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程
在“做西部文章”的學校發展定位下,立足於西部特殊的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背景,針對經濟發展、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在系列循環經濟研究課題的工作中,中心已凝練了一批基礎紮實、學術思想敏銳、善於分析解決循環經濟發展問題的高素質研究人員,同時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循環經濟理論方法和特色。
科研團隊
中心形成以陳興鵬教授為學術帶頭人和以高新才、聶華林、陳文江、楊永春、牛叔文、董曉峰、李丁、常跟應、李勇進、王文瑞、劉軍、張子龍、馬雪彬等中青年學者為骨幹的學術隊伍。中心現有教授17人,副教授8人,研究員及副研究員4人,講師2人,博士後1人,博士10人。中心主任陳興鵬教授。
中心凝聚了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經濟學院、哲學與社會學院等院系的科研力量,形成多學科交叉與協作的優勢,運用“機構開放、人員流動、內外聯合、競爭創新”的機制,組建了四個研究團隊:區域循環經濟研究團隊、城市循環經濟研究團隊、農村循環經濟研究團隊、循環型社會研究團隊,涵蓋和輻射到地理學、經濟學、生態學、社會學、系統工程學等多種學科。
研究成果
自2005年成立以來,中心積極參與了甘肅省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計畫和長期規劃的制定,已完成國家及省部級項目50餘項,其中已完成的《甘肅省循環經濟總體規劃》,是我國第一個由國家批覆的區域循環經濟發展規劃,甘肅省也因此成為國務院確定的全國唯一一個國家級循環經濟示範區,實現了循環經濟由理論到實踐的重大突破。在SCI、EI、中文核心等雜誌上發表論文百餘篇,出版專著20餘部,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4項。中心在促進中國西部地區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做了許多開創性的工作。
交流合作
在國際上,中心與美國、德國、日本等國家建立了廣泛的聯繫,並開展了各種形式的雙邊與多邊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心旨在通過這些交流與合作,吸收借鑑國際有益經驗,促進中國循環經濟發展。
中心先後派出薛冰博士赴德國IFAS研究所進行學習(2007-2008),師從著名的KECK教授,掌握了德國研究循環經濟最擅長的物質流分析和管理技術。博士生張華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進行學習(2008-2010),師從交通可持續發展領域著名的SHAHEEN教授,對循環經濟領域的低碳交通進行深入研究。博士生張子龍赴美國佛蒙特大學GUND生態經濟研究所學習(2009-2010),師從世界著名的生態經濟學創始人、國際生態經濟聯合會主席CONSTANZA教授。博士生楊冕赴美國杜克大學學習(2010-2012)。博士生逯承鵬在國家留學基金委“建設高水平大學研究生公派留學項目”的資助下赴美國波特蘭州立大學可持續服務研究所學習,從事生態經濟學及可持續解決方案的研究(2011-2012)。博士生郭曉佳赴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學習(2011-2012)。
科研隊伍
中心運用“機構開放、人員流動、內外聯合、競爭創新”的機制,組建了四個研究團隊:區域循環經濟研究團隊、城市循環經濟研究團隊、農村循環經濟研究團隊、循環型社會研究團隊,涵蓋和輻射到地理學、經濟學、生態學、社會學、系統工程學等多種學科 。中心現有:
教授 7 人
陳興鵬,高新才,聶華林,陳文江,楊永春,牛叔文,董曉峰
副教授 5 人
李 丁,常跟應,李勇進,王文瑞,馬雪彬
講師 2 人
張子龍,黃銀洲
高級工程師 1 人
劉 軍,蘭州大學國土與區域規劃研究院
兼職研究人員17人
張國平,兼職教授,台灣新竹清華大學經濟系教授
李 平,兼職教授,甘肅省工信委主任
張政民,兼職教授,甘肅省環保廳副廳長
溫隆家,兼職教授,甘肅省工信委副主任
李儼鈞,兼職教授,甘肅省發改委資源環境處處長
李瑞奇,兼職教授,甘肅省工信委循環經濟處處長
張文榮,兼職教授,甘肅省環保廳農村環境監督管理處處長
馮 銳,兼職教授,華亭中煦煤化工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副總經理
鄭小平,兼職教授,甘肅省城市發展研究院副院長
李春花,兼職教授,青海師範大學教授
周政一,兼職研究員,中科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薛 冰,兼職副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瀋陽套用生態研究所
吳國振,兼職副研究員,甘肅省工信委循環經濟處副處長
陸 洋,兼職副研究員,甘肅省城市發展研究院
馬 玲,兼職副教授,蘭州城市學院社會管理學院
苗 紅,兼職副教授,寧夏大學副教授
鹿晨昱,兼職副教授,西北師範大學副教授
博士後 1 人
博士 10 人
研究方向
蘭州大學中國西部循環經濟研究中心主要從事中國西部地區循環經濟相關研究。其主要研究方向是:
一.區域循環經濟發展研究
在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背景下,立足西北地區,圍繞經濟發展、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中的全局性、綜合性、戰略性、長期性問題開展跟蹤研究和超前研究。基於中國西部資源—環境的耦合態勢,對西部循環經濟發展進行理論研究和模式最佳化,重構西部特定生態經濟功能區域生態承載力支撐下產業間縱向延伸和橫向耦合的新模式,探求突破資源環境約束的產業連結和產業集群,促進以甘肅特色為基礎的西部循環經濟學科的成長。注重對不同區域產業集群、產業鏈設計以及工程技術和支撐項目的論證,突出基於西北地區不同資源-環境組合的經濟地理特徵的把握,為國家制定西部地區中長期發展規劃和區域發展政策提出建議;
二.城市循環經濟發展研究
針對甘肅循環經濟省級示範區建設中的要求,突出研究西部城市循環經濟工程對於不同城市的作用,以及不同城市循環經濟發展的循環經濟重大支撐工程。突出乾旱區城市發展的節水工程研究、缺水城市的中水回用系統工程設計、城市濕地工程和綠化工程、再生資源回收再利用工程等城市循環經濟支撐工程;
三.農村循環經濟發展研究
研究城鄉一體化背景下生態功能重要、發展滯後、少數民族集中的西部農村循環經濟發展機制問題。主要針對以甘肅為典型區域的不同農業立地條件,不同光熱組合的生物生產潛力和生物質能開發潛力,設計不同地區的農業循環經濟模式和推進機制。積極推進以設施農業、沼氣工程、綠色飼料為核心,以太陽能、風能利用和農膜回收為補充的農村循環經濟建設的支撐系統,為西部地區農村循環經濟全面發展提供意見和建議;
四.環境行為與循環型社會研究
環境行為與循環型社會研究團隊近年來利用社會學研究方法在環境變化的人文機制、環境態度——行為機理、循環型社會保障政策、公眾對氣候變化的感知和應對等方向做了積極的探索,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專項經費、“973計畫”子項目等資金的支持,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十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