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蕭嫻(1902—1997),字稚秋,號蛻閣,署枕琴室主,貴州省貴陽市人。中國現代著名女書法家。肖嫻,一九○二年出生於貴州省貴陽市金井街。
蕭嫻自幼隨父蕭鐵珊遍習名家墨跡,為後來書藝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父親蕭鐵珊精詩文書法,是西南名士、南社社員。
蕭嫻三歲隨父移居廣州,五歲喪母。七歲時摹仿父親寫了一幅字,勁健的筆力和豪放的氣概令父親欣喜不已,開始認真教她學習書法。
十三歲那年,廣州大新百貨公司舉成大廈落成典禮,蕭嫻寫了一副丈二對聯送去祝賀,聯語是父親擬的: “大好河山四百兆眾; 新辟世界十二重樓”,觀者讚嘆之餘,也有人懷疑一個小女孩能寫出這么好的巨型作品。於是蕭嫻又當眾寫了一個大橫幅: “壯觀”,以雄渾的筆力,險奇的結體,引起全場轟動。遂被譽為“粵海神童”,應邀與譚延闓、高劍父等書壇名宿一道為二沙島風景區寫碑刻石。照相館也懸掛她的照片,題為“大書家蕭嫻”。
《中國歷代書畫家集》 蘇文 編繪
二十歲時隨父親移居上海。當時公認的文化盟主康有為偶然見到蕭嫻臨寫的《散氏盤》,大為讚賞,題詩相贈,稱讚她“雄深蒼渾此才難”,又推許她將會成為“衛(琰)管(道升)”那樣的女性書家代表人物。
一九二六年,宋慶齡在廣州組織書畫義賣,籌款慰勞北伐軍,蕭嫻親赴廣州參加,寫了不少字,其中有一幅賣了一百塊大洋,活動結束後得到了宋慶齡頒發的獎狀獎章。同年隨父赴香港,鬻書為業,書壇巨擘于右任等撰寫《介紹大書家蕭嫻女士》的文字刊發在報紙上為她助陣。二十五歲時與江達結婚,定居南京。江達是安徽人,留學法德兩國,學工程,學識豐厚。婚後夫唱婦隨,伉儷情深。
可惜好景不常,一九三一年日寇發動“九一八”事變,時江達正在歐亞航空公司滿洲里站任職,見東北淪陷,決然同返南京。隨後“一二八”事變、“八一三”事變、“七七”事變愈演愈烈,全面抗日戰爭爆發,江蕭夫婦與眾多不願做亡國奴的同胞一樣,輾轉流亡於江西、四川、青海、蘭州等省份,備受奔波與饑寒之苦,直至抗戰勝利後一年,才返回南京。此時老父已於去年病逝於上海。
南京解放後,蕭嫻入華東革大學習,送弟、兒、媳、女四人參軍,自己在玄武湖家中為民辦掃盲識字班義務教學。夫婦倆又參加民革的活動。一九六三江達病逝,次年蕭嫻受聘為江蘇省文史館員。不久“文革”開始,蕭嫻被迫為居委會抄寫大學報,交代舊社會關係等等,心情極為抑鬱。
直至浩劫結束,大書法家蕭嫻才真正得以全身心投入畢生鍾愛的書法藝術,迎來了書法生涯最燦爛的頂峰時期。
她先後榮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江蘇省書協副主席、南京書協名譽主席等職務。後在南京、濟南、貴陽、北京等地舉辦書展。書名遠播海外,日本首相也慕名求字。各地為她出版書法選集多種。
一九九七年元月十六逝世,享年九十五歲,江蘇省為她舉辦了隆重的告別儀式,江浦縣建蕭嫻紀念館。
貴陽市政府為此在名勝翠微閣設立了蕭嫻先生書法陳列館,館名為國學大師啟功先生題寫。館中常年陳列蕭書,供市民觀賞。
從藝經歷
1902年11月,蕭嫻出生於貴州省貴陽市的一個書香門第。父親蕭鐵珊是西南名士,精於文學和書法,清未 當過廣東三水縣縣令,為官清正,深得民心。入民國後,參加南社,曾任孫科秘書。交遊多為當時名流。
她當時還多次聽國學大師章太炎的國學講座,曾把自己臨《散氏盤》的冊頁給章太炎評價,章太炎也十分欣賞,題詩勉勵,形容其書法線條云:“真如萬歲枯藤 程,因反對袁世凱和日本簽訂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而組織留學生進行抗議活動,被法國政府驅逐出境,又轉德國繼續留學,在德國完成學業後回國與蕭嫻結婚,不久夫婦回國,定居南京。蕭嫻在國民黨中央黨部任助理員,不久辭職,隨江達赴東北滿州里工作。
1931年“九一八”事變 後夫婦南返上海,“一·二八”事變後又同回南京。在不安定的生活中,蕭嫻仍然不斷進行書法藝術實踐,她創作的《臨碣石頌》被選入1932年編印的《當代名人書林》。1937年“八一三”事變後,南京被日寇攻陷,蕭嫻全家輾轉逃難九江、武漢、重慶、成都、廣元、蘭州等地。在重慶時遇著名書畫家王東培,欣然尊為老師學畫梅花。於1940年與王東培在成都同辦書畫展,很有影響。避難蘭州時曾致函父親舊友章士釗,時章在陝西,作詞相贈,有“大字雄奇小字腴”句,竭力誇獎蕭嫻的書法成就。又雲“傷心老滯秦關客,卻答文姬隴上書”,把蕭嫻比為漢朝的才女蔡文姬。
抗戰勝利後蕭嫻全家返回南京,其時父親蕭鐵珊病逝於上海,蕭嫻非常悲痛,決心繼承父親遺志,在藝術上乾一番事業。
個人作品
蕭嫻學書從篆隸入手,取法乎古,以大字行楷為勝,受康有為書法影響極深。其書法作品以“三石一盤”(篆書《散氏盤》、《石鼓文》、隸書《石門頌》、楷書《石門銘》)為宗。
受康有為影響,蕭嫻學書從篆隸入手,與現在一般入從楷書開始不一樣。她認為,“楷書是從篆隸而來。
傳蕭老平日習字,有一特點即善於對由風雨年月浸蝕的斑剝字跡予以還原。這一面體現了她認真求實的書法態度和對既往書跡完整性的理解能力,一面或許是在有意矯正康氏的積習。蕭嫻篆書,取資於石鼓文為多,特以“筋”勝,“氣”則輔之。
藝術評價
蕭嫻的藝術領域書法是主體,她中年以前, 曾致力於畫梅花,雖然老年後精力所限,不再彈舊調,但她的繪畫基礎對於書法的風韻的形成是起營養作用的。
後世紀念
紀念館
蕭嫻紀念館,建築面積為600平方米,主展廳呈貴州民族風格,故居按蕭嫻生前的百子亭房屋式樣複製,主展廳展線長100多米,展覽面積為400平方米。
肖嫻評傳
《蕭嫻評傳》
作者: 王白橋
出 版 社: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