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薛大豐,字曰皥,號懷如,明萬曆初年生於仙遊楓亭下橋。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考取舉人,初任湖廣源陵縣知縣(今湖南懷化),又任南京上元縣知縣。後擢升南京戶部主事,轉擢廣西平樂府知府,以貴州畢節按察司副使致仕,官至中憲大夫。返鄉後致力桑梓事業,清順治年間去世。
薛大豐為官剛正不阿,辦事幹練豁達。據廣西平樂府府志載:“府禁止湖湘,噤喉嶺表,而府江環帶。自桂入梧數百裡間,溪峒林樾,所在多有猺獞盤踞其中。一或不靖,禍生肘腋矣”,而貴州畢節亦是少數民族聚居的蠻荒之地。薛大豐施政大刀闊斧,輕徭薄賦,減輕農民負擔;斷獄公正,緩解民族矛盾。明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湧,但他在任地區始終比較安定。
生平
明末政治黑暗、官場腐朽,薛大豐報國無門,終於崇禎十六年(1643年)憤然致仕返鄉,傾心致力桑梓公益事業。回鄉伊始,即著手勘查地形,決定親力修築秀嶺壩水利工程。他帶頭捐出為官二十多年積攢的兩千兩白銀,號召鄉人一起募資;還多方協調解決水渠流向矛盾,歷時兩年多,終使工程告竣。其乾渠從秀嶺經下墎、鋪頭村,再從三角潭分出三條支渠,灌溉整個後洋2000餘畝農田,惠及下墎、鋪頭、下街、下橋、北門、田厝、安鄉、陡門七個自然村,使當地徹底擺脫缺水困境,變旱地為水田,功惠當代,利及後世。
薛大豐還大力倡導楓亭文化教育事業。他與蔡襄、蔡京、林亨、陳遷、薛奕等歷代名人一樣,都是從塔斗會心書院讀走出的士子。為鼓勵、吸引更多學子來讀書,他斥資修葺擴建會心書院,建起二座長廊,作學子們宿舍和食堂。此舉促進楓亭文化教育事業發展,人稱澤被鄉里。
據楓亭下橋薛氏族譜載:明末清初,“沙堤王(忠孝)、溪滸鄭、楓亭林(蘭友)與我公(薛大豐)興謀舉義,公貼銀壹千兩”, 薛大豐還派族侄薛子儀為反清義軍教習軍事,以致三房祖厝和自家府第均被清廷焚壞,後輩子孫只得遠避他鄉而不知所終。
清康熙年間,薛大豐門生、仙遊縣主事(文林郎)梁緒拜謁老師故居,方重修其三房祖厝。同時,為古下登科山上老師墓冢立碑:“明中憲大夫,廣西平樂府知府、貴州畢節按察司副使懷如公”,並在蘭嶺建立一塊高約二米墓道碑,署名:“文林郎知仙遊縣、金陵門生梁緒立”,此碑現存三房保管。1988年,薛大豐墓冢被列為仙遊縣文物保護單位,以紀念這位能臣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