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即意象

藝術即意象

意象,是理解中外藝術審美及各類藝術創造的“眾妙之門”。作為一本系統探討中外意象審美理論與意象藝術的專著,該書主要著眼於從美學、心理學、符號學、傳播學、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審視中西藝術中“意象”範疇的豐富內涵,確立“藝術即意象”的本體觀念;並進而在此基礎上深入探討藝術意象的生成、構造的特點及其傳播、流變的規律;並且就中西意象藝術的發展及其相互影響進行了比較研究,進而對於當下大眾傳播時代的意象消費展開了具體深入的討論。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藝術即意象》是一本從意象本體的角度來探究和理解中西藝術及審美文化的基礎性的著作。

作者簡介

施旭升,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出版專著:《藝術之維》(2001年)、《藝術創造動力論》(2002年)、《中國戲曲審美文化論》(2003年)、《中國現代戲劇重大現象研究》(2003年)、《戲劇藝術原理》(2006年)、主編:《中外藝術關鍵字》(上下卷,2009年)、《廣播電視藝術學通論》(2010年)。

圖書目錄


序二
前言——關於本書的緣起與構想
緒論藝術即意象
第一節“意象”考辨
一“意象”溯源
二“意象”內涵
三“意象”本性
四中國傳統“意象”論之檢討
五本書“意象”概念之界定
第二節意象:作為藝術審美的本體範疇
一從“形象”到“意象”
二藝術即意象
三從歷史本體到心理本體
第三節體驗的邊界與表現的尺度:意象藝術學方法論
一超越體驗與表現:方法論的自覺
二藝術的理性精神:從體驗到思辨
三意象藝術學方法論的建構
第一章目擊道存——藝術意象的本體特質
第一節象與道:藝術意象之本體屬性
一由“象”及“道”
二“道”之為體
三象即是道
四心物圓融
第二節以意象營構為中心的藝術思維
一意象與思維
二“邏各斯”與意象思維
三意象思維的藝術表達
第三節藝術:意識形態抑或意象形態
一“意識形態論”之遮蔽
二“意象形態論”之實質
三超越“意象形態”
第四節作為藝術本體的意象之形態與品格
一摹象與興象
二從喻象到抽象
三仿象的意義
四體驗此在
五境生象外
第二章神用象通——藝術意象的生成營構
第一節意象三層:原型心理符號
一原型意象與藝術文化品格
二心理意象與藝術審美體驗
三符號意象與藝術形態類型
第二節意象的歷史發生:從原始表象到藝術意象
一意象發生與藝術之源
二動因:“自我意識”抑或“兩種生產”
三介質:“集體表象”抑或“原始意象”
四緣起:意象的誕生抑或原型的再生
第三節意象的個體生成:從心理營構到符號表現
一意向之鏈
二澄懷味象
三符號的法則
四走向簡約
第三章心物之間——藝術意象與傳播媒介
第一節藝術傳播與意象呈現
一傳播之於藝術
二意象關乎媒介
第二節人際傳播與詩樂意象
一詩歌意象
二樂舞意象
第三節書寫媒介與書畫意象
一繪畫意象
二書法意象
第四節印刷媒介與小說意象
一小說意象的價值生成
二小說意象的意義呈現
第五節劇場傳播與戲劇意象
一戲劇意象的本質
二戲劇意象的生成
第六節電子傳播與廣播影視意象
一電影意象
二廣播電視意象
第七節詩意棲居與城市意象
一城市化進程及其文明危機
二尋找詩意空間:城市何為
三城市意象:體驗之道
四詩意棲居:審美的救贖
第四章形神嬗遞——中西藝術的意象化生存
第一節意象藝術:形神與意趣
一何謂“意象藝術”
二中西藝術的意象之維
第二節從古典到現代:中西藝術的意象演變
一東方意象藝術的古典韻味
二西方意象藝術的神理追求
三追尋現代性的精神與意趣
四後現代藝術的圖景
第三節意象消費與意義重構
一意象消費的實質
二意象消費的負面價值與影響
三走向意義的重構
第四節追尋現代詩意
一藝術的自我救贖之途
二關注當下的現實品格
三回歸古典的歷史神韻
附錄一:重要概念索引
附錄二:參考文獻
後記

文摘

著作權頁:
三從歷史本體到心理本體
以一種意象藝術美學的視野來觀照中西藝術審美的歷程,能夠更為明晰的顯示出藝術意象的精神特質,顯示出從歷史本體到心理本體的積澱過程。
就中國古代藝術意象而言,汪裕雄曾將中國傳統的審美意象歸為“詩樂意象”和“楚騷意象”兩大流脈,以“興觀群怨”的詩樂意象與“發憤抒情”的楚騷意象相對舉。汪裕雄指出:在中國,詩樂皆為“發乎情,止乎禮義”的產物,將一切情緒都歸入禮治的正軌,使人情政治化、倫理化,這便是詩樂意象的情感淨化功能;而楚騷與此不同,其意象“蓋自怨生”,一腔憂憤,突破禮義規範的鐵閘奔涌而出,化為狂放不羈的想像而入於幻渺的神遊之境,抒發的是一己的人生感慨,獲得的個體的精神自由。詩樂意象雖強調“興觀群怨”,卻追求個體與社會群體和諧,而楚騷意象在字裡行間所流露的,則是一種遺世獨立的人格所煥發的感人力量。從意象的內在構成來看,詩樂意象強調外物興發感動,它所帶來的主體內在情感衝動,需納入外在的道德規範而趨於完善,情感的起始與歸宿,兩皆由外而及內;楚騷意象卻強調主體內在美質的外揚,而不求假借於外物。“發憤抒情”本身就意味著跟現存社會秩序與理性規範的衝突,本身就反中和。從這個意義上說,“發憤抒情”正是對儒家“致中和”的審美理想的一種反撥與消解。並且,詩樂意象與楚騷意象的哲學歸屬也判然有別。詩樂理論借重於儒家,楚騷精神則借重於道家,表現出一種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對儒家仁義道德憤激的批判態度。從而,可以說,《樂記》與《詩大序》將易象引入詩樂,構成“感物動情”,創造以物象為基礎的喻象和興象,以此意指政治倫理情感;即使是較為自由的“興象”,最終也不脫倫理教化的總的軌道。楚騷意象以“抒中情”為歸趨,在想像中隨機驅遣種種幻覺意象,特別是通過傳統民間民俗意象的取用,實現抒發主體情意的相對自由。楚騷意象業已突破現存社會理性規範的拘囿,對這種社會理性規範本身,仍不無懷疑、動搖和消解作用。因此,每當社會歷史轉折關頭,敏感的士人總不忘返顧楚騷傳統,並藉以否定舊的理性結構而呼喚新的理性。

目錄


序二
前言——關於本書的緣起與構想
緒論藝術即意象
第一節“意象”考辨
一“意象”溯源
二“意象”內涵
三“意象”本性
四中國傳統“意象”論之檢討
五本書“意象”概念之界定
第二節意象:作為藝術審美的本體範疇
一從“形象”到“意象”
二藝術即意象
三從歷史本體到心理本體
第三節體驗的邊界與表現的尺度:意象藝術學方法論
一超越體驗與表現:方法論的自覺
二藝術的理性精神:從體驗到思辨
三意象藝術學方法論的建構
第一章目擊道存——藝術意象的本體特質
第一節象與道:藝術意象之本體屬性
一由“象”及“道”
二“道”之為體
三象即是道
四心物圓融
第二節以意象營構為中心的藝術思維
一意象與思維
二“邏各斯”與意象思維
三意象思維的藝術表達
第三節藝術:意識形態抑或意象形態
一“意識形態論”之遮蔽
二“意象形態論”之實質
三超越“意象形態”
第四節作為藝術本體的意象之形態與品格
一摹象與興象
二從喻象到抽象
三仿象的意義
四體驗此在
五境生象外
第二章神用象通——藝術意象的生成營構
第一節意象三層:原型心理符號
一原型意象與藝術文化品格
二心理意象與藝術審美體驗
三符號意象與藝術形態類型
第二節意象的歷史發生:從原始表象到藝術意象
一意象發生與藝術之源
二動因:“自我意識”抑或“兩種生產”
三介質:“集體表象”抑或“原始意象”
四緣起:意象的誕生抑或原型的再生
第三節意象的個體生成:從心理營構到符號表現
一意向之鏈
二澄懷味象
三符號的法則
四走向簡約
第三章心物之間——藝術意象與傳播媒介
第一節藝術傳播與意象呈現
一傳播之於藝術
二意象關乎媒介
第二節人際傳播與詩樂意象
一詩歌意象
二樂舞意象
第三節書寫媒介與書畫意象
一繪畫意象
二書法意象
第四節印刷媒介與小說意象
一小說意象的價值生成
二小說意象的意義呈現
第五節劇場傳播與戲劇意象
一戲劇意象的本質
二戲劇意象的生成
第六節電子傳播與廣播影視意象
一電影意象
二廣播電視意象
第七節詩意棲居與城市意象
一城市化進程及其文明危機
二尋找詩意空間:城市何為
三城市意象:體驗之道
四詩意棲居:審美的救贖
第四章形神嬗遞——中西藝術的意象化生存
第一節意象藝術:形神與意趣
一何謂“意象藝術”
二中西藝術的意象之維
第二節從古典到現代:中西藝術的意象演變
一東方意象藝術的古典韻味
二西方意象藝術的神理追求
三追尋現代性的精神與意趣
四後現代藝術的圖景
第三節意象消費與意義重構
一意象消費的實質
二意象消費的負面價值與影響
三走向意義的重構
第四節追尋現代詩意
一藝術的自我救贖之途
二關注當下的現實品格
三回歸古典的歷史神韻
附錄一:重要概念索引
附錄二: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