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周教變

一時的“藏周教變”。 就是以嚴厲的宗教法條,制約著族人。 這個鄞結教其實就是一部憲法,同時也是國家最高權力組織,政府可以輪流換,教是統一不變的。

周教變背景
在1910年末也就是辛亥革命的前夕中國史上絕無前例的以整合宗教為名的教義運動爆發了。這就是轟動
一時的“藏周教變”。正是晚清宣統二年,因此也有稱“宣統教變”或“鄞結教變”這是一次宗教和政治的融合,這場運動的發起人就是著名的政教學者,洪門的分支寧波虎嘯周的鄞結會創始人周德潘。他連同當時一批佛教界革新派的同仁所發起的。當時周德潘發現藏傳佛教有著其很嚴謹的組織構架,教義本身就是一部大法,可加以修改參照治國。不像其他教派雖有組織形態,但多為鬆散,缺少可控性。當然裡面但很多條款需要加以修改,用現在的話講就是要更加人性化。因此為推動一次重大的宗教和政治合而為的變革,周德潘不惜一切代價發動了這次教變。其實在18歲時周德潘就認識了一些洪門的弟兄,由於當時洪門受海外僑胞的影響在洪門中推行的宗教思想是基督教。
周德潘聽過幾次教義,對宗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他一直都沒有從內心奉養過任何宗教,直到接觸
到章太炎那批研究佛教的志士,從西藏佛教方面看到了一絲視乎可以改變國家目前這種政局混亂的現狀。
他認識到統一人的思想,在整個治國方面的重要性,各個教派都在宣揚自己為中心的世界觀,各種思想
不斷的碰撞,分化了整個政治格局,國內人還是以信仰中國式佛教為主,很多教規就如同一部大法,
很多的人都自願的信信仰起了宗教。此時西藏的佛教組織性更勝一籌,他不同於傳統宗教的意義,整個
藏族同胞生下來就是信徒同時也是子民,當時晚清政局混亂,西藏地區的自製度很高,西藏一直以來
就是以嚴厲的宗教法條,制約著族人。周德潘突然想到借用此種模式來管理國家,讓各方思想無形的
統一起來,於是他就與當時西藏格魯派的一個僧人商定,幫他在內地宣教弘法,同時僧人組織藏人借
護法扶清的名義在內地四處吸納弟子,主要正對政府官員,可惜當時由於晚清政府的腐敗無能,
使得這場教變沒能持續很長時間,這也讓周德潘深刻的意識到如果只是單純的改革和改良,是不可能改變現狀的只有重建政府核心,他提出國家應廢除帝制,建立教制,政府可有各“會”組閣,由於當時出現很多幫會,
因此稱之為“會”,拿現在的話語講就是在統一的教制(法制)下,各派別組織可以派員聯合執政。
也就是說最高權力機構就是周德潘想推行的鄞結教,稱之為鄞結教是因為它裡面取了各宗教之精華思想,
這個鄞結教其實就是一部憲法,同時也是國家最高權力組織,政府可以輪流換,教是統一不變的。和
日本天皇類視,其本身不議政,放權給政府內閣,在整個國家層面是牢牢統一的,這個教的教主,周德潘
認為其不是一個具體的人或物,但當時那么抽象的概念不能被很好的接受,暫且他虛構了一個人物,叫
“鄞結聖公”。這種中西結合名稱讓各宗教都還算滿意。鄞結教最高權利人是“總教師”,這也是後來教書先生,
被近代稱之為“教師”最早的出處。除了“總教師”當然各地還有很多“教師”。但唯有當時滿清朝廷
不滿意,這是要取代自己的一個組織,怎么可能讓其成行呢。朝廷就開始抵制。使之最後這場教變沒能持續下去,但這對孫中山等人觸動很大,推進了後來的辛亥革命爆發。當然這裡面還有很多跌宕起伏的故事在這無法一一列舉。
周德潘(1873-1912)
周德潘在1898年創建了洪門的分支鄞結會後與浙江境內的各洪門兄弟往來密切,曾和一些兄弟
入股寧波甬江老鋼橋附近的一片碼頭,當時孫逸仙在革命初期的一些軍事物件有的就是在這個
碼頭由海外僑胞支援國內的。由於周德潘身體欠佳,雖說有遠大的報復,可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到1912的11月終於走完了他人生短暫的39年時光。由於周德潘的英年早逝,加之身前為人十分低調,
幾乎不與外界多接觸,和他一起奮鬥過的是兄弟,大多已不在人世,他的一些主張後來也很少有人
知曉,由於當時他的三個兒子一個女兒,最大的才12歲,尚未成年。他臨終時再三叮囑妻子,要孩子們
成人後不再介入派別爭鬥,過平淡普通百姓的生活。現今他的重孫除周徐生在上海外,其他的分別在寧波
武漢,台灣等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