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役背景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把戰略重點放在南方戰場,從東北關東軍不斷抽調兵員和武器,致使東北的"邊防"日漸空虛。在蘇軍進攻虎頭之前,駐守虎頭要塞的日本關東軍第15國境守備隊僅有兵員1400名和少量裝備、彈藥,戰鬥力下降。但不甘失敗的日本關東軍卻憑藉"永久要塞",仍然作著長期固守的打算。1945年8月9日零時30分,蘇軍遠東第一方面軍第35集團軍打響了進攻虎頭要塞的戰役。
戰役經過
1945年8月,虎頭地下要塞首位的日本侵略軍是第十五國境守備隊,兵力1400名,屬團的編制。
1945年8月9日1時30分,集結於伊曼地區的蘇聯第一方面軍第35集團軍,向虎頭日軍第十五國境守備隊陣地進行了猛烈的轟炸和炮擊。使虎頭築壘地域的道路、地面工事、通訊設施、鐵路和車站均遭到嚴重破壞。並給日軍以很大的殺傷。日軍立即進入預備陣地和地下工事。守備隊本部及其屬下的步兵隊本部、炮兵隊本部、步兵速射炮中隊、陸軍病院進入中猛虎山工事;步兵一中隊進入西猛虎山工事;步兵二中隊進入虎嘯山工事;步兵三中隊進入東猛虎山工事;步兵四中隊進入虎北山;二個炮兵中隊各進入炮陣地,憑藉要塞進行頑抗。
當天拂曉時分,雙方停止射擊。虎頭的居民乘機撤離,奔向西部黃泥河子、腰營屯舊址,並有少部分人去虎林縣城。
6時左右對岸蘇軍再次進行炮擊和飛機轟炸。日軍即集中各種火力攔阻射擊,企圖阻止蘇軍渡江。但蘇軍在當天,從伊曼、上尼柯里斯闊耶、克尼熱夫斯闊耶等三個方向強渡烏蘇里江,至阿布沁、臨江台與下水澇之間的偏臉子山、黃泥河子四處登岸,消滅了日軍守敵。然後,由蘇軍265師和109築壘守備部隊,聯合向後山地下要塞的頑敵發起了猛攻,日軍多次組織反衝擊,進行白刃格鬥,戰鬥相當激烈,一時不能攻克。10日,264師領導決定:除留該師1056、1058兩個團與109築壘守備部隊繼續聯合殲敵外,本師的其餘部分向虎林進軍。
經過連日的戰鬥,在蘇軍優勢兵力的攻勢下日軍主陣地被分割,外圍陣地大部分丟失,主陣地地面工事體系均遭破壞,制高點也已喪失,兵器特別是火炮損失嚴重,人員傷亡過半。
8月15日,消滅了敵炮兵一中隊;8月17日,消滅了敵虎北山步兵第四種中隊;8月19日消滅了敵守備隊本部、步兵隊本部、炮兵隊本部、步兵炮中隊;8月21日、22日,消滅了敵人步兵一中隊、炮兵二中隊;8月26日守敵全部消滅。18天時間,共殲滅敵人1348人。
蘇軍烈士紀念塔
虎頭戰役結束後的1945年l0月,由蘇聯駐軍設計和指揮,當地居民出工,建成的蘇軍陣亡將士紀念碑,俗稱“白塔”。碑高9.7米,上窄下寬,銀白色的塔尖上綴有鐮刀、斧頭相輝映的紅五星,四周10根水泥柱,鐵鏈環繞為欄,鑄銅板上有俄語碑文,大意是:光榮屬於蘇聯史達林大元帥。紀念遠東第一方面軍摧毀日寇防區工事,從日本侵略者占領下解放虎頭。
戰役意義
虎頭戰役結束時為1945年8月26日,比日本天皇宣布投降晚了整整11天,由此,虎頭要塞讓後來的國內外學者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終結地”。2003年,虎林市政府在戰役遺址修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紀念園和紀念碑,紀念碑基座占地324平方米,高21米(象徵21世紀),整個碑體分四部分,五項內容(1945年之意),由遲浩田上將題寫碑名。2005年8月15日,為了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該紀念碑廣場有幸成為虎頭國際和平論壇的主會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