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作者:徐祖正 (作者), 陳子善 (編者)出版社: 中國國際出版集團,海豚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6月1日)
叢書名: 海豚書館
精裝: 141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32
ISBN: 9787511004727
條形碼: 9787511004727
產品尺寸及重量: 18.8 x 12.2 x 1.6 cm ; 200 g
內容簡介
《蘭生弟的日記》共印千冊,當時與書局說明不再重版。第一次的墨青色作底小方塊白簽的封面,只要剪粘不太歪斜背簽部位適當,本不願改換新裝。如今也並非不覺得面目更改的可惜。然而這書已在文學的藐神前獻了祭,或者應該添送一件較成體統的新裝去。這也許是合乎禮儀的事。
目錄
進獻之辭
蘭生弟的日記
序言
陳子善
一九二九年春,朱自清在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講授“中國新文學研究”課程,留下了一部研究中國現代文學史“無論從哪一方面說都是帶有開創性”(王瑤語)的《中國新文學綱要》。《綱要》討論新文學運動最初十餘年的長篇小說創作(其中部分作品以今天的標準視之只是中篇),設初期的創作、張資平、《玉君》與《蘭生弟的日記》、《迷羊》與《結局》、老舍與沈從文、陳銓、巴金、蔣光慈、茅盾、葉紹鈞十個專節。《蘭生弟的日記》因此得以與郁達夫、沈從文、老舍等大家的小說並列。但是對今天的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者而言,情形就完全不同了。朱自清評論過的這些中長篇小說中,除了《結局》(汪錫鵬著),恐怕只有《蘭生弟的日記》及其作者徐祖正令研究者感到最為陌生,更不必說普通讀者了。
徐祖正(1895—1978),字耀辰,江蘇崑山人。他早年負笈東瀛,一九二二年夏回國後執教北京高等師範學校,開始與周氏兄弟交往,尤與周作人往還頻繁。他一九二二年九月五日首次出現在周作人日記中,一九二三年一月一日首次出現在魯迅日記中。自一九二三年起接連好幾年元旦,周作人都要在八道灣舉行北大同人迎新宴集,徐祖正幾乎每年都是座上客,可見關係已非同一般。也正是這一年,周作人推薦徐祖正進入北京大學。一九二五年北大創辦東方文學系,周作人任籌備主任,徐祖正又和張鳳舉(張定璜)一起應邀任教。還有一事不能不提。周氏兄弟失和,一九二四年六月十一日,魯迅回八道灣檢取書籍什器,周作人夫婦與之發生爭執,在場見證人中就有徐祖正。當然,更重要的是徐祖正與周作人的文字交。這可從兩個方面考察。一是周作人一九二四年十一月與孫伏園、錢玄同等創辦《語絲》周刊,徐祖正即成為主要撰稿人之一,發表了獨幕劇《生日的禮物》、島崎藤村的《新生》譯後記,以及雜文、小詩和翻譯詩文等。尤其是系列散文《山中雜記》,前後共十篇在《語絲》連載,周作人後來特意將其中的五篇選入《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一集》,可見其對徐祖正的文字是看重的。另一就是他倆加上張鳳舉合辦了駱駝社,駱駝社出版了《駱駝》第一集,《蘭生弟的日記》最初就是在《駱駝》第一集上亮相的,這在新文學最初十年的發展史上是不能不提卻至今仍很少提到的、說大不大說小卻也不小的事。今天能見到的記載駱駝社的文字實在不多,筆者只能從周作人日記中去探索。周作人一九二五年十一月一日記:“上午駝群同人來聚會,共十二人”;次年二月六日記:“六時往東興樓,駝群之會”;五月三十日又記:“駝群之會,不去”;七月二十六日記:“《駱駝》出版”;八月一日記:“上午往幽風堂,赴駝群之會”;十一月七日記:“上午鳳舉耀辰犀海民生四君來議續出《駱駝》事”,這是周作人日記中最後一次出現駱駝社,總共只五六次而已。有趣的是,周作人日記中始終不寫“駱駝社”,而稱之為“駝群”。《駱駝》出版前夕,周作人寫了一篇《代表<駱駝>》,發表於
七月二十六日《語絲》第八十九期,與《駱駝》問世恰好同一天,可謂巧合。周作人在文中聲明:“駱駝社裡一共只有三個人,即張定璜,徐祖正,周作人是也。此外幫助我們的朋友也有好些,不過那不算是駝員之一,即如江紹原君雖然通曉‘駱駝文’(江紹原曾寫過一篇《譯自駱駝文》——筆者注),卻也不是其中的一隻。”他強調“原始駝群”僅只三人,這與他日記中所記的“駝群同人”“共十二人”相差甚大。但駱駝社不是組織嚴密的文學社團,除了周、張、徐三位之外,到底還有誰應屬於並非“原始駝群”的更大的“駝群”,已無法確定了。
“原始駝群”之中,如果說周作人是靈魂,那么徐祖正就是核心。他曾自號室名“駱駝書屋”,《駱駝》第一集也是他編的,雜誌末尾有編後記《沙漠之夢》兩篇,就分別出自周作人和徐祖正之手。周作人一篇作於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七日,特別提到要趕緊把《駱駝》第一集印出來,“希望能在一九二五年內出現於這多風塵的北京市上”。徐祖正一篇則透露:“兩年半以前我們幾個想合辦一種純文藝的雜誌,內中要登我們的力作。”《駱駝》讓北京讀者苦苦等待了兩年多之久,沈從文還特地撰文“念到這不能出版的東西”(引自《北京之文藝刊物及其作者》)。《駱駝》第一集延至一九二六年七月才由北京北新書局出版,雖然姍姍來遲,還是令人刮目相看。第一集上刊登了周作人的譯作《希臘牧歌抄》和《論左拉》(靄理斯著)、徐祖正的中篇小說《蘭生弟的日記》、沈尹默的《秋明小詞》和陶晶孫的《盲腸炎》等。其中,《論左拉》是翻譯“力作”,《蘭生弟的日記》則毫無疑問是創作“力作”。無獨有偶,就在同一個月,《蘭生弟的日記》單行本也由北京北新書局推出。此書列為“駱駝叢書”之一,著作權頁印:“1926年7月初版100部這是號”。《駱駝》第一集也印數極少(已知國內僅上海兩家圖書館有藏),難怪都流傳不廣,嚴重影響了後來對它們的研究和評價。《蘭生弟的日記》版式頗別致,仿歐洲古典印刷法,每頁右下角印有下一頁起首的第一個漢字,據說為了方便讀者檢索。由於《駱駝》第一集也採取此種版式,出版社又是同一家,筆者懷疑《蘭生弟的日記》單行本借用了《駱駝》第一集的版式。這也是今天能夠見到的僅有的兩種採用歐洲古典印刷法印製的新文學書刊。
《蘭生弟的日記》單行本收入中篇小說《蘭生弟的日記》和“一幕劇”《生日的禮物》,兩者密切關聯。《蘭生弟的日記》末尾署:“一千九百二十四年二月二十七日,北京,蘭生”。《生日的禮物》末尾署:“一九二五,十一,十一作”,寫作時間晚了一年半多,但發表時間反而在先,刊於一九二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語絲》第五十四期,副題“贈給《語絲》”。主人公羅蘭生與表姐薰姊的愛情波折,正是由《生日的禮物》中“主客男女二人”的對話作了預告,在《蘭生弟的日記》中得以完整展開的。
徐祖正在小說創作上有自己的雄心。《蘭生弟的日記》名日“日記”,實際上是通過一封蘭生弟致薰姊的長信引述眾多蘭生弟的日記,兩者互相穿插,又交織大段心理描寫,盡情鋪陳蘭生弟與薰姊曲折的情感經歷及其不斷的自我反省。小說詳寫蘭生弟的留日生活和他回國後執教北京高校,特別是蘭生弟在“江教授”帶領下首次拜訪“葉教授”的經過,與周作人日記中關於一九二二年九月五日“徐耀辰君”在“鳳舉兄弟”等陪同下來訪的記載頗有些相似,因此筆者推測《蘭生弟的日記》很可能有不少作者親身經歷的投影,蘭生弟在某種意義上或許就是作者的自況。但是,也許正是作者的雄心太大,作為“書函告白式的小說”,《蘭生弟的日記》雖有特色,小說敘事上只取得了部分的成功,文字上日化和歐化的痕跡也是明顯的不足。朱自清在《綱要》中對《蘭生弟的日記》主題、人物和技巧的評價是較為全面而中肯的:
(一)禮教所不許的戀愛
(二)“多愁多病,有力有勇”的表現
(三)“沉潛迂迴”的調子
(四)“極真率的記錄”
(五)書函體與日記體的合一
(六)女主人公性格不分明
(七)冗雜與瑣屑
其中,“極真率的記錄”句借用了郁達夫的觀點。《蘭生弟的日記》甫一問世,郁達夫率先在同年八月二十八日《現代評論》第四卷第九〇期發表有名的書評《蘭生弟的日記》,對這部小說作了精到的分析,著重指出:
《蘭生弟的日記》是一部極真率的記錄,是徐君的全人格的表現,是以作者的血肉精靈來寫的作品,這一種作品,在技巧上雖然失敗,然若以真率的態度,來測文藝的高低,則此書的價值,當遠在我們一般的作品之上。事實上,《蘭生弟的日記》的出版當時確曾引起北京文壇較大的關注,蘭生弟甚至成了當時失戀文藝青年的代名。女作家石評梅也在一九二六年十一月六日《語絲》第一〇四期發表《再讀<蘭生弟的日記>》,詳細記敘了她一讀再讀《蘭生弟的日記》的感動,對作者不吝讚美之詞:“很慕敬作者那枝幽遠清淡的筆致,處處都如一股幽谷中流出的清泉一樣,那樣含蓄,那樣幽怨,那樣淒涼,那樣素淡。”從郁達夫到石評梅到朱自清,不約而同、不同程度地肯定《蘭生弟的日記》,而今的現代文學史家不管出於何種原因,對這部小說隻字不提,不能不說是一種缺失吧?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蘭生弟的日記》單行本問世,本應高興的徐祖正見了卻“廢然喪氣”,因為一則“書樣裝訂都是不洽人意”,二則“錯字怪多”,所以要求北新書局重印重訂,他又另請沈尹默“書面題字”葉靈風“封面製圖”。這一新裝再版本擬印一千冊,可惜最後未果。值得慶幸的是,徐祖正為新裝再版本所作的序《進獻之辭》發表了,刊於一九二六年十月二十三日《語絲》第一〇二期,成為這一構想留下的唯一的文字見證。
《駱駝》只有第一集,沒有第二集了;“駱駝叢書”也只有第一種《蘭生弟的日記》,沒有第二種了。但駱駝社、徐祖正和《蘭生弟的日記》是不應被遺忘的。在《蘭生弟的日記》誕生八十五年之際,筆者把《進獻之辭》和《蘭生弟的日記》合為一帙付梓(限於篇幅,《生日的禮物》只能割愛,幸好《語絲》早有影印本,讀者如有興趣,可進一步對照研讀),作為對徐祖正和這部在現代文學史上產生了一定影響的中篇小說的紀念,並供治中國現代文學史者參考,想必不是多此一舉。最後需要說明的是,因單行本《蘭生弟的日記》有不少錯字,校勘頗費斟酌。編者儘可能在保持歷史原貌和改正明顯的錯訛之間求取平衡,像“朝上”、“元來”、“飄流”、“燈明”等作者的習慣用法均予保留,各類譯名和語助詞(“的”、“得”、“地”)等悉依原樣,有些長句按今天的語法視之有不通之處,也只能不加擅改。標點除酌加書名號外,也悉依原稿。如處理,不當之處恐難避免,謹請高明指教。
二〇一一年四月六日急就於海上梅川書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