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區劃
地理環境
藥山,因藥而名,因神農採藥而靈。相傳,炎帝神農當年在此山採藥,看見藥材甚多,喜不自勝,樂而忘返,誰知因採藥過多,一不小心摔倒,所采之藥全部潑出,順山而下,故名藥山。也因此有藥山水流之處,田間均無螞蟥之說(亦說採藥者為李時珍),這個故事在當地民眾中被普遍講述。又傳,炎帝從神農架等地採回的藥,因路途遙遠,回部落後不宜保存,於是就將其種植在附近的一座高山上,取名藥山。烈山至隨南安居、藥山一帶,河流縱橫,土地肥沃,山川秀美,適宜人類生存,具備始祖部落生存居住和文明誕生的條件。藥山山脈位於大洪山脈的東部,既與大洪山相呼應,又自成一體。有獨立水系,稱“藥水”,是水上游最長的一段支流之一,經安居鎮西南入水,進府河,匯長江。
藥山與神農洞方位不謀而合,與神農西行採藥路線一脈相承,足以印證藥山曾為炎帝神農的足跡所至,為炎帝神農採藥之所或植藥之地。神農首創醫藥,起於烈山,神農西行採藥,藥山為採藥第一站。
藥山及炎帝神農對醫學貢獻
炎帝神農在隨州“藥山”首創醫藥,創中國醫藥之先河。唐·孔穎達《禮記正義》:“三世者,一曰《黃帝針灸》;二曰《神農本草》……”,正如兩位大帝創造史前文明一樣,黃帝針灸、神農本草,分別創造了造福於人類的兩大醫藥奇蹟,在當時疾病和死亡困擾著人類先祖的時代,從某種意義上講,神農醫藥比黃帝針灸影響更為深遠。因此“藥山”與炎帝神農文化的研究、與炎帝神農氏的關係乃至於與整箇中華醫藥的關係,可以上升到將中國醫藥之起源重新改寫的地步。
中藥起源於神農時代。進入到農耕時期,神農“始作耒耜,教民踨五穀”(《通志》),“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易經·繫辭》),其開採、培植有了勞動工具和田地,才有可能把這些有療效的藥物通過引種留在氏族內,以備試驗研究及發生疾病時所用。現有地名如厲山的“百草園”,也印證了炎帝所處農耕時代的培育成果。神農嘗百草,“口嘗而身試”,是依靠思維和實踐尋找醫藥的過程;療民疾、“神農和藥濟人”(《世本》),被後人收集整理成《神農本草經》,則是積累和傳播、為整個部落及人類造福的過程。這正是炎帝神農在藥山所創造的不朽功績所在。
重塑“藥山”品牌意義和建議
神農生於隨州,神農首創醫藥,早有史料和民間傳說印證,但神農故里的“藥山”卻鮮為人知。“藥山”作為炎帝神農文化的一個重要層面,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
水資源
紅安水庫,承雨面積9.0平方公里,壩高21.7米,總庫容344萬立方米,有效庫容183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0.35萬畝,有效灌溉面積0.3萬畝,實際灌溉面積0.22萬畝,建成年月1960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