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950年出生於瑞士,25歲來到加拿大魁北克大學學習通訊,蕾雅·普爾從那時就展露出與眾不同的藝術天份,1979年她的62分鐘黑白短片《街頭咖啡館》在四個電影節上獲獎。之後《羈旅的女人》、《安·特莉絲特》以及《沉心戀曲》反映的都是缺乏認同感的主人公尋找自我的過程,這與導演主人的移民經歷有關。從作品中可以看出,蕾雅·普爾深深受到瑪格麗特·杜拉斯作品的影響,角色游離主流之外,城市的形象總是腐蝕和破碎的,而破碎的每一個部分仿佛都成了電影中的一個角色。
蕾雅·普爾不是拍賣座片的導演,總是被貼上獨立和女權的標籤。她摒棄傳統女權主義概念對女性和男性關係關注,而採取一種突破傳統的純女性手法,給電影界吹進一陣清風。九十年代儘管好萊塢製作方式極大地影響著加拿大的電影人,但是普爾依然延續了純粹的個人化語境,受到歐洲影評人的歡迎,這一時期她的作品包括《野女人》、《情慾絮語》、《13歲的情人 》等等,同時她還執導了幾部獲獎紀錄片。《13歲的情人》與《安·特莉絲特》一樣,具有部分自傳性質,該片獲得了柏林電影節評審團特別大獎,以及多倫多電影節的最佳加拿大電影獎。2001年她拍攝了首部英文作品《意亂情迷》,講述三位高中女生之間的同性情誼,在柏林和美國聖丹斯電影節獲得好評,使她進一步站穩了國際影壇的舞台。
2004年她執導了英加合拍片《藍蝴蝶》,啟用了知名演員威廉·赫特,講述10歲小男孩夢想找到非洲雨林中世界上最美的蝴蝶的故事,展現出拍攝受歡迎的家庭電影的實力。四年之後她才推出了新作《媽媽在理髮店》,與前作一樣,影片的主人公也是兒童,講述在母親離家出走、父親無法承擔責任的家庭中,13歲的小女孩照顧自己和弟弟們的故事。蕾雅·普爾曾表示“各個年齡層次在我的電影中都有展現,但兒童和少年是最主要的。我對電影的熱情來自於我永不長大的少年的一面。我的電影是不是會出現兒童或少年的角色,直到我決定去拍一部完全以他們為中心的電影。”
獲獎記錄
柏林國際電影節 |
|
多倫多國際電影節 |
|
上海國際電影節 |
|
作品年表
職位 | 年份 | 中文名 | 外文名 |
導演 | 2011 | 冬粉帶公司 | Pink Ribbons, Inc. |
2010 | 最後的逃離 | Une belle mort | |
2008 | 媽媽在理髮店 | Maman est chez le coiffeur | |
2001 | 藍蝴蝶 | The Blue Butterfly | |
2001 | 意亂情迷 | Lost and Delirious | |
1999 | 13歲的情人 | Emporte-moi | |
1998 | 蓋蓓·羅依 | Gabrielle Roy | |
1994 | 情慾絮語 | Mouvements du désir | |
1992 | 回答我 | Rispondetemi | |
1991 | 野女人 | Demoiselle sauvage, La | |
1991 | 蒙特婁六重奏 | Montréal vu par... | |
1990 | 旅館紀事 | Hotel Chronicles | |
1988 | 沉心戀曲 | à corps perdu | |
1986 | 安·特莉絲特 | Anne Trister | |
1984 | 羈旅的女人 | Femme de l'hôtel, La | |
編劇 | 2011 | 冬粉帶公司 | Pink Ribbons, Inc. |
2010 | 最後的逃離 | Une belle mort | |
1999 | 13歲的情人 | Emporte-moi | |
1998 | 蓋蓓·羅依 | Gabrielle Roy | |
1994 | 情慾絮語 | Mouvements du désir | |
1992 | 回答我 | Rispondetemi | |
1991 | 野女人 | Demoiselle sauvage, La | |
1990 | 旅館紀事 | Hotel Chronicles | |
1988 | 沉心戀曲 | à corps perdu | |
1986 | 安·特莉絲特 | Anne Trister | |
1984 | 羈旅的女人 | Femme de l'hôtel, La | |
演員 | 1990 | 旅館紀事 | Hotel Chronicl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