蘡薁[中藥]

蘡薁[中藥]
蘡薁[中藥]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蘡薁,中藥材名。本品為葡萄科植物蘡薁的莖葉。7~8月採收。功能主治為:祛濕,利小便,解毒。治淋病,痢疾,痹痛,扃症,噦逆,瘰癧,乳癰,濕疹,臁瘡。①《唐本草》:治噦逆大善,傷寒後嘔噦更良。②《本草拾遺》:汁滴目中,治熱翳赤障。③《綱目》:止渴,利小便。④《福建中草藥》:涼血止血,消腫解毒。

來源

本品為葡萄科植物蘡薁的莖葉。7~8月採收。

性味歸經

《綱目》:甘,平,無毒。

功能主治

祛濕,利小便,解毒。治淋病,痢疾,痹痛,扃症,噦逆,瘰癧,乳癰,濕疹,臁瘡。

①《唐本草》:治噦逆大善,傷寒後嘔噦更良。

②《本草拾遺》:汁滴目中,治熱翳赤障。

③《綱目》:止渴,利小便。

④《福建中草藥》:涼血止血,消腫解毒。

形態特徵

落葉藤本。枝條細長,有稜角,幼枝密被深灰色或銹色絨毛。樹皮不具皮孔,為長裂片狀剝落;髓褐色。葉互生,通常3~5深裂,長約6~14厘米,寬約相等,基部心形,邊緣具淺而不整齊的粗鋸齒,上面暗綠色,無毛或脈上有疏細毛,下面深灰色或銹色,密被絨毛;葉柄長3~8厘米,通常被毛。圓錐花序長5~10厘米,花兩性與單性,異株;花萼盤形,全緣;花瓣綠白色,5片;雄蕊5,生於雌蕊下花盤基部,與雌蕊對生;雌蕊下有花盤,含有5蜜腺,子房2室,花序短圓錐形。漿果黑色,有紫色蠟粉,卵圓或橢圓形。種子1~3粒。花期7~8月。果期9~10月。本植物的根(c根)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分布區域

分布福建、四川、湖北、江西、江蘇、浙江、安徽、山東、台灣等地。

生長環境

生長於山坡灌木叢中。

用法用量

內強:煎湯,0.5~1兩;或搗汁。外用:搗敷或取汁點眼、滴耳。

相關配伍

①治血淋:c藤五錢,車前草五錢,鳳尾草三錢,小薊三錢,藕節五錢。水煎服。(《中醫藥實驗研究》)

②治痢疾:c莖一兩。水煎。紅痢加白糖,白痢加紅糖一兩調服。

③治風濕關節痛:c莖一兩五錢。酒、水各半煎二次,分服。

④治羊癇風:鮮c莖(揀粗大的去皮)三兩。水煎二次分服,每日一劑,連續服用三至五劑。(

②方以下出《江西民間草藥》)

⑤治卒嘔又厥逆:c藤斷之當汁出,器承,取飲一升。(《補缺肘後方》)

⑥治瘰癧:c莖及根一兩,水煎兩次,每日飯後各服一次。(《江西民間草藥》)

⑦治跌打損傷:c全草二兩、水、酒各半煎服。

⑧治乳風(乳腺炎)、風眼:乾c全草、蒲公英、山甘草頭各七錢、清水煎服。

⑨治皮膚濕疹:鮮c葉,搗絞汁抹患處。

⑩治腳臁瘡久久不愈:鮮c葉,搗敷患處,以愈為度。(

⑦方以下出《泉州本草》)

⑾治耳癰:新鮮c藤,洗淨,截取一段,以一端對患者耳道,以口從另一端吹之,使藤汁滴入耳內。(《江西民間草藥驗方》)

⑿治外傷出血:c葉,曬乾研粉,外用。(《單方驗方調查資料選編》)

化學成份

果實含糖分10%,酒石酸、蘋果酸、檸檬酸等多種有機酸,以及鞣質、脂肪、蠟、色素、維生素等。

相關論述

1.《唐本草》:治噦逆大善,傷寒後嘔噦更良。

2.《本草拾遺》:汁滴目中,治熱翳赤障。

3.《綱目》:止渴,利小便。

4.《福建中草藥》:涼血止血,消腫解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