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田國小

藤田鎮中心國小是一所有近八十六年歷史的學校,其校名幾經變易。她始建於1924年(甲子年)。據《重修金鰲學校記》碑文記載,因校門正對相距五華里左右的一座雄偉挺拔的金鰲峰,故命名為金鰲學校。校牌是用兩塊大青石雕琢而成,高嵌在大門頂上。校名“金鰲學校”是由當時省里有名的書法家劉鳳起(清末翰林)題寫的,至今仍完整無損的保存下來了。

基本信息

校名變遷

1936年,校名改為“永豐縣立第四區中心國小”。解放後,學校所在地成立了區人民政府,校名遂改為“藤田區中心國小”。1986年,學校增設了國中部,經上級主管部門批准,校名改為“藤田鎮中心學校”。2010年8月,縣政府為了整合教育資源,把國中部從學校剝離到藤田中學,校名變更為“藤田鎮中心完全國小”。

學校創建

1921年,田心村吳琢之等有志之士,為了發展地方教育事業,造福子孫後代,發起集資的倡議,得到各村和民眾的積極回響,共募集銀元32800元。革命烈士謝魁元之父謝黑姑捐資240元,承擔了校舍的設計,並親自擔任木工主師。

1924年,校舍全部竣工,一連三棟,中棟的為大禮堂,兩側是二層樓房的教工宿舍,共32間,前後棟為二層樓房,各有四間教室,占地面積1500平方米,同時還在校舍的右側建了一個“忠烈祠”,其前面有一四層閣樓,名為“天章閣”,系當時鄉人為紀念宋朝羅開元、元朝唐述、明朝吳台鼎、清朝張元健四位愛國壯士而建的。

學校發展概況

1926年學校正式開辦招生,六個年級四個班,學生160人,教師5人。1928年,國民黨第26路孫廉洞軍受蔣介石之命,進駐藤田圍剿工農紅軍。孫看中學校坐落在藤田鎮東的碧野之中,風景秀麗,校舍寬敞,竟下令將師生趕走,將校舍占為兵營,學校被迫停辦。國民黨軍隊肆意破壞學校財產,甚至將房梁和樓板鋸去當柴燒,把整個學校弄得千瘡百孔。直到1934年,國民黨軍隊撤走,學校才得以恢復。那時只有三個班,五名教師。1936年,學校送出了第一屆畢業生,共32人。

1940年熱心於桑梓教育的校長張宜賓籲請社會各界捐資辦學,將校舍修復一新。此後直至解放初,學校有所發展,一直保留著9個班,300多學生,15名教職工。

1956年開始,學校增加到11個班,學生達400多,18名教職工。1964年,在學校左側建起了一棟二層磚木結構的教學樓,共有八間教室。1965年,學校有14個教學班,620名學生,教職工24人。

1966年開始了歷時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學校同樣遭受浩劫,67年曾被“造反派”占為據點,學校財產、校舍均被嚴重破壞,。大禮堂所有的木雕被鋸掉、破壞,天章閣匾額、閣頂上得瓷葫蘆被拿下砸爛,八隻小吊鐘被竊走,七十年代,學校又被強行空出近一半的校舍,接納從縣城遷來的縣防疫站。

“文化大革命”結束,“四人幫”倒台以後,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路線的指引下,教育事業煥發出蓬勃生機。1977年開始建築校園圍牆,1980年冬全部建成。1978年學校附設了國中部,1980年,國中有5個班,國小12個班,學生近900人,教職工達35人。1982年,在“普及國小壓縮國中”方針的指引下,國中部停止了招生。1986年,應廣大民眾的要求重新增設國中部,在當時縣委副書記、常務副縣長張廷傑的關心支持下,在校園的西北角徵用1.5畝良田,新建一棟二層八間的磚混結構的教學樓,從而校園不僅擴大了,而且更加方整了,從此,成為一所八年制學校。1988年,國中部增設至6個班,學生300多人,學校部10個班,學生近600人,全校教工達48人。1986年至1988年,學校領導幾經奔走,特別是得到張廷傑同志的熱情關懷和支持,籌集資金近萬元,將搖搖欲墜的天章閣修復一新。1988年至1991年,學校領導借各級政府重視改進學校危房的東風,在主管全縣教育工作的常務副縣長范禮昌的關懷下,爭取縣教育局先後撥款7.5萬元,鎮政府6.1萬元,自籌資金7.6萬元,相繼拆除了原忠烈祠、廁所、大禮堂,新建了三層平頂鋼混結構辦公大樓、教師宿舍樓,學生宿舍樓、膳廳和廁所。原古老、破舊的校舍已不復存在。1988年暑期,郭亮生校長親自設計、改進了校門。由於師生不斷增多,學校規模不不斷擴大,原來的教學設施滿足不了學校發展的要求,在1991年至1998年間時任校長的曾紹賓等學校領導的努力下,在學校北面徵用6畝土地,建起了20個教室的四層框架結構的北教學樓,以後還相繼建了東面辦公樓、教工小廚房。1998年,國中部規模繼續擴大,教學樓緊缺,吳達盛校長多次向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和當地政府打報告,在學校的南面徵用了10畝土地,在原北教學樓的南面又建了含4個辦公室,八個教室的教學樓。進入2001年,我縣貫徹國家九年義務教育方針,全面推行推行素質教育,學校由五年制改為六年制,至此,學校已成為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國中部15個班,學生838人,國小部13個班,學生706人,教職工85人。當時的辦學條件嚴重影響學校的發展,為全面落實國家的教育方針,吳幫紅校長等學校領導多方籌措資金,建成了含學生食堂和多媒體教室的綜合辦公樓,為改善寄宿生的住宿條件, 2008年建成三層鋼混結構的學生寢室。為解決學校的課外活動場地狹小這個問題,吳幫紅校長和甘耀雄校長向鎮政府和藤順村委會做了大量的工作,終於在2008年在原學校大門前徵得土地10畝, 在2009年建了新的學校大門和圍牆,甘耀雄校長親自擔任設計工作。2010年平整了一個寬闊的操場。如今的藤田國小是活動場地開闊,建築物錯落有致。

2010年8月,上級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的隊我鎮的教育資源進行整合,國中部從學校剝離到藤田中學,甘耀雄校長抓住契機,當機立斷,對我鎮的教學網點重新布局。為解決我鎮教師編制緊缺,教師隊伍老齡化這個嚴重影響我鎮教學質量的問題,迎合藤田廣大民眾對優質教育的強烈要求,把村小的部分五年級及所有六年級學生都撤併到中心國小就讀。至2010年9月,學校是一所國小六年制學校,更名為藤田鎮中心完全國小,21個教學班,學生1228人,教職工56人,其中大學本科11人,大專學歷30人,中專學歷9人,評為中級職稱23人,初級職稱29人。校園占地面積30100平方米,建築面積8391平方米。教學區、生活區、運動區井然有序。實驗室、圖書室、微機室、多媒體教室配置齊全。

在校園建設中,學校領導還十分重視校園的綠化美化工作。從1982年開始,大舉植樹、種花,先後栽了梧桐、松柏、芙蓉、桉樹、垂柳、芭蕉、季竹、雪松、羅漢廣玉蘭、鐵樹等花木數百棵,還建了五個大花壇,校園綠樹成蔭,鮮花常開。

進入八十年代,學校管理逐漸規範化,科學化,基本形成了“文明、勤奮、嚴謹、創新”的校風。進入21世紀,學校堅持“以人為本,育人為先,全面發展”的辦學理念,實行“以德治校、管理強校、科研興校”方略,教學質量穩步提升。85年後,歷屆國小畢業升學考試成績均居全縣前五名。89年國中畢業生升學考試各科平均成績全縣第五名。政治、物理、生化三科居全縣第三名。有兩位學生考入吉水師範深造,兩位學生報送重點高中。2006年國中畢業升學考試名列全縣農村中學第一名,該校李星同學為全縣中考狀元。2008年國中畢業升學考試中27名同學上600分,在全縣名列前茅。體育、衛生高中也大有改善。小體育代表隊在1985年和1989年兩屆全縣中國小田徑運動會上,分別獲得團體總分第五名和第一名。2004年,國中生代表隊在全縣中學生田徑運動會上獲團體總分第四名。1989年11月參加在本縣召開的全國農村學校衛生高中研討會的150多名專家、教授和各省市領導參加了該校的環境和衛生保健工作,1990年5月全國農村學校衛生工作的試點縣的考核驗收組對該校的衛生保健工作進行了檢查考核,均受到好評。1984年、2006年縣政府授予該校“文明單位”稱號,1985年、1987年、1989年被評為縣先進集體。2002年和2004年獲縣年終目標管理考評一等獎,2003年獲縣年終目標管理考評二等獎,2008年獲縣年終目標管理考評二等獎。還被評為校園管理“十佳學校”、吉安市“現代教育示範學校”和“中國小團隊示範學校”。

光榮的篇章

該校創辦八十多年來,不僅培養了一大批國家建設人才,而且哺育了不少對中國革命功績卓著的革命者。上世紀20年代,在該校任教導主任的郭用光一邊從教,一邊進行革命活動。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瘋狂捕殺共產黨人,郭用光聯契約志轉移農村繼續進行革命鬥爭。1928年2月,黨組織在郭用光家鄉層山村召開重要會議,被國民黨探悉,郭用光掩護同志們安全撤離,與敵人殊死搏鬥,身負重傷後被捕,第二天被敵人槍殺於藤田橋頭。1931年10月,在該校召開了中共永豐縣第二次代表大會,隊發展黨團組織,鞏固與發展新兵,擴大紅軍與優待紅軍家屬,擴大地方武裝等問題進行了討論並作出了決議。1938年,在該校舉行了由周恩來、朱德主持的紅軍第一屆體育運動會。

該校自創辦到2010年。共輸出了84屆國小畢業生,共12000多人,25屆國中畢業生,共5800多人。這些校友中,既有勤勞、樸實的工人、農民,也有專家、教授、醫生、教師,還有黨、政部門的領導幹部。第五屆畢業生張國剛曾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高級工程師張國光曾任洛陽機械廠總工程師兼廠長,王士恭曾任撫州地區教育局副局長。第七屆畢業生盧文謨是全國著名的水泥專家。第十一屆畢業生呂巨峰,曾任永豐中學校長和縣教育局局長,楊聖生是本縣著名的獸醫工程師。第十三屆畢業生張廷傑,曾任省林業廳副廳長。1954年畢業生范禮昌曾任新乾縣人民政府縣長。

校園和諧求發展,師生齊心鑄輝煌,學校的明天會更美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