解毒,散瘀止痛,止咳化痰的功效。用於濕熱黃疸,淋濁,帶下,風濕痹痛,癰腫瘡毒,水火燙傷,經閉,症瘕,趺打損傷,肺熱咳嗽。

基本信息

入藥部位

植物的乾燥根莖和根。

性 味

味微苦,性微寒。

歸 經

歸肝、膽、肺經。

功 效

利濕退黃,清熱解毒,散瘀止痛,止咳化痰。

主 治

用於濕熱黃疸,淋濁,帶下,風濕痹痛,癰腫瘡毒,水火燙傷,經閉,症瘕,趺打損傷,肺熱咳嗽。

相關配伍

1、治月經閉不通,結瘕,腹大如瓮,短氣欲死:虎杖根百斤(去頭去土,曝乾,切)、土瓜根、牛膝各取汁二斗。上三味,以水一斛,浸虎杖根一宿,明日煎取二斗,內土瓜、牛膝汁,攪令調勻,煎令如餳。每以酒服一合,日再夜一。宿血當下,若病去,止服。(《千金方》)

2、治傷折,血瘀不散:虎杖(銼)二兩,赤芍藥(銼)一兩。上二味,搗羅為散。每服三錢匕,溫酒調下,不拘時候。(《聖濟總錄》虎杖散)

3、時疫流毒攻手足,腫痛欲斷:用虎杖根銼,煮汁漬之。(《肘後方》)

4、月水不利:虎杖三兩,凌霄花、沒藥一兩。為末。熱酒每服一錢。又方:治月經不通,腹大如瓮,氣短欲死:虎杖一斤(去頭曝乾,切),土瓜根汁、牛膝汁二斗。水一斛,浸虎杖一宿,煎取二斗,入二汁,同煎如餳。每酒服一合,日再夜一,宿血當下。(《聖惠方》)

用法用量

9~15g。外用適量,製成煎液或油膏塗敷。

禁 忌

孕婦慎用。

炮製

採集加工

春、秋二季採挖,除去鬚根,洗淨,趁鮮切短段或厚片,曬乾。

炮製方法

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

生理特性

多年生灌木狀草本,高達1m以上。根莖橫臥地下,木質,黃褐色,節明顯。莖直立,圓柱形,叢生,無毛,中空,散生紫紅色斑點。葉互生;葉柄短;托葉鞘膜質,褐色,早落;葉片寬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長6-12cm,寬5-9cm,先端急尖,基部圓形或楔形,全緣,無毛。花單性,雌雄異株,成腋生圓錐花序;花梗細長,上部有翅;花被5深裂,裂片2輪,外輪3片,在果時增大,背部生翅;雄花雄蕊8,雌花花柱3,柱頭頭狀。瘦果橢圓形,有3棱,黑褐色。花期6~8月。果期9~10月。

藥材性狀

本品多為圓柱形短段或不規則厚片,長1~175px,直徑0.5~62.5px。外皮棕褐色,有縱皺紋和鬚根痕,切麵皮部較薄,木部寬廣,棕黃色,射線放射狀,皮部與木部較易分離。根莖髓中有隔或呈空洞狀。質堅硬。氣微,味微苦、澀。

生長環境

多生於山溝、溪邊、林下陰濕處。分布於西北、華東、華中、華南及西南等地。

相關論述

1、《本草綱目》:研末酒服,治產後瘀血血痛,及墜撲昏悶有效。

2、《名醫別錄》:主通利月水,破流血癥結。

3、《滇南本草》:攻諸腫毒,止咽喉疼痛,利小便,走經絡。治五淋白濁,痔漏,瘡癰,婦人赤白帶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