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背景
在四大天王漸漸淡出粵語歌壇,在梅艷芳、張國榮等逐漸去世,粵語歌曲不再如20世紀一樣擁有廣大的聽眾,在大陸影響力不再。而即使在香港,粵語歌也遠缺少過去的輝煌,這從香港本土頒獎禮將獎項頒給很多國語歌手就可略窺一斑。更有甚者,越來越多的評論家直接認為粵語歌壇已死,而作為歌壇著名詞人——黃偉文,便針對這種殘酷現實給予自己的回應。
歌曲歌詞
《薄情歌》
作詞:黃偉文
曾經寫遍地上寂寞難過
曾經將眼淚幻作詩與歌
但有天你突然沒有空再欣賞我
誰的點唱現在並沒再播
我有唱錯了什麼至會拆散你和我
還是傳說里聽者薄情的說法不錯
Δ Δ Δ Δ Δ Δ Δ Δ
為你寫的歌教聞者不心酸直行直過
詞人提及萬遍分手無數跌墮
聽歌的人是否學會狠過我
為你寫的歌最後怎么相反饋贈給我
代你寫出了奈何如今你卻在
拿來憑弔你共我
Δ Δ Δ Δ Δ Δ Δ Δ
沒有歌比那現實絕望難過
沒有歌比你讓我苦苦更多
越與歌種下情越覺得愛哼的我
仍不灑脫實在就是我錯
Δ Δ Δ Δ Δ Δ Δ Δ
為你寫的歌教聞者不心酸直行直過
詞人提及萬遍分手無數跌墮
聽歌的人是否學會狠過我
為你寫的歌最後怎么相反饋贈給我
代你寫出了奈何如今你卻在
拿來憑弔你共我
Δ Δ Δ Δ Δ Δ Δ Δ
代替品很多教人怎么忠心地陪伴我
明暸緣份落到湍急時間大河
終於可存活的是變心那個
為你寫的歌卻恨當中悲慘就像寫我
問哪首歌那樣傻
殘喘到看著斜陽還信有突破
也許這歌應該送給我
歌曲鑑賞
《薄情歌》以一首典型粵語流行曲的篇幅,談及歌曲與客群的微妙關係,乃至錯位,幽默有趣,彷佛預示流行歌曲與聽眾永恆的錯摸錯認。《薄情歌》第一部分,已奠定了一種「明日黃花」的口吻,娓娓道來一種曾經多么美的狀態——「曾經 寫遍地上寂寞難過 曾經 將眼淚幻作詩與歌 但有天 你突然 沒有空再欣賞我 誰的點唱現在並沒再播 我有唱錯了甚么 至會拆散你和我 還是傳說里 聽者薄情的說法不錯」。
《薄情歌》原是粵語流行曲的自述,當中的「我」也赫然是粵語流行曲的自稱。詞中開宗明義,曾幾何時,粵語流行曲寫盡世上的寂寞難過的情緒,為別人的眼淚代言,聽眾所聽的也是「代你傷心的唱片」。不知何故,從某年某月某日開始,突然客群「你」不再欣賞「我」,從前電台受歡迎的點唱環節也沒有了。「我」大惑不解,究竟是誰拆散「你」「我」,令原本密不可分的「你」「我」有了鴻溝?是因為「你」這個「聽者」特別「薄情」,大家才悲劇收場?
《薄情歌》的首段匠心獨運,引子將林夕的第一首詞《曾經》和八十年代的經典之作《傳說》都鑲嵌入詞,還特別點出「還是傳說里 聽者薄情的說法不錯」,也就是昔年《傳說》詞中所言:「重合劍釵修補破鏡 只有寄情戲曲與文字 盟誓永守 地老天荒以身盼待早已變成 絕世傳奇事」。世道已變,八十年代林夕的《傳說》把戲曲深情與現世善變作對比;如今《薄情歌》,則是將昔年粵語流行曲盛世與今日的「衰落」,今昔對照。於是,《薄情歌》的副歌部分,乾脆把粵語歌曲與客群(即「我」「你」)的「決裂」,推到極致——
「為你寫的歌 教聞者不心酸直行直過 詞人提及萬遍分手無數跌墮聽歌的人是否 學會狠過我 為你寫的歌 最後怎么相反饋贈給我 代你寫出了奈何 如今你卻在 拿來憑弔你共我」
過去,粵語流行曲安慰了多少為情所苦的幽魂和怨靈,今天客群卻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歌曲與客群漸行漸遠,粵語流行曲的命運,回過頭來,詞人早已在歌曲中「提及萬遍分手無數跌墮」時不幸言中。聽者、離棄者比詞人筆下的負心人,更狠、更冷酷、更快速地轉身離場。因此,過去粵語流行曲(「我」)為聽眾(「你」)所寫的歌曲,如今卻恰恰成了自己(「我」)的墓志銘,老早預言被遺棄的命運,立此存照。
以詞論詞,黃偉文在《薄情歌》末段圖窮匕見,把詞中埋下了腹語密碼一下子揭開—「越與歌 種下情」,也就是「粵語歌 種下情」——「沒有歌 比那現實絕望難過 沒有歌 比你讓我苦苦更多 越與歌 種下情 越覺得愛哼的我 仍不灑脫實在就是我錯…代替品很多 教人怎么忠心地陪伴我 明了緣分落到湍急時間大河終於可存活的 是變心那個 為你寫的歌 卻恨當中悲慘就像寫我 問哪首歌那樣傻 殘喘到看著 斜陽還信有突破 也許這歌應該送給我」
最後,《薄情歌》的「我」自嘲代替品很多、沒有一首歌比那現實更殘酷,也沒有一首歌,比客群的離棄讓「我」更痛苦。可是「我」就是不甘心,堅持殘喘到最後,寧願傻傻地相信,別人眼中的夕陽工業還會有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