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蕭航(1920~1986.10) 原名崔淑良,又名林傑。蒙陰縣小東關村人。出身貧苦農民家庭。1938年8月參加革命。翌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接著到晉東南入抗日軍政大學一分校學習。此後歷任山西壺關《反掃蕩報》 負責人, 《太南日報》、太南《人民報》、華北《新華日報》編輯、編委。1941~1945年先後任太行《新華日報》和《冀魯豫日報》編委。1946年任晉魯豫《人民日報》和新華社臨時總社編輯。1948年華北《人民日報》創刊,他任編輯、記者。同年任中共中央派出的華北記者團團長,到各地調查,負責整理出劉少奇《對華北記者團的談話》一稿。建國後,他先後任《人民日報》編輯、編委,《人民晚報》編輯部負責人。1958~1962年任《新聞戰線》主編。後任《人民日報》編委、報社黨委常委,理論部、評論部、記者部、工商部、農村部、文教部等部主任。1982年離休。
主要業績
蕭航一生主要從事新聞工作。他刻苦學習馬列主義,鑽研黨的新聞理論和新聞業務,也學習其他
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知識。他認為新聞工作者應具有廣博知識才能提高敏銳性,要多方面多角度地發
掘題材。他注重記筆記,並在事後整理成資料卡片。他要求自己在採訪時眼快、手快。建國初期,他
參加了《人民日報》社赴廣東省採訪小組,曾在一周內寫出8篇新聞報導。他強調在採訪中必須研究
運用最好的方式與技巧,諸如啟發和提問相結合、個別交談和召開座談會相結合、領導和民眾相結合
等,以發掘出有價值的東西。他曾運用嫻熟的技巧,采寫了《探索規律20年--山東黃河沿岸訪問記》、
《威海市的生產建設速度和經驗》等數十篇有分量的文章。50年代初,蕭航為《人民晚報》編輯部負
責人。他走遍北京城的大小街小巷,找各個行業,各個層次的人聊天,了解民情風俗及市民的生活情
況,設定了許多專欄,把報紙辦得生動活潑。蕭航在主持中國第一份公開發行的新聞業務刊物《新聞
戰線》期間,強調《新聞戰線》要執行“《人民日報》的編輯規格”。對文章的主題和內容、格調都
十分講究, 並要求邏輯嚴密、 文字流暢、字跡清晰。他向編輯交待任務明確、具體,並善於動腦筋
“出點子”,也鼓勵編輯“出點子”,使《新聞戰線》辦得生動活潑,具有較強的指導性。蕭航重視
報紙評論工作,在任《人民日報》理論部和評論部主任期間,主持撰寫了許多宣傳、解釋和貫徹黨中
央路線方針政策的社論,有些如宣傳和號召向雷鋒、王傑、焦裕祿學習的社論,至今仍有重大意義。
他離休之後, 仍堅持研究新聞理論和新聞史,總結幾十年的實踐經驗, 寫出近百萬字的筆記和文章,如
《華北記者團的前前後後》、《關於華北記者團的回憶》、《對寫作理論體系的一點看法》、《研究
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步驟》、《從審判黨八股開始--〈新華日報〉華北版片斷》等,分別發表在《新聞
戰線》、《新聞業務》、《新聞戰士》等刊物上。並以《談談怎樣寫規律性文章》為題在中央黨校講
課,後經人整理,以《論寫作》為題連載於《出版工作》。他於1986年10月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