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開先

薛開先,男,1939年7月出生於江蘇省如皋縣,漢,畢業於復旦大學和武漢大學生物系遺傳專業。現任“癌變、畸變、突變”和“國外醫學遺傳學分冊”雜誌編委等;被評選為首屆江蘇省優秀科技工作者、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已發表各類著述140餘篇,獲各種科研成果和論文獎勵14項。

基本信息

薛開先 男 1939年7月出生於江蘇省如皋縣,漢,中共黨員。1957-1965年分別在復旦大學和武漢大學生物系遺傳專業,完成本科和研究生學業,此後一直從事醫學研究。曾任江蘇省腫瘤防治研究所遺傳學研究室研究員、室主任,所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環境誘變劑學會致突變專業委員會主任、常務理事,江蘇省環境誘變劑學會理事長;現任“癌變、畸變、突變”和“國外醫學遺傳學分冊”雜誌編委等;被評選為1978年江蘇省科科學學大會代表,首屆江蘇省優秀科技工作者、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自1958年以來發表各類著述140餘篇,獲各種科研成果和論文獎勵14項,包括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勵、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省部級科技進步二、四等獎和廳級一、二等獎各1項和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以及市級優秀論文獎6項;主編專著二本,合編專著、高校教材等4本,2004年初由科學出版社出版國內首部 “腫瘤遺傳學” 大型專著,吳旻院士主編,我任常務 副主編。近主編完成"腫瘤表遺傳學"專著,今年在科學出版社出版.
在國內外首先建立人體內微量血微核測試法; 在國內外首先發現,β胡蘿蔔素立體異構體在其遺傳毒性和抗遺傳毒性中起關鍵作用;首次在人群水平證實,大量飲酒可增加吸菸的遺傳毒性,長期飲綠茶可拮抗吸菸毒性。上述貢獻被美國名人傳記“Who's Who" 2006 - 2007 醫學衛生版收錄.
我長期從事腫瘤細胞分子遺傳學、分子流行病學和腫瘤高發家族研究.10年前在江蘇省腫瘤醫院開設了國內首家腫瘤遺傳諮詢專家門診。網上常轉載的"微核檢測吸菸致肺癌高危人群",僅是我們的其中一項科研成果。
個人特長:對腫瘤高發家族篩查、系譜分析、腫瘤遺傳易感性檢測、腫瘤高危險個體的風險評估以及預防、處理建議有獨到的心得。
附:主要成就和貢獻
1、人體內生物學標誌——微量血微核測試法的系列研究
腫瘤是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95%以上的腫瘤是遺傳和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套用敏感、特異的方法從暴露人群中檢出易感性個體,進而採取防治措施是最經濟有效降低癌發病率的途徑。微核是這類常用生物學標誌之一,以往多用培養淋巴細胞檢測,但用於人群監測和臨床研究,體外法不能反映人體代謝和免疫等功能,而且用血量較多,程式複雜,難用於現場和大樣本的研究。我們在國內外首先建立了僅需1-2滴末梢血的淋巴細胞微核直接測試法,克服了體外法缺點。歷時20多年方法學、機制和套用的系統研究,使方法標準化,並推廣套用;同時首次研究證明:(1)微核可在細胞周期各階段直接形成;(2)G0期微核形成與培養細胞微核和染色體畸變有同等的遺傳毒理學意義,從而建立了無需培養、無需外加代謝活化系統、並可檢測超劑量理化因子遺傳毒性的核異常測試法,並在套用中得到驗證;(3)在化療癌患者研究證明,微核形成是細胞的致死事件,發現了放、化療殺傷癌細胞的新機制。
將體內淋巴細胞微核作為生物學標誌,在腫瘤臨床比較研究證明,(1)在大腸腫瘤鑑別良惡性腫瘤、分化程度和預測腫瘤的淋巴結轉移能力,微核檢出均非常顯著地優於同時檢測的p53蛋白和端粒酶活性;(2)體內高微核率檢出的吸菸致肺癌易感性,分別比GSTM1和CYP1A1敏感基因型檢出的分別高出7倍和11倍;(3)食管癌患者對放射線的反應是一個異質的群體,不同的反應類型有預後意義。這些表明在腫瘤發病機制和癌相關基因尚未完全闡明之前,綜合反映遺傳和環境作用的生物學標誌物,可比個別分子標誌物更有臨床套用價值。
上述工作受到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全國各地超過169人次來我室學習進修;舉辦了6次全國性學習班,部分單位取得套用成果;為國家環保局標準化檔案制定骨髓細胞微核檢測程式;收到國外100多封來信索要論文,直至2003年底仍有學者與我討論實驗細節。
2、天然成份遺傳毒性和抗遺傳毒性的研究
近年來天然成份的防癌和防放化療毒副反應的研究已成為熱點,我們在天然和合成β胡蘿蔔素的比較研究中首先發現,立體異構體9-順式β胡蘿蔔素在β-胡蘿蔔素的遺傳毒性和抗遺傳毒性中起關鍵作用,不含有該異構體的合成β胡蘿蔔素(為全反式)有遺傳毒性,高劑量區更為顯著;而含有9-順式β胡蘿蔔素的天然β胡蘿蔔無遺傳毒性,高劑量區有更強的抗誘發和自發突變的作用。
這一發現有助於研製新的防癌β胡蘿蔔素製劑;部分解釋了困擾學術界多年的、關於β胡蘿蔔素防癌作用的矛盾結果:流行病學觀察到,在多服蔬菜水果、血清β胡蘿蔔素含量高的人群腫瘤發病率較低,這可能是天然β-胡蘿蔔素抗突變、抗癌作用的結果;而干預試驗增加癌症發病率,可能是大劑量、長期服用合成β胡蘿蔔素所產生的致突變致癌作用。許多國外學者索取論文。通過健康報頭版長篇報導,遏制了國內對合成β胡蘿蔔素的偏面宣傳和濫用,保護了人民的健康。
(餘下部分請參見:擴展閱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