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本書是對中國美術學院史論系二年級“20世紀中國藝術史”以及綜合專業選修課的課程進行的一次教學設計的結果。史論系的教學內容之一,是培養學生有寫作藝術史的基本能力,儘管寫作藝術史的專業能力顯然不是四年學習中就能夠培養起來的——對於個別同學來說也未必,但這不是不給學生進行寫作機會的理由。鑒於上學年安排學生的已經是對藝術史具體單個課題的研究,同時也考慮到選修課的同學來自不同專業方向(國畫、油畫、版畫、雕塑、新媒體、建築等等),他們對寫作本身缺乏興趣而具有一定的藝術實踐能力,為了將教學要求不同的兩個課結合起來,作者給選修課的同學安排的作業是修改20世紀中任何一位藝術家的作品,以便他們對某個藝術家的藝術有更為深入的認識,而讓史論系的同學針對選修課的同學的作品進行比較性的評論,練習寫評論文章。為了讓這樣的作業能夠得到有效的交流,並且讓史論系的同學實踐展覽策劃和組織,我也讓高年級的同學充當策展人和組織者,總之,希望教學工作由師生共同來進行,有交流、互動、協調,並且在展覽實踐上儘可能靠近專業要求。
編輯推薦
書中的作品在創作觀念上無芥蒂,放手描繪當今時代的風流人事,無需文章標榜時代感,無意留心當代中國油畫和各種流行標籤或實驗風格。其中有些作品整體給人一種很環保的感覺,把一些看起來沒什麼用的東西利用起來了,而且很好看頭,仔細地看,會在裡面發現很多有趣的內容。
目錄
呂澎序言
藍慶偉前言
第一部分文本
錢乃婧“學古而變,取洋而化”
陸蓓容會心豈在多
白晶文從素描藝術到浮雕藝術——淺析奚秀霞的浮雕
呂明翠心靈的堅守——觀何泳霖作品《原罪》
鈕俊卿遊走在中國畫的傳統性與現代性之間——關於李冉對徐悲鴻《樹上》(1940年)的變體
慈玥劍白石
穆爭經典的傳承——解讀漫畫《新“三毛”流浪記》
李琪從物質匱乏到精神空虛——解讀《人群》
楊秀才一次“倒退”的嘗試——對陳之佛花鳥畫中裝飾設計情結的思考
卜欣繼承傳統推陳出新——略談潘天壽繪畫中的“傳統性”
閆信利傳統的繼承與形式的創新——解讀陸儼少的作品與其變體
禹培龍國畫精神的抽象化表現——嘗試黃賓虹山水畫中精神的變體再現
王道傑天地精華,吐心中真情——體會王開通的變體畫《山河水》
劉曉玲國畫·生活·傳統——對李可染山水風格運用的一次嘗試
楊倩倩歷史情境的再現——解析陳妍暉《江山如此》
高松寅紅色的變遷——讀王亞霞的《風雨紅岩》
劉璟紅色的滲入與滲入的“紅色”——對渠國強《新紅岩》的解讀
陳淡寧“文革”,我開始搖滾了——劉晨旭和他的“過去與現在的記憶”
洪羽從抗戰“平面”走到抗洪“現實”——評高桂子抗洪題材油畫一張
譚潔另一種繼承和發揚——趙瀟變體劉海粟《黃山白龍潭》
陶寒辰對歷史與藝術的重新解讀——淺析蔣坷均和他的作品《父親……父親!!父親,父親。父親?!》
薛路關於《“田”系列1號》的幾個關鍵字
李清中西融合與傳統回歸
張書彬心靈的淨化,心性的融合——觀陳偉顏變體畫《紅蜻蜓》有感而發
李靜解讀之作——《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