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容妃的哥哥圖爾都(也譯做圖爾迪,吐爾地)乾隆二十四年進京,與他五叔額色伊一起住在西長安門外(今西長安街東部路南)。第二年由於容妃被選入宮,恩加九族,皇上特賜給圖爾都一套有二十二間宮房的深宅大院(在今東四北六條),還賜給許多金銀財寶,第三年又加封他為輔國公,開府設官。因之,蘇黛香也一躍成為公爵夫人。
個人評價
蘇黛香為人賢德忠厚,她對府里的下人,無論漢族還是維族都能 平等相待。為了適應這個特殊的生活環境,她用兩年多時間學會了維吾爾語,和她的丈夫及夫家的親屬都相處得十分和諧,成了一位賢內助。
她對手下人,在工作上要求的很嚴,在生活上又照顧的很寬。她對府里人常說,出外辦事絕不能打著公爵的旗號去欺壓百姓,可是當她知道有誰遭災生病經濟困難,又慷慨解囊相助。因此,她在府中威望極高。
令人遺憾的是,她們夫妻在一起和睦生活近二十年,卻沒有留下一個子女。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圖爾都公爵不幸逝世。臨終之前他對守護在身邊的妻子說:“真主在召喚,我要去了,可我不忍心離開你呀!”蘇黛香回答說:“既然真主和佛主共同架成鵲橋,讓我倆走到一起,就再也沒有什麼東西能把我們拆散了。”圖爾都搖搖頭說:“不!我要回生我養我的喀什噶爾去,那裡對你人地兩生,這太不公平了。”蘇黛香慨然應允道:“請你放心,你活著,我是你的人, 你長眠了,我也會永遠守在你身旁的!”當他倆四隻手握在一起的時候,圖爾都卻撒手去了。
報喪的貼子一發出去,皇上就命容妃代表他前來祭奠,接著,清廷的王公大臣和五品官以上的官員、命婦都紛紛登門弔唁。蘇黛香披麻掛孝忍悲節哀,窮於應酬,府中上下整整忙碌了七天,才算辦完了這樁喪事。接著蘇黛香又強振精神,指揮府里人備辦護送靈柩上路的事宜,等一切就緒,蘇黛香就告別親人故舊,守護欞車啟程上路,容妃以下文武百官送至郊外,容妃和蘇黛香揮淚而別。
一路上萬里迢迢,跋山涉水,穿荒越市,所過州縣無不遠接近送。可是,一出玉門關,就變得人煙渺渺,荒漠綿綿。一隊車轎駝馬繼續向西,直到進入哈密,才算見到了綠洲。就這樣苦熬硬撐,足足走了半年多,終於到達目的地——喀什噶爾。
訊息傳開,附近的居民百姓都來向圖迪公(圖爾迪公爵的簡稱)的靈柩祭奠。等到下葬之日,清庭派駐南疆八城的辦事大臣、領隊大臣等滿漢官員和維吾爾族的阿奇木伯克等地方的官員和名士豪紳也都趕來參加葬禮。等葬禮一結束,蘇黛香就覺得四肢無力,渾身癱軟,頭暈目眩,精神恍惚,竟然一病臥床不起。清廷駐喀什參贊大臣得知,當即攜同名醫前來探問醫治,無奈查不出病因,雖然吃了許多貴重補藥,病情卻仍無好轉。這件事一經傳出,就象長了翅膀,很快就傳遍四城八鄉。
有一天,忽然有一位銀須老者騎著毛驢風塵僕僕而來,聲言要見圖迪公夫人。守門人卻不準他進去。老者開懷大笑,笑聲朗朗。蘇黛香仿佛聽到門口有人吵鬧,她命侍女出外打問,老者對侍女說:“請你代我稟告夫人,就說真主派來的使者被擋在門外”。侍女半信半疑,進去一會兒又出來傳話:“夫人有請,她說身體欠安不能出迎,望乞鑑諒”。老者也不謙讓徑直向臥室走去。蘇黛香正要整妝下床,老者阻攔說:“夫人,不必多禮,恕老漢冒昧了”。蘇黛香敬問老者,從何而來,找她何事?老者豪爽地答道:“奉真主之命,從崑崙僻野而來,特為夫人除疾逐恙”。蘇黛香感動得連連點頭稱謝。老者解開又長又寬的腰帶,從中取出幾味常人不識的草藥,忙叫侍女煎了,親手調溫給蘇黛香服下,然後又留下一些草藥,分成八份,並且交待說:“日服三次,連服三禾,夫人貴體既可康復”,說完老者詼諧地做了個再見的手勢便告別而出,騎驢而去,他邊走邊彈唱道,“我見過千千萬萬的婦女,卻從來未見過如此忠貞的女性,她將以仁德的光輝照沏邊城。”
過了三天,蘇黛香果然康復如初。為了感念這位維吾爾族老人,也為了生活的方便,從此她改信佛教為伊斯蘭教。不久,她就上表奏明皇上她來喀什的一路經過。並且敘述了喀什地區一些貧苦農民由於少田缺水,極難度日,她請求皇上恩浴疆土,撥款墾荒開渠以便民實邊。不久朝廷撥來巨款,命她主持擴建阿巴克和卓墓,致於墾荒開渠,卻隻字未提。蘇黛香違拗不得,只好奉旨謝恩,照辦不誤。
個人成就
每當她見到附近的百姓與公爵府里的生活有天壤之別,心中總不是滋味。於是,她就把他們夫妻積存下來的金銀財寶以及她個人的貴重首飾全部拿出來變賣,用以墾荒開渠。經過三年的營造,終於墾殖荒地五百多畝,挖成乾渠一條,支渠五條。土地除分給附近無地農戶耕種之外,還培植了一座占地五十多畝的大果園。每當瓜香果熟的季節,附近的居民和過往行人都可進園隨意品嘗,在園子裡不管吃多少,分文不取。要帶走的,廉價收費,以便維修水渠之用。
當她看到當地百姓磨麵很困難,有些貧困戶用不起巴依家的磨,她就資出,在水渠上修了幾盤水磨,供附近居民免費使用。
當她看到當地百姓吃水要到很遠的地方去運,她就出資在居民聚居的地方修建了幾坑澇壩,供大家飲用。正因如此,當地維吾爾族的老百姓,從不把她當作外人看待,更不把她當作高不可攀的貴夫人。而是一提起她,人們都親切地稱呼為迪麗達利罕。迪麗達利翻譯成漢語就是同心的意思,罕,是維吾爾婦女的通稱。
正因如此,蘇黛香為她丈夫圖爾都不遠萬里來邊城喀什守墓的故事,才變成了佳話美談,代代流傳下來。
時至今日,當人們去喀什瞻仰香妃墓(實際上是阿巴克霍加墓)時,就會看到在墓前的林蔭處有一座池水清亮的大澇壩,據傳那就是蘇黛香當年捐款修建的。當你訪古覽勝,走的又熱又渴的時候,喝上一杯甜潤的池水茶,總會飲水思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