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蘇公雨,蘇公雨1987年由兗州一中畢業,考入復旦大學,本科畢業後考入清華大學研究生獲得碩士,做過6年清華大學的教師,在美國從事通信行業6年,之後回國創業——與非網。到2011年的今天,與非網已經有了精幹的團隊,網站影響力在行業內也是數得著的。或許對於看過很多人物傳記的讀者,蘇公雨不是最成功的,但我認為他成功在思路、在於創新,有思路不怕沒出路。他是在外兗州人里的典型代表,為了理想奮鬥,並不忘為家鄉盡一份責任。關注的技術領域:基礎元器件,模擬與電源,數字及可程式邏輯,網路與通信,測試與測量,醫療電子,信號處理及算法、仿真,電力電子職業信息
時 間:2006-07---至今
所在公司/機構/學校:與非門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職 位:企業管理 總經理
部 門/院 系:管理部門
國家/省/市:中國 北京 海淀
單位所在區屬:上地東路1號盈創動力園區E座406室
郵 政 編 碼:100084
從 事 行 業:模擬與電源
職位描述:公司運營管理以及市場開拓
時 間:2000-01---2005-07
所在公司/機構/學校:Centillium Communications, Inc.
職 位:市場 經理
部 門/院 系:Product Marketing
國家/省/市:美國 California
單位所在區屬:255 Fourier Ave., Fremont
郵 政 編 碼:94539
從 事 行 業:網路與通信
職位描述:參與客戶技術支持以及產品市場工作
時 間:1994-04---1999-04
所在公司/機構/學校:清華大學
職 位:教師
部 門/院 系:電子工程系
國家/省/市:中國 北京 海淀
單位所在區屬:清華大學
郵 政 編 碼:100084
從 事 行 業:網路與通信
職位描述:寬頻通信研究
時 間:1991-09---1994-03
學 校:清華大學
院 系:電子工程系
學 歷:碩士
專業描述:超聲顯微成像系統
時 間:1987-09---1991-07
學 校:復旦大學
院 系:光源與照明工程
學 歷:本科
專業描述:前身源於復旦大學光源與照明研究所,國內唯一的光源與照明工程專業,基礎理論課程同物理系。
人生經歷
跟著他的部落格一起回到1980年,那時他11歲,國小4年級。那時我很窮,很窮...
看過路遙的小說《平凡的世界》吧?我大學的時候每天中午不午休都要聽這部小說,後又讀過多遍,故事中孫少平的經歷讓很多人唏噓,在他身上能找到不少我兒時的影子。我要說的是,我比他還窮。舉個例子-我們班有一個經常抄我作業而成為我哥們兒兼保鏢的同學,他父親在公社工作,家境不錯,有一次他父親帶我們兩個去逛一個本地每年一度的廟會,飢腸轆轆了,他父親要帶我們去飯館吃飯,自尊心驅使我謝絕了他父親,說自己還不餓,想再一個人看看,轉身我奔向一個包子攤,怯生生地從兜里掏出僅有的4分錢,買了一個包子吞下去,後來頭暈眼花地跟他們走回家。
我從小愛科學
人窮一般都志向高遠,總琢磨辦法要擺脫困境。最喜歡一個在田野里拔草時思緒天馬行空的感覺,雖累但心自由,夢想著自己長大能夠到城裡去,能成為大人們總用誇張的表情提到的科學家、工程師。從未見過真汽車的我,根據在電影上看到的樣子用玉米桿自己紮成了一輛四個輪子的卡車,剛得意洋洋半天就被大我6歲的哥哥憤怒地踩爛-我老媽用言語刺激了他。
那個年代我們國小的教師基本都是民辦的,最高文憑就是國小畢業,4年級的時候我就成了給數學老師代課的“老師”,很多課本上的題他搞不定,自己坐在台下,讓我到講台上給全班同學講解題思路。很感謝這位數學老師,當同學們在嚴寒、冰冷的教師里一遍遍背誦課文的時候,我坐在這位老師辦公室溫暖的火爐旁,吃著他給我烤的饅頭片,以備戰全縣數學競賽的名義。學校唯一的一個圖書館(也就十幾種雜誌和報刊)開放了幾個月就關閉了,因為老師們發現那些雜誌和報刊總是丟失或毀損,有時候是在學校的廁所里被人給用了。之後我成了這個圖書館唯一的學生讀者,並可以自由地拿回家去閱讀。我最喜歡看的是一報(中國少年報)兩刊(少年科學、我們愛科學),那時候我就知道知識比麵包有用。
幸福就是能夠在炎熱的夏日裡吃上一口冰棍
家裡窮不能怪父母,可是還有那么多自己渴望的東西得不到心裡總是不甘心。說實話那時候我比同村的很多同齡人都幸運很多了,至少從2年級開始不用為文具等發愁了,每個學期都能拿到學校最高的獎賞-書包、鋼筆、筆記本等;玩具自己做,比如用腳踏車鏈條做的火柴槍,用子彈殼做的摔炮等等,自己動手並自得其樂(建議我們下一期活動讓網友都曬一曬自己童年時代最得意的作品)。
但有的東西自己實在是做不了,沒有錢人家也不白給,比如說-冰棍。構想一下,炎炎夏日能夠吃上口冰棍,那種感覺就是我當時對幸福生活的理解。那時“王老吉”還沒有加工飲料,“脈動”還只是一種動作,連“農夫”都在田裡彎腰種地,解決口渴最爽的方式就是找個抽水的機井,趴在白花花噴出的水柱上痛飲冰冷得讓人打顫的地下水;夏日的溫開水是沒有味道的,但只要加上一粒“糖精”,整個碗裡的水就會變得甘甜無比。
冰棍入口化了就是糖水,跟我加了糖精的水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因此我推斷冰棍實際上就是用我喝的糖精水經過冰凍得到的-如果我能把糖水冷凝,不就可以吃上冰棍了,當時是在夏天的時候。創業歷程
與非網的成長曆程
2006-10-05 17:39今天 – 2006年10月8日凌晨, 陰曆
感謝所有與非網員工的家人對我們工作的支持!
感謝我的家人(遠在美國的妻子文娟、兒子子曰、木青)和朋友們對我的支持、鼓勵!
進入專業媒體領域,是源於一個多年前埋下的媒體情結。當年我在清華工作的時候,曾在國內的一個知名電子雜誌撰寫了幾篇套用技術方面的文章,引發的反響讓我感受到了媒體的力量,並使我對這個領域產生了極其濃厚的興趣。
後來到矽谷工作,從硬體/系統設計工程師做起,支持全球著名的系統廠商(Lucent、NEC、SEI、 Foxconn、Askey、華為、utstarcom等),深切體會到中國的系統製造商同美國、日本、韓國以及台灣的廠商在技術以及管理方面的差距;後來,我被委派分管公司在亞太地區的市場開發,並且制訂內部的產品發展方向,更深刻地感受到所有產品的成功都來之不易,市場定位、公司堅定的執行力、產業鏈的影響等都是至關重要的因素。
使命感和對更大事業空間的嚮往,讓我在矽谷高科技回暖的季節重歸國內,堅守我熟悉的,也是我無數的朋友正在兢兢業業奮鬥的領域 - 電子/通信行業。此時,內心深深蘊藏的媒體情結慢慢升騰成一股強烈的創業激情,於是在2005年的夏天開始了我追夢的歷程。以下的點點滴滴濃縮了這一年多來與非網從概念到實施的關鍵時刻,藉此也感謝為“與非網”奉獻了智慧、並給了我巨大精神支持的朋友們:
2005年7月14日辭職回到北京,在北京近一個月的時間裡,每天和不同的朋友交流、探討,一個朦朧的想法成型 – 做一個電子行業的互動社區平台。
2005年8月底和幾個朋友在一起探討網站的內容、形式、商業模式以及技術架構。暫居在我家的清華恩師的女婿,當時仍在馬里蘭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潘嶸向我演示了他同另外一個大學同事-丁力花了三年的時間主導開發的語義搜尋引擎 - Swooge,這個用於學術信息搜尋的網路平台非常切合我們的定位。
2005年10月初,在我再次離開矽谷回北京前,丁力從馬里蘭專程飛到加州,我們連續三個晚上熬夜到凌晨4點討論系統的框架,並撰寫了第一份系統框架設計文檔。
2005年11月,我們決定先使用WikiPedia作為平台把我們的構想初步實現,從幾個技術專題入手,構建技術內容,以期從外部形式上對我們未來的業務模型有個更準確的把握。在清華大學、中科院等幾位學生的幫助下,到2006年的6月份為止,我們的系統裡面已經組織了1萬5千多個內容條目,涉及廠商、媒體、展會、技術文章、圖書等全方面的信息。
2006年3月1號我受聘開始為在北京的一家中國電子行業最具影響力的本土媒體工作,任職執行總編,負責該媒體網站平台的改進、以及網站、平面媒體內容的整合。
2006年6月,兩位好友(一位在國內著名的銀行從事投資工作、另一位是多年在國內從事生產、研發的海歸企業家)成為“與非網”的天使,我們開始籌劃正式運作技術社區平台。
取名“與非門”主要考慮到“與非門”是數字電路中的基本單元之一,同時“與非”具有辯證的關係,而推“門”而入就到了我們的社區——一個從架構到內容到運作都將讓人耳目一新的行業網站。
2006年7月一個優秀的核心領導團隊確立,從7月1日起在清華大學東門的西王莊小區 - 我的住所開始辦公。
2006年8月1日進駐學研大廈,隸屬於中關村科技園區清華創業園。
國慶長假的7天裡我們"與非人"都在緊張地工作著,只為了信守一個約定 – 國慶後的第一個工作日,把我們的作品呈現在朋友們面前。白天靜悄悄的學研大廈只有A307房間鍵盤嗒嗒,夜晚來臨我們結伴一起買菜做飯,宛如一個正在準備迎接新生命的大家庭。如今,孩子準時誕生,雖然並非完美無瑕,但是它卻充滿了生命力、可能性和對於未來的種種理想。我衷心希望,您也來給它建議,給它批評,耐心地看它一步步成長。這就是我們的孩子: 與非網。
與非網的成長曆程 - 一周年記
2007-08-01 01:012006年7月的炎熱盛夏,幾隻小螞蚱開始蹦在一起,在一間民房裡起步要構建一座"大廈"。整整一年過去,隨著新版首頁的推出以及為我們最初的一塊“基石” - 電子百科穿上新衣,與非門裡支撐這座大廈的平台悄然拔地而起。與非人從一磚一瓦做起,擁有了今天全國電子行業最完整的電子百科知識庫;流暢的視頻播放技術成功地用於互動課堂、產業論壇、高端訪談欄目中;5個通用技術頻道以及7個系統套用頻道都以專題的方式向產業的工程技術人員以及高校的師生提供全方位的技術信息服務;部落格、論壇、技術專題作為我們EMP系統的一部分,連同項目管理、團隊協作等功能一起鋪就了我們剛剛推出的互動技術社區。 挑戰接踵而至,90平方的辦公室已經容納不下日益擴大的團隊,有限的運營收入與不斷增加的擴展需求之間的矛盾凸現出來,最終表現為資金方面的壓力,尤其是在這個房價、物價一片漲聲的社會大環境下,生活成本的陡然增加也考驗著每一位年輕的與非網員工。
剛剛在上海見了我的一位好友- 4年前從矽谷回國創業,把賣掉房子、車子的錢全部投入到他的事業中,終於在去年的9月份拿到了紅杉和沃頓總計100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人人羨慕他當前的成功的時候又有誰想到去年夏日裡他的苦苦煎熬 - 400萬美元的存貨無處銷售,還差一周的時間就要跳樓。他輕鬆地說只有經歷過這些才稱得上是“創業”。
相對於他和無數成功的前輩,與非網走過的道路應該說順利得多,這得益於我們有幸擁有了一群優秀的年輕人組成的團隊,他們年輕而有朝氣,尤其是編輯部門的“曉丹姐“,技術部的“老大”,他們是與非網真正的基石。
今後的道路艱辛而充滿挑戰,平台建成,好戲需要開演,基於Web2.0理念的內容構建和商業模式是否能夠在與非網成功將在今後的幾個月內可以看出眉目;幾次重大的網站結構調整造成的短期流量下滑,也需要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拉回來;與非網要普及到全國各地的工程師、高校師生,成為他們工作、學習的重要工具需要在市場推廣方面有所動作了,當然還要時刻為我們正在合作的客戶提供最佳的服務。
我們一起,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