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劉三講的“故事”
我遇到了藍發女孩,把她從死亡的邊緣拽了回來
昨日,某知名網站論壇出現了幾篇置頂的文章,題目裡面都有一個引人注目的關鍵字——“藍發女孩”。為主的一個帖子,是一名ID為“攝影師_劉三”發的《SOS:拿什麼拯救你,我的藍發女孩》。文章里,劉三講述了一個“巧遇”和“救美”的故事。
4月22日下午,剛學會攝影的劉三帶著相機來到北京的郊外八里橋附近採風。當他鑽過一處人為毀壞的鐵軌護欄,順著鐵軌邊走邊拍時,突然隱約聽到了一陣微弱的琴聲。順著琴聲望去,一個藍發女孩,正坐在鐵軌上抱著一把吉他邊彈邊唱,琴聲悠揚,歌聲微弱。劉三本能地舉起相機,拍下了一張照片。
在劉三發現藍發女孩並逐漸靠近她,同時從不同角度拍照的時候,藍發女孩一直深深地低著頭,讓藍色的長髮遮住了她的臉動,唱著傷心的歌。
當劉三終於走到她的面前看清楚她的模樣的時候,劉三是這么來形容的:“她有一張白皙而消瘦的臉龐,即便她已淚流滿面,但這掩飾不了他的美麗與憂傷,她目光呆滯,她表情木納,她旁若無人,她塗抹著淡淡的眼影,她的嘴唇紅得發紫,這一切都被她那碧藍的頭髮所籠罩著,以至於我以為我遇到了一個女鬼……面對她的憂傷與絕望,我無能為力”。
然後,一列預料之中的火車飛馳而來,女孩突然站立在鐵軌的中央,張開了雙臂迎著疾速的火車……劉三在千鈞一髮的時候,把藍發女孩從死亡的懸崖邊用力拽了回來,女孩一下子伏在他的身上痛哭……
最後,女孩沒有說她為什麼想要拋棄生命,劉三向她的口袋裡塞進了一張自己的名片,故事就到此結束。劉三說,他之所以想到發這個帖子,是因為後悔當時沒有帶走藍發女孩,擔心女孩會再一次選擇死亡,他希望所有人,都來幫忙挽救這一條年輕的生命。
張懷舊講的“故事”
自稱收到一封藍發女孩的“來信”,述說了另一個“真相”
劉三講述的這個故事,無疑是很感人的。然而,事實到底是怎樣的呢?就在眾多網友猜測的時候,5月9日,一名ID為“張懷舊”的網友,發表了一篇題為《一位藍發女孩的性愛遺囑》的帖子。
帖子裡,張懷舊自稱因為曾經在自己的部落格上公開了一名女子的來信,而導致收到信件數量大增,這個版本說道,近日他收到了一封信,是劉三所講的故事裡的那個“藍發女孩”寄來的,她向張懷舊披露了一段她不為人知的“身世”。
“信”中,藍色女孩說,她2002年從音樂學院畢業,並與男朋友等四名男生組建了一個“叢林”樂隊。在樂隊演出的一段時間裡,藍發女孩與這四名男生合住在一套房子裡面。接下來,“信”裡面的描寫就開始變得“色情”起來,藍色女孩講述了她與男朋友小Y的性愛,並講述了一個更加令人匪夷所思的故事——在男朋友的鼓勵下,她變成了樂隊里四個男生的共同性伴侶,變成了他們的“寵物”……
在一段看似“快樂幸福”的混亂不堪的“新同居生活”之後,有一天,一個從北京來的女孩成為了樂隊的新成員。從這一天開始,一切就都開始變了:舞台上北京女孩成了觀眾和樂隊的新寵,她的男友也投向了北京女孩的懷抱,她徹底淪為了一個“性工具”……最後她不得不離開了樂隊,淪落成一個“藍色的幽靈”。
“信”的結尾,藍發女孩還指責攝影師劉三,在一個晚上把她灌醉,並玷污了她。
網路的困惑與良知
不管事實誰真誰假,叫喊“想死就去死吧”的網民讓人心寒
看完上面劉三的“故事”,還有張懷舊收到的“信”,相信不少讀者一定覺得難以置信。事實上,當這兩個帖子出現在論壇上的時候,就立刻引起了網友對事件真實性的質疑。
網友評論
在眾多網友的發言中,ID為“三峽線上”的網友說,劉三自稱一直在尋找並企圖救助這個偶然相遇的藍發女孩,還公布了自己的手機號碼來尋找這個女孩,他甚至還說“我雖然也不富裕,可如果你幫我找到了她,我情願拿出一個月的工資,作為酬勞”,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全力以赴想幫助藍發女孩的攝影師,卻做出“在他的吉普車裡將我玷污。”這樣的事情來?如果這不是事實,張懷舊的文章中明顯說明是女孩子發給他的郵件原文,那么難道是張懷舊在杜撰了這封信?而張懷舊提供的信中藍發女孩所說的“叢林”樂隊,用百度搜尋,也搜尋出了一些相關的信息,難道“信”真的是藍發女孩寫的?
一名網友說:“張懷舊、攝影師劉三、藍發女孩,看了今天你們的表演,讓我再次對網路的誠信產生了懷疑!”
於此同時,更多的網友拷問的卻是網路的良知。不管藍發女孩事件真還是假,面對可能死亡的一條生命,很多的網友竟然無動於衷,說出:“告訴她想死就去死吧,既然活著是那么痛苦的事,就去死吧”、“沒感覺死就死吧”、“再死去啊”這類的話,讓人感到十分悲哀。
ID為“老漢李頭”的網友疾呼道:“劉三是誰我不關心,事件真偽我也沒興趣探研。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透過這場拯救事件我發現了人類良知正在泯滅、消亡,這很可怕……我們該多去關注那些對輕生的同類,能勸慰就勸慰下,如果你懶得去關心,那也無妨,但是請尊重自己,尊重人類的良知,不要說那些不是人的混話。”
寫到這裡,筆者也想在此呼籲,真正的藍發女孩能夠勇敢站出來,用真相面對網民和讀者,用事實來拷問網路的良知,或造假者的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