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市第七人民醫院

蘇州市第七人民醫院

蘇州市第七人民醫院系原吳縣第二人民醫院與原蘇州市郊區滸墅關鎮衛生院於1991年10月合併更名而成。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高新區醫院是由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與蘇州高新區管委會在原蘇州市第七人民醫院基礎上攜手共建的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康復為一體的現代化二級綜合醫院,又名蘇州市第七人民醫院。

基本信息

蘇州市第七人民醫院系原吳縣第二人民醫院與原蘇州市郊區滸墅關鎮衛生院於1991年10月合併更名而成。

蘇州市第七人民醫院蘇州市第七人民醫院

2005年3月,根據蘇州高新區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與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簽訂的《蘇大附二院、蘇州市第七人民醫院國有資產兼併重組協定書》,蘇州市第七人民醫院與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資產重組,增掛“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高新區醫院”牌子,人、財、物由蘇大附二院一體化管理,醫院的職能和性質不變。同月,蘇州高新區、虎丘區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下發《關於變更蘇州市第七人民醫院經費來源的通知》(蘇高新編辦[2005]6號),醫院由差額撥款變更為自收自支。

2006年9月,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下發《關於確定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高新區醫院建制的通知》(附二院[2006]82號),醫院為正科級建制。

歷史沿革

該院前身之一吳縣第二人民醫院於1949年11月在接收吳縣衛生院滸關分院的基礎上建院,首次命名吳縣人民醫院,首任院長由吳縣人民政府縣長傅宗華兼任,副院長由吳鴻海擔任,院址在滸墅關鎮寺橋弄,行政歸吳縣人民政府領導,業務、經濟、人事等先後由蘇南行政公署衛生處和江蘇省衛生廳管理,承擔全吳縣衛生行政、預防保健、醫療業務工作,屬全民所有制機構.1951年3月醫院改為吳縣衛生所,所址由滸墅關鎮遷至蘇州市東大街開元寺南面,1951年7月又遷至蘇州市西大街91號。1952年8月吳縣人民政府設衛生科,衛生所屬吳縣衛生科領導。1952年12月,衛生所遷回滸墅關鎮毛街弄。1953年3月衛生所改為吳縣衛生院,1956年恢復原名為吳縣人民醫院。1959年吳縣衛生科改為吳縣衛生局,醫院屬吳縣衛生局領導。1967年醫院改為吳縣革命委員會滸關衛生隊,1968年改為吳縣革命委員會人民醫院,1970年改為吳縣革命委員會滸關地區人民醫院,1976年7月改為吳縣革命委員會滸關人民醫院,1978年改為吳縣滸關人民醫院,1985年6月至1991年9月期間改為吳縣第二人民醫院。至1991年9月底,全院工作人員由建院時的11人增加到209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167人,中高級衛生專業技術人員39人,病床從10張增加至150張,院級領導職務先後有26人擔任。
該院前身之二蘇州市郊區滸墅關鎮衛生院於1965年由原吳縣滸關聯合醫院與原保全鄉聯合醫院合併而成。首次命名保全公社聯合醫院,首任院級領導惲定甫任書記,毛子良、嚴國文、吳秋平任副院長,院址在滸墅關鎮下塘北街(運河東岸邊)安泰變壓器廠老廠北面。原吳縣滸關聯合醫院系由1953年成立的滸關鎮聯合診所、滸關鎮健民齒科聯診、滸關鎮中醫聯合診所三個小醫療機構合併而成;原保全鄉聯合醫院其前身系1958年成立的保全鄉聯合診所。1965年原吳縣滸關聯合醫院與原保全鄉聯合醫院合併更名為保全公社聯合醫院,1970年醫院改為保全公社革命委員會衛生隊,1976年改為保全公社革委會衛生院。1979年醫院從運河東岸邊下塘北街遷至滸新街。1983年院名改為吳縣保全鄉衛生院,1987年9月因滸墅關鎮與保全鄉(撤鄉)合併改為吳縣滸墅關鎮衛生院,1988年11月至1991年9月期間又因滸墅關鎮從吳縣劃交蘇州郊區管轄改為蘇州市郊區滸墅關鎮衛生院。從解放初期滸墅關鎮區及農村的醫務人員分散個體開業,初始聯合組建小診所,後小診所逐步合併為聯合醫院,最後發展並定名為鄉、鎮衛生院,其體制先為小集體單位,後為縣(區)屬大集體事業單位,行政隸屬鎮(鄉)政府和縣(區)衛生局雙重領導。1991年9月底全院工作人員73人,其中衛生專業技術人員63人,中級衛技人員9人,病床設定56張。
1991年10月,根據中共蘇州市委《關於完善滸墅關鎮劃交工作的意見》(蘇發[1991]19號)檔案中關於“吳縣第二人民醫院劃交郊區,與滸墅關鎮衛生院合併,更名為蘇州市第七人民醫院,由郊區衛生局管理,繼續為滸墅關鎮和附近的吳縣地區民眾服務”的意見,原吳縣第二人民醫院與原蘇州市郊區滸墅關鎮衛生院合併更名為蘇州市第七人民醫院,院址不變(分滸墅關鎮毛街弄和滸新街兩處),行政、人事歸蘇州市郊區衛生局管理,醫療業務由蘇州市衛生局檢查指導,擔負滸墅關鎮醫療、預防、保健和原吳縣西北片鄰近鄉鎮重危病人醫療服務工作。1992年2月,蘇州市編制委員會、蘇州市衛生局批覆蘇州市第七人民醫院為全民所有制事業單位,副科級建制,核定人員278人,床位206張,人員經費由郊區財政差額補貼[蘇編髮(1992)4號]。1993年5月,蘇州市衛生局批覆蘇州市第七人民醫院增掛滸墅關鎮中心衛生院牌子,實行區、鎮共管,兩塊牌子一套班子,單位性質不變[蘇衛(93)人字第25號]。1993年10月,蘇南運河滸墅關段實施拓寬工程,緊靠運河西岸的毛街弄處建築(原吳縣二院建築)被拆除,醫院全部併入滸新街原滸墅關鎮衛生院處。1994年4月,醫院擇地滸墅關鎮保衛村籌建新醫院。1997年3月新建醫院竣工並投入使用,醫院從滸新街遷移至新院址,即滸墅關鎮康復弄28號現址。1997年5月,江蘇省紅十字會批准蘇州市第七人民醫院冠名為蘇州市郊區紅十字醫院[蘇紅(1997)51號]。2000年9月,蘇州市郊區更名為蘇州市虎丘區,醫院隸屬蘇州市虎丘區衛生局領導。2002年9月,蘇州市進行區劃調整,虎丘區與高新區合併,醫院隸屬蘇州高新區、虎丘區社會事業局領導。
2005年3月,根據蘇州高新區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與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簽訂的《蘇大附二院、蘇州市第七人民醫院國有資產兼併重組協定書》,蘇州市第七人民醫院與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資產重組,增掛“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高新區醫院”牌子,人、財、物由蘇大附二院一體化管理,醫院的職能和性質不變。同月,蘇州高新區、虎丘區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下發《關於變更蘇州市第七人民醫院經費來源的通知》(蘇高新編辦[2005]6號),醫院由差額撥款變更為自收自支。
2006年9月,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院下發《關於確定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高新區醫院建制的通知》(附二院[2006]82號),醫院為正科級建制。

醫院介紹

一.概況

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院高新區醫院是由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與蘇州高新區管委會在原蘇州市第七人民醫院基礎上攜手共建的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康復為一體的現代化二級綜合醫院,又名蘇州市第七人民醫院。醫院位於蘇州高新區滸墅關鎮康復弄28號,占地41.12畝(27414平方米),建築面積14764平方米,床位227張,職工390餘人,其中衛生專業技術人員325人,有中級技術職稱者80餘人,高級技術職稱者31人,博士生2人,碩士生6人,研究生導師2人。

二.科室設定

醫院科室設定齊全,設有心血管內科、呼吸內科、腎內科、內分泌科、消化內科、神經內科、普外科、腦外科、骨科、泌尿外科、婦產科、兒科、口腔科、眼及耳鼻喉科、中醫科、中醫肛腸科、皮膚科、感染性疾病科、急診科、康復科二十個臨床科室,其中骨科、神經內科和婦產科為醫院重點專科;設有放射科、X—CT室、檢驗科、超聲科、胃鏡室、心電圖室、腦電圖室、病理科、藥劑科九個醫技科室;設有體檢中心和蘇州市最大規模的高壓氧艙康復治療室。

三.儀器設備

醫院儀器設備先進,擁有X線螺鏇CT、CR、進口C臂X光機、骨科牽引床、GE和東芝B超機、GE彩色都卜勒超聲診斷儀、呼吸機、麻醉機、腹腔鏡、電子胃鏡、24小時動態心電圖機、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血球分析儀等高檔醫療儀器設備。

四.適應社會發展需求

為了適應蘇州高新區經濟建設快速發展和廣大市民醫療保健需求的需要,醫院耗資百萬餘元建造了蘇州地區一流的高壓氧艙室,新高壓氧艙室建築面積200多平方米,擁有10+4空氣加壓氧艙和雙人氧氣加壓氧艙各一台,可同時容納16人接受治療,對各類疾病的康復及健康人群解除疲勞、恢復腦力及體力有良好療效;開設了體檢中心,常年承接社會各類從業人員的從業體檢和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人員的健康體檢;在蘇州駕駛員培訓考驗場(觀山)設立了駕駛員體檢站,負責全蘇州地區學駕人員的健康體檢;設立了110/120聯動院前急救站;設立了高新區滸墅關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鎮區開設了新滸、惠豐、真山、青燈等社區衛生服務站;2007年起對陽山花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行了託管,為滸關鎮和滸關開發區市民提供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和計畫生育技術服務指導全方位服務。

五.發展重點學科

為了進一步滿足廣大市民的醫療需求,醫院在注重提高對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技術的同時,正不斷對各類嚴重創傷救治技術、術後後續治療技術、康復技術加強研究,並通過神經內外科、骨科、普外科、心腦血管、呼吸、消化、內分泌等相關學科建設,重點發展創傷外科和康復醫療科。

六.依託蘇大附二院本部優勢快速發展

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是蘇州地區著名的現代化三級甲等綜合性教學醫院。作為蘇州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的一個組成部分,高新區醫院在附二院本部一體化的管理下,內抓質量,外樹形象,科學管理,同時依託本部技術、人才、資金及設備等方面的優勢,加快步伐進行人才建設、設備更新和環境改造,使醫院建設進入了全面、快速的發展時期。

醫院地址

醫院地址:蘇州高新區滸墅關鎮康復弄28號
公交路線:朱家莊、蘇滸路站:306路311路311路長線36路529路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