蘄州鎮

蘄州鎮

蘄州鎮隸屬湖北省蘄春縣,位於蘄春縣南端,南面與陽新縣黃顙口鎮隔江而望。鎮中心位置為東徑115°12′,北緯30°14′,鎮域面積150.45平方公里,人口10.7萬人(2013年)。2013年,蘄州鎮實現社會生產總值66.14億元,是湖北省管醫藥經濟開發區、湖北省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中國創建文明小城鎮示範點,是“楚天明星鄉鎮”、“中國鄉鎮之星”、“湖北省文明鎮”。鎮政府駐蘄州鎮。 主要景點有李時珍陵園、蘄州古城、昭化寺等。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蘄州地圖蘄州地圖

南朝陳置,治所在齊昌縣(隋朝改蘄春縣,今湖北省蘄春縣西南蘄州鎮西北,南宋移今蘄州鎮)。

唐朝時的轄境約今湖北省長江以北、巴河以東地區。

自南宋景定三年(公元1262年)建城,自南宋建州治於此,至清末,皆為州、路、府、治所在地。

元初,改“蘄州”為“蘄州路”,治所及領屬縣同宗。

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置準西宣撫司於蘄州路。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蘄州路”為“蘄州總管府”,置錄事司。

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直隸湖廣行省,逾六年,復隸準西道。

元末,蘄州路先後為農民起義軍“天完”和“三又”政權所據。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滅漢,改“蘄州路”為“蘄州府”,治蘄春,上隸湖廣行省,領蘄春、蘄水、廣濟、黃梅、羅田5縣。

明朝初年改蘄州府,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降蘄州府為州,隸湖廣布政司。轄境約當今湖北省長江以北、蘄春縣以東地區。不久,改屬河南布政司,撤蘄春縣,以州領縣事,外領5縣。洪武十一年(1378年),蘄州轄縣蘄水、羅田兩縣劃出蘄州,屬黃州府管轄,蘄州僅代轄廣濟、黃梅兩縣。

明英宗正統十年(1445年),荊王朱瞻綱自江西建昌遷蘄,建荊王府於蘄州城。荊憲王設王府於蘄州,歷十代荊王,傳承198年。

清初,蘄州領縣如歸末,屬黃州府,上隸湖廣布政司漢黃德道。

清聖祖康熙三年(1664年),蘄州不再領縣,仍屬黃州府,因當年改湖廣為湖北、湖南兩省,蘄州上隸湖北省。

因其戰略地位顯要,明清兩朝先後設蘄州衛道、下江防道、蘄州營於此,清末、民國以後,一直為蘄春縣治。

中華民國成立後,裁州,復“蘄春縣”,屬湖北省江漢道,後江漢道撤直隸湖北省。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10月,省、縣中國置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羅田、英山、廣濟、黃梅、浠水和蘄春均屬第二行政區,督察專員署治蘄州城,以督察專員兼理蘄春縣事,後於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專員公署遷黃州。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後,蘄州鎮一直隸屬蘄春縣。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蘄州鎮位於湖北省東陲,蘄春縣南端,長江中下游北岸,背靠大別山脈,面臨長江黃金水道,歷為交通要塞。西與彭思鎮相鄰,東接武穴,南面與陽新縣黃顙口鎮隔江而望。鎮區中心位置為東徑115°12`,北緯30°14`,鎮域面積150.45平方公里。

氣候

蘄州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904小時,日照率為43.5%。年平均氣溫16.9℃,極端最高氣溫41.1℃,最低氣溫-14.9℃。無霜期在252~257天之間,年平均降雨量1374毫米,其中,春夏兩季約占全年總降水量的70~75%。

土壤

蘄州鎮境內土壤為紅壤,靠江邊地區為江水沖積而成的沙土。

自然資源

農作物

蘄州鎮境內有水稻、小麥、大麥、棉花、油菜、高粱、玉米、馬鈴薯、大豆、蠶豆、豌豆、綠豆、黃豆、花生、芋麻、甘蔗,桃、梨、李、杏、柿、柑桔、板栗、枇杷、西瓜、香瓜、甜瓜等。

水產品

蘄州鎮境內有青魚、草魚、鯉魚、鯽魚、鰱魚、鱖魚、黃顙、蝦、蟹、龜、鱉、鱔,以及蓮、藕、菱、芡實、蒲草等。

動植物

蘄州鎮境內野生動物54科、105種,植物資源519種。其中蘄竹、蘄艾、蘄龜、蘄蛇歷稱“蘄春四寶”。

行政區劃

2013年,蘄州鎮轄12個社區34個村:一居社區、二居社區、三居社區、四居社區、雨湖社區、南門社區、城內社區、東門社區、一關社區、酈公園社區、紅石頭社區;上河口村、橫壩村、新塘村、紮營港村、韋莊村、龍泉奄村、銀山村、竹林湖村、席盤石村、街口村、打鼓台村、兩路口村、楓樹嶺村、西角湖村、土台村、沙徑村、王要村、邵壠村、恆豐村、潘垸村、赤東村、施家塘村、黃土嶺村、塘垸村、紅門樓村、老虎頭村、尤樹垴村、菩堤村、金雞村、雨台村、邱山村、曹英村、五里墩村、太常村、下石潭村。

人口

截至2013年,蘄州鎮總人口10.7萬人。其中,鎮區人口5.6萬人

經濟

綜述

蘄州碼頭景象蘄州碼頭景象

2013年,蘄州鎮實現社會生產總值66.14億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8億元,公共財政收入達1.46億元,同2012年相比增長13.17%;農民人均純收入8015元,增長15%;規模以上企業達到21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5.14億元,增速17.8%。

蘄州鎮重點發展健康文化旅遊業、造船物流業、紡織服裝業、建築建材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等五大產業。

第一產業

2013年,蘄州鎮投資15億元,打造了以桂花、櫻花、海棠、紫薇等名貴花木種植為主的農業生產基地,其中,投資5億元建設1萬畝的“龍泉花海”生態觀光園已顯雛形。邱山、雨台、施塘等村,投資1億元建設5000畝的花木苗圃基地,投資5000萬元建設2000畝的菩堤、太常、曹英等花木基地正在建設。

第二產業

2011年,蘄州鎮引進大型工業項目20個,引資額度達10億元,新建廠房面積4萬平方米,規模以上企業30家。有投資40億元的李時珍國際健康文化旅遊項目、湖北省旅遊名村西角湖村、蘄州棉紡有限公司、蘄春縣永昌萬利造紙、祥雲燃氣、華辰麻紡、凱翔電源、潛龍集團冷固球團”。

第三產業

蘄州鎮把旅遊業的發展與小城鎮建設和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圍繞“千年王府-歷史名城-醫聖故里-健康之都”這條主線,整合赤龍湖、仿明一條街、李時珍假日酒店、李時珍紀念館、明朝荊王府遺址——昭化寺等特色資源,構建生態旅遊帶,依託赤龍湖風景區發展旅遊特色村、農業觀光園和風情農家樂,形成一村一品、各具特色的旅遊景觀。基本形成集醫藥論壇、休閒度假、綠色生態、觀光旅遊於一體的環赤龍湖旅遊經濟產業帶。蘄州鎮2010年接待遊客達15萬人次,旅遊業綜合收入達到1.2億元。

社會事業

教育

2013年,蘄州鎮區中國小有蘄州鎮第二中學(蘄春縣李時珍中學)、蘄州鎮初級中學、蘄州一小、蘄州實小(二小)、蘄州博士街國小(三小)、蘄州四小、蘄州五小、瀕湖晨光學校、蘄州各幼稚園。

衛生醫療

截至2013年,蘄州鎮內有三所醫院:黃岡市第二人民醫院(康復醫院)、李時珍醫院、蘄州鎮醫院三所著名醫院。

交通

蘄州鎮西臨長江,北靠大別山,京九鐵路擦東而過,滬容高速橫貫境內,長江港口船隻穿梭,交通十分便利,素有“吳頭楚尾、荊揚交匯、左控匡廬、右接洞庭”之稱,歷為交通要塞,商賈雲集之地。

歷史文化

蘄州鎮蘄州鎮

據史記載,古蘄州城牆高聳,湖泊溝濠環繞,城內居民繁錯,濱江四十里長街,商船泊岸者眾,商賈雲集,貿易繁榮。南宋時期是中國六大商貿中心之一。

文昌之鄉

蘄州,自古崇文重教,歷代文人輩出,明代就有“洛陽二程”(程顥、程頤)“蘄州二顧”(顧問、顧闕)之說。陳溱、盧綋、顧景星等古代詩人,文學家眾多。更有近代詩人、文藝評論家、左翼文聯倡導者之一的胡風(張光仁)先生,文學泰斗枚不勝舉,鄉里學風濃厚,自古科甲鼎盛,秀才進士甚眾,歷有“水淹紅石頭、壯元滿街游”之美稱。近代、現代博士、教授眾多,境內一條不足500米長的東長街先後走出博士、教授多達116位,被人們譽為“博士街”。

由於地理位置和王府建設,古蘄州就南北文化兼容,吳楚文化融合,詩詞歌賦,華麗文章比比皆是,戲曲、民間曲藝豐富多彩,宗教文化也異常盛行,歷史上釋、道、儒和天主教四教並存,境內至今還保存有道教場所純陽閣、靖烈宮、武聖宮;佛教場所昭化寺、缽蓮庵、東嶽廟、石鼓寺;儒教場所金陵書院等以及天主教古教堂遺址。

養生之都

李時珍的懸壺濟世和追求科學的精神激勵著後輩治病救人,醫藥濟世,壯我中華的志向,古蘄州曾普遍流傳“指草皆為藥,路人皆懂醫”的諺語,其藥市亦繁華異常,“千家萬戶懸菖艾,出城十星聞藥香”,更有“人往聖鄉朝醫聖,藥到蘄州方見奇”之說。

王府聖地

明正統十年(公元1445年)荊憲王朱瞻堈自江西建昌遷王府於蘄州麒麟山下,歷十代荊王,傳承198年。

據史記載,古蘄州城牆高聳,湖泊溝濠環繞,城內居民繁錯,濱江四十里長街,商船泊岸者眾,商賈雲集,貿易繁榮。南宋時期是中國六大商貿中心之一,稅收占中國百分之五。城中九十九座牌坊,九十九口水井,九十九座廟宇,至今還留有昭化寺,東嶽廟、缽蓮庵、金陵書院和古城北門——雄武門。

簡介

蘄州江邊煙雨圖蘄州江邊煙雨圖

蘄州城三面環水,臨江靠湖,"左控匡廬,右接洞庭",在歷史上是軍家必爭之地。而蘄州的自然風光,尤其迷人。東北的麒麟山如麒麟蹲伏,氣勢磅礴;西南的鳳凰山山勢軒昂,如一隻鳳凰展翅欲飛,雄偉壯觀。相傳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曾到鳳凰山遊歷,至今鳳凰山下還有一個名叫白甫沖的地方,就是為紀念他們而命名的。為此,清朝有個名叫程道中的蘄州文人還寫了一首詩:

鳳凰台下路,一徑繞孤城。

李杜曾至此,青山紀為名。

根據記載,明代的蘄州城城牆長九里三十三步,高一丈八尺,六座城門,城上雉堞三千一百六十五個,城裡有99口水井,99座寺廟道觀,99座牌坊。荊王府遷入後,蘄州城裡更是"城中奕奕王孫地","台殿平陵半天起"。

至今還有一些地名可以見證得到,比如:閱馬場(古代官府練兵閱馬的操場),官井(官府用的一口井),官塘(官府用的池塘),鼓樓洞(蘄州城邊放大鼓的地方),西門街(通往蘄州城西城門的一條街),東門口(蘄州城東城門的出口),一關,棗子林,竹林湖(湖邊蘄竹成林),元豐里,四牌樓,雄武門,易家弄.......多不勝數。

歲月流逝,滄海桑田。當年的蘄州城到底是怎樣一副繁華景象,後人已無法知道了。

旅遊風景

蘄州醫聖樓蘄州醫聖樓

蘄州位於蘄春南部,長江中下游北岸,是鄂東最古老的城鎮,歷為郡、路、府、州、署、縣治,曾為鄂東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和長江中下游商品集散地。蘄州文化底蘊深厚,境內風景名勝繁多,是發展旅遊業的理想之地。

蘄州古城

醫聖閣醫聖閣

築於南宋,全為石砌,依鳳凰、麒麟二山而起,臨長江而池,壯麗別致,規模龐大。據嘉靖《蘄州志》載,"城周九里三十三步,高一丈八尺,東南北闊一十七丈八尺,兩側天塹瀰漫,不可以丈尺計。有城門六座,城垛二千一百六十五個,城上吊樓九百九十間"。北京人民大會堂(湖北廳)收藏有李時珍故里蘄州明代古城屏風。現有城牆得到了較好的修繕和維護,並建有"醫聖閣"等仿古建築。

李時珍陵園

李時珍陵園李時珍陵園

位於蘄州城東南面風景秀麗的雨湖之濱,占地80畝,由李時珍墓地、李時珍紀念館、李時珍醫史文獻館和藥物園四部分組成,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李時珍墓地坐落在蟹子地,與李時珍誕生地瓦硝壩隔湖相望,依山傍水,風景優美,古時即列入"蘄陽八景",李時珍父子原墓及墓碑保存完好。李時珍紀念館由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館名,為仿古(明代)建築群,氣勢恢弘,錯落有致,工程獲"魯班獎",館內陳列大量珍貴的醫學資 料、藥物標本和郭沫若、鄧穎超、方毅等同志的題詞。李時珍醫史文獻館由原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舒同題寫館名,分醫中之聖、科學之光、功業長存、偉人永生四個部分介紹李時珍光輝的一生,館內珍藏中外《本草綱目》版本十餘種,以及古今中外介紹李時珍的醫藥書籍、文獻資料和報刊雜誌等等。李時珍藥物園包括藥物碑廊和百草園兩部分,為我國第一家中醫藥自然博物館。本草碑刻長廊鑲嵌128幅藥材石雕,刻工精細、栩栩如生;百草園種植各類藥材310多個品種。李時珍陵園自1981年4月對外開放以來,平均每年接待中外遊客40餘萬人次。

玄妙觀

玄妙觀航拍玄妙觀航拍

李時珍當年為民治病的診所,原址在蘄州城內麒麟 山,修建於北宋真宗趙恆大中祥符年間,明英宗天順四年(公元1460年)荊靖王朱祈鎬遷建於蘄州城外,文革中被毀。今重建的玄妙觀規模宏大,風格獨特,王任重同志親筆題寫了"玄妙觀"三個大字。

李時珍紀念館

李時珍著《本草綱目》處,位於蘄州雨湖之濱,只要打開沿湖一面窗戶,即可看到雨湖風光。李時珍避開鬧市,隱居草廬,致力編纂,在此著成《本草綱目》、《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 所館詩集》等。

雨湖

雨湖雨湖

歷為遊覽勝地,水面二千多廟,無污染,春多桃李、夏盛芙蓉,歷史上曾有"有雨湖、不下西湖"之讚譽。湖邊有名人教授館、藥都賓館。雨湖盛產武昌魚、鯽魚等,雨湖鯽魚以肉質鮮嫩著名。

金陵書院

位於蘄州鎮,是黃岡僅存的古書院遺址之一。為清代旅蘄南京人集資興建。現存建築興建於清同治六年(1867年),建築面積210平方米,由"金陵書院"、"聚德堂"、 "保嬰堂"三部分組成。院內有"鐘山遺秀"、"重修碑記"等碑刻5塊,大門首"金陵書院"幾個遒勁大字仍歷歷在目,現改為道觀。

四祖正覺禪寺

位於蘄州鳳凰山麓,又名"鳳山寺",禪宗四祖道信於隋唐時創建。明洪武年間重建,正殿之外有轉輪藏閣、千仞亭、望江亭等建築,規模較為宏大,為"十方叢林之一"。清鹹豐三年(1853年)毀於戰火,同治與光緒年間又重修,為蘄春佛教中心。

昭化寺

位於蘄州城北缺齒山南麓。明憲宗成化初,僧悟空在此結草為庵;1471年,在蘄州建王府的荊王捐金,僧智明主持,就庵建寺,一進四重,規模宏大。整個建築占地五十餘畝,內供佛像百餘座,殿內石雕香案和石柱石樑上雕刻的龍、鳳、花、鳥,栩栩如生。寺廟佛像及所有樑柱均由石料製成,技藝精湛,無比壯觀。"文革"時,昭化寺毀壞嚴重,所幸正殿保存完好。1982年,昭化寺被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得到修繕,並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先後重建了新的觀音殿、大雄寶殿。重新修繕後,該廟背靠青山,布局合理、規模宏大,殿宇高大氣派。縣佛教協會就設在這裡。1993年在保持原貌的基礎上對正殿進行了重修,先後建起了三聖殿、觀音殿、齋堂、住宿樓和大雄寶殿。如今,昭化寺終日香火繚繞,香客絡繹不絕,與鄰近的李時珍陵園、中藥材市場、博士街和玄妙觀聯成了一個旅遊景點群。

赤龍湖華中影視城

華中影視城華中影視城

赤龍湖華中影視城坐落於湖北省蘄春縣的千年古城蘄州,位於赤龍湖畔。影視城現已建成有:荊王府、蘄州李府、北京李府、蘄州城門、蘄州碼頭、李氏醫館、明代戲園、明代客棧、湖邊寒舍、明代集市、商鋪、觀音小廟、蒙古包、明代府衙、陽明書院等。已完成的建築群既能為影視拍攝提供各類配套服務,如專業制景、車輛設備租賃、服裝道具租賃等,又有龐大的民眾演員隊伍。城內還開設了茶館,藥膳,騎馬,射箭等多種項目。無論是來影視城感受影視藝術的氣息,還是來休閒觀光,影視城典雅古樸的明清建築和美麗的赤龍湖自然風景都會使您流連忘返,樂不思蜀。

蘄春四寶簡介

湖北省蘄春縣(舊稱蘄州府、蘄陽縣)位於湖北東陲,大別山南麓,長江中游北岸,佳山秀水、靈秀所鍾,人傑地靈,物華天寶,是明代偉大的醫藥學家李時珍的故鄉,不僅孕育了宏篇巨著《本草綱目》,還有蘄竹、蘄艾、蘄龜、蘄蛇,世稱"蘄春四寶"。據史料記載,"四寶"源於西周,名於明代,用充方物,列為貢品,上國史,入方誌,登專著。為歷代文人墨客吟頌的佳品,皇宮貴族追索的貢品,博物和醫藥學家研究的珍品,為後世留下了極為珍貴的載述,形成了一種源遠流長、雅俗共賞的四寶文化。探研蘄春四寶的由來、淵源及現狀,以了解李時珍對地方特有物種的研究和對我國傳統醫藥文化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

蘄竹

蘄竹,源於桃枝竹,別名笛竹、叢竹、孝順竹、蓬萊竹等,學名為Bambusa mnltiplex(Lour.)R aeus.exj.A.etj.H.schnlt,其竹或細如拇指,或粗如酒杯,色澤晶瑩,竹節稀疏,篾質柔軟,用途廣泛,是全世界1200餘種竹子中的良品之一。《山海經》載:"番冢之山,囂水之上,多桃枝,今蘄人批取……",《顧命》指出:"桃枝竹,皮滑而黃,可以為席,即今之蘄竹也",李時珍《本草綱目》載:"笛竹一節尺余,出吳楚(蘄州有楚尾吳頭之稱)"。另外晉代戴凱之《竹譜》、元代李衡《竹譜祥錄》、《辭海》(1989)及湖廣、湖北、蘄州等地方志均有記載。蘄竹的主要功用有二種,一是其竹製品,二是其藥用價值。

據史料記載,蘄竹製品源於西周,興盛在唐宋,沒落於清末。蘄竹所織竹蓆,稱"蘄簟(席)",質軟如棉,摺疊似布,人臥其上,百病痊癒,不僅是皇宮王室珍藏的珍品,也是文人墨客吟誦對象,相贈佳品。據《蘄春縣誌》(1997)載,民國初年,蘄春篾匠葉彩華用蘄竹編織二床具有雙面圖案(一面為二龍戲珠,一面為丹鳳朝陽)的蘄簟,1915年送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參展獲金獎,至今仍珍藏在英國大不列顛博物館中。蘄竹所制的竹笛,音響清亮,有著"蘄春笛竹天下知"的美譽。據傳,張昌宗善吹蘄竹所制的簫,聲音幽雅,沁人心肺,博得了武則天的鐘愛。蘄竹所制的手仗,造型奇特,工藝精緻,被稱為"蘄仗"、"神異品"。還有蘄竹扇、蘄竹筷等物,均為珍品。

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蘄竹藥用有清熱、瀉火、熄風等作用,並按其形態、功能稱"桃枝"、"堇竹"、"笛竹"。入藥用堇竹,次用淡苦竹,蘄竹為竹類入藥首選品。又載"堇竹葉,氣味苦平,無毒。主治咳逆上氣,溢筋,急惡瘍,殺小蟲。除煩熱風痙,喉痹嘔吐。煎湯,熨霍亂轉筋。堇竹瀝主治風"。"在百病主治藥"治療"癢風"病"風熱濕熱"中記載"堇竹葉主痙風,竹瀝去痰熱子冒風痙,金瘡中風、破傷中風、產後中風、小兒中風、發熱口禁、反張欲死,飲一二升,或入薑汁。"治療"咽喉"病"風痙"中記載"紫荊皮堇竹葉,百草霜並煎服"。蘄春民間還有將蘄竹根、茹、籜、實等入藥的習慣。

蘄竹以及蘄竹製品的興衰與封建社會的沒落,貢品取消,州府改為縣府,以及歷史上二次大肆砍伐等有直接關係。在20世紀70年代將羅漢竹(毛竹的異形竹)誤認為是蘄竹,也延誤了蘄竹的開發利用。蘄春縣退休幹部王鴻賓,歷經十餘年潛心研究,撰寫《蘄竹及其製品考證和開發》,並尋訪老篾工,依據史料記載,製得蘄簟、蘄笛、蘄杖等物品。蘄春縣科技局在1998年邀請北京、廣州等地專家召開了"蘄竹論證會",糾正了對蘄竹的誤認。

蘄竹是蘄春的特產之一,明代弘治《黃州府志》記載:"蘄竹,亦名笛竹,以色瑩者為簟,節疏者為笛,還須者為杖"。因為它產在蘄地,性能狀態又與一般竹子不同,所以叫蘄竹為繞節,節與節之間輾轉相繞,組成一個個的棱形,狀如羅漢肚,蘄竹有大小之分,大蘄竹有茶杯大,小蘄竹中有手杖粗。大蘄竹貴在作簟,色澤晶瑩、有如琉璃、美玉、質地堅韌,劈篾如絲,柔軟如綿,摺疊如布。熱天,人睡在上面,既透涼,又爽汗;起身後,而跡經久不更,用蘄竹做的竹笛、簫管、音質清幽柔和,有細水下幽潭,珍珠落玉盤之妙,白居易形容它"笛愁春盡梅花里,簟冷秋生薤葉中"。

蘄艾

蘄艾為菊科艾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t.cv.qiai 及其近緣種。蘄艾與其它艾的不同之處在於植株高大,可達1.8~2.5米,含揮髮油較多,氣味深郁,葉厚紙質,被密厚長毛,取乾葉揉之可成絨團,其形和質均屬上品。

艾,又名冰台、灸草,藥用其葉,故藥材名為艾葉,《本草綱目》釋:此草可乂疾,久而彌善,故字以乂,而名"艾";《博物志》載:削冰令圓,舉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則得火,故艾名"冰台";醫家用其灸百病,故又名"灸草"。

蘄艾比一般更香,人藥治病療效更好。

蘄艾莖直生,葉北白色,柔厚而有茸毛,它多生長在田埂地邊或山坡,靠水向陽。

蘄龜

蘄龜,因背腹上下生長有綠毛,毛中有金絲狀金線而得名,俗稱綠毛龜。《本草綱目》載:"蘄龜,即綠毛龜,釋名綠衣使者……毛長四五寸,毛中有金線,脊骨有三棱,底甲如象牙色。其大如五銖錢者為真。他龜久養亦生毛,但大而無金線,底色黃黑為異爾。" 蘄龜的綠毛為蘄龜基枝藻寄生、生長所致,由於藻類的生長,影響所寄生的龜活動攝食能力,使龜瘦弱,"脊骨有三棱,底甲如象牙色"。由於野生蘄龜極少,視為珍品,現用人工接種等方式進行飼養。

蘄龜的藥用價值,正如《本草綱目》所云:"此龜古方無用,近世滋補方往往用之,大抵與龜甲同功"。龜全身可入藥。《南齊書》載:"通經脈,助陽道,補陰血,益精氣,治痿弱。"龜肉性味甘酸溫,能滋陰補血,逐風祛濕,柔肝補腎,去火明目,涼血。《本草綱目》雲:"龜肉治筋骨疼痛,及一二十年寒咳,止瀉血,血痢。"龜血為跌打損傷要藥;龜膽對眼腫不開有療效;龜版,即龜的腹甲,又稱龜甲,元武版,甘鹹、純陰、氣味厚濁,補腎滋陰,質重而能潛斂浮陽,益腎又能健骨,通任脈,因藥力雄厚,療效確切,為藥中珍品。

蘄蛇

蘄蛇為蝰科動物五步蛇Agkistrodon acutus (Gunther),其鼻(吻鱗和鼻間鱗)尖尖上翹,稱"尖吻蝮"、"翹鼻頭";背有二十四個方形花斑,稱"棋盤蛇";背部棕黑色,頭側土黃色,腹部乳白色,並有黑色念珠斑,稱"白花蛇";又善撲火,叫"火蛇","撲火猛";平日數天盤居一地,終日不動,叫"懶蛇";又因毒性猛烈,據傳被咬後走五步,即倒下死亡,俗稱"五步蛇"、"五步龍"、"五步倒";其尾有一"佛指甲",據傳迂險時可用其破腹自殺,"死而眼不陷",《爾雅》載:"蛇死後皆閉,惟蘄州花蛇開"。

蘄蛇為劇毒蛇,相傳人被咬傷,不出五步即死,故稱"五步蛇"。因它全身黑質白花,又名白花蛇。蘄蛇頭扁,呈蛇頭扁,呈三角形,背黑褐色,頭腹及喉部白色,散布有少數黑褐色斑點,稱"念珠斑"。屬部稍扁,尾尖一枚鱗片尖長,叫"角質鉤",破腹自殺。蘄蛇雖毒,卻是我國的名貴傳統中藥,是封建王朝皇上指定進貢的珍品。是現今出口的珍貴藥材。

蘄蛇味甘鹹,性溫,蛇肉具有祛風濕,散風寒,舒筋活絡,並有鎮痙、止癢的功能。能治風濕性疾病。

李時珍在著《本草綱目》之初,曾多次到蘄州城北的龍峰山等地,考察"白花蛇",向捕蛇人請教捕蛇、養蛇、炮製蛇酒等技藝。寫有《蘄蛇傳》一書,後失傳。在《本草綱目》中,將白花蛇首次"釋名"為蘄蛇,曰:"花蛇,湖蜀皆有,官司所取者,皆自江南興國州諸山中來。"

蘄蛇的珍貴,主要由於其藥用價值。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贊其"能透骨搜風,截驚定搐,為風痹、驚搐、癩癬惡皰之要藥"。原中國中醫藥學會副會長、解放軍305醫院高輝遠教授指出:"蘄蛇性溫,入肝經,能外達皮膚,內通經絡,搜風之力較大,可稱風藥之冠。"蘄蛇毒可制"去纖酶","清栓酶",臨床主治腦血栓、冠心病,國際市場蘄蛇毒凍乾品價值高於黃金。《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年版)載:蘄蛇甘、鹹、溫、有毒,具有祛風、通絡、止痙之功效,用於風濕頑痹、麻木拘攣,中風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抽搐痙攣,破傷風,麻風疥癬。

蘄蛇量少名貴,求者眾多。顧景星《黃公說字》載:"謹按蘄地花蛇,有黃白黑三種,黃白二花可貨數十金,黑花不過數金而已。"據史料記載,從唐代蘄州以蘄蛇為貢品,到明代,更是取之無度,嘉靖《蘄州志》所載民謠"白花蛇/誰叫你能避風邪/上司索爾急如火/州中大夫只逼我/一時不得皮肉破/積骨如巴陵/殺爾種類絕/白花不生禍始滅。"官府強行索取,民眾被迫濫肆捕殺,造成蘄蛇資源的枯竭。八十年代末,蘄州興建"蘄春四寶園",以武夷山引回白花蛇數拾條進行人工飼養,後因多種原因未能成功。2003年,蘄春天龍蛇類養殖加工廠張勇東同志在蘄春山區捕獲四條"蘄蛇"及一枚蛇蛋,並馴養、孵化成功。經湖北中醫院詹亞華教授、華中師範大學張如松教授及湖北省中藥材公司、湖北省藥品檢驗所等專家鑑定為蘄蛇,使"消失"百年的蘄蛇重現。

著名人物

李時珍

蘄州鎮蘄州鎮

李時珍(1518-1593)

字東壁,號瀕湖山人,明代蘄州東長街之瓦屑壩(今博士街)人。世界著名醫藥學家、大明醫聖。他隨父學醫,刻苦鑽研,遍讀經史百家書,成一方良醫。後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醫院判。自1565年起,歷經27個寒暑,三易其稿,完成192萬字巨著《本草綱目》。

顧景星

顧景星(1621-1687),字赤方,號黃公,別號玉山居士,蘄州城人,世代書香之家,曾祖父顧闕,大曾祖父顧問皆為進士、著名理學家;祖父顧大訓為藏書家兼著述家;父親顧天錫,通經史、精醫道,所著詩書多入《四庫全書》。

胡風

胡風(1902.11.1-1985.6.8),原名張光人,又叫張光瑩,曾用筆名還有谷非、高荒等。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下石潭村人。1927年加入共青團,1929年在日本留學期間參加日本共產黨。建國前,曾任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宣傳部長、書記,中華全國文藝抗敵協會常委,對進步文化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建國後,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中國文聯全國委員會委員等職,1955年5月,因為“胡風集團”案入獄達20餘年,1979年無罪開釋,1980年宣布“平反”。1981年被選為全國政協第五屆委員會常務委員,並任中國作協顧問。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