蕈樣真菌病和Sezary綜合徵

蕈樣真菌病/sezary綜合徵(mycosis fungoides /Sezary’s syndrome, MF/SS)為皮膚T細胞淋巴瘤(PCTLC)SS為MF的紅皮病亞型,占原發性皮膚淋巴瘤的75%,其中.MF/SS是最常見的類型,約占所有皮膚惡性淋巴瘤的50%左右,其他類型的T細胞淋巴瘤約占25%,包括CD30、CD30-的大T細胞淋巴瘤和多形性小中T細胞淋巴瘤。PCTLC組織學上起源於胸腺後的外周T細胞。 蕈樣真菌病(MF)最早由法國皮膚學家Alibert於1806年描述,因其皮膚腫瘤結節形狀類似蘑菇而命名為蕈樣真菌病,與真菌感染無關。

基本信息

症狀體徵

1.MF 病程可以很長,皮損表現多樣。根據疾病發展過程和皮損形態,大致可分為3期,但各期的不同皮損可同時交叉存在。

(1)蕈樣前期:又稱斑片期或濕疹樣期。此期可持續數月、數年,甚至20~30年以上。常見的皮損為非特異性、輕微魚鱗樣皮損,可此起彼伏,易被誤診為濕疹、神經性皮炎、銀屑病、玫瑰糠疹和魚鱗病。此期少數病人皮損可自發消退,不再進展為病理上能診斷的MF。從首次出現皮損到確診MF的肘間長達5年或更長。

(2)浸潤期:又稱斑塊期。由斑片期的皮損發展而來,也可作為MF的首發症狀。表現為不規則浸潤性斑塊,暗紅色,表面光滑或高低不平,浸潤處毛髮常脫落,亦可累及口腔黏膜。皮損常伴明顯的瘙癢。浸潤期皮膚增厚,可出現典型的“獅子樣臉”。此期可於數月後轉入腫瘤期。

(3)腫瘤期:斑塊性皮損可進一步發展為腫瘤,呈潰瘍型或外生蕈傘樣。大多數斑片和斑塊期病人經治療後可不發展為腫瘤期。極少數病人起病一開始就可表現為腫瘤性皮損。

(4)其他:MF的另一種皮損是廣泛性紅皮病,發生率約為10%,可伴或不伴斑塊、腫瘤性皮損。皮膚可萎縮或呈苔蘚樣,常有劇癢,對冷刺激耐受差,常伴淋巴結腫大。

2.SS 紅皮病如伴外周血受侵(循環中異常細胞占淋巴細胞比例>5%),即稱為Sezary綜合徵,一般認為是MF的特殊類型。臨床表現為剝脫性、浸潤性紅皮病和廣泛淋巴結腫大,手、腳掌皮膚過度角化和增厚,常出現龜裂,指和趾甲營養不良和脫髮常見。皮膚奇癢,是其特徵之一。由於抓撓常導致表皮脫落、滲出和結痂。

飲食保健

平時注意一下生活飲食,主要還是以清淡有營養的食為主。

預防護理

本病暫無有效預防措施,早發現早診斷是本病防治的關鍵。

病理病因

MF/SS的確切病因目前尚不明確。一些回顧性調查研究提示環境和職業因素可能與起病相關。曾有報導從事棉花加工業、電車和公共汽車運輸以及建築業的人群中MF或SS的發病危險性增加。另一些研究認為化學物質和殺蟲劑的慢性暴露和刺激與發病相關。但最近一些大規模的病例對照研究結果卻未能發現上述因素與MF或SS的相關性。一些學者在MF/SS病人的外周血或皮膚病灶中檢測到成人T細胞白血病/淋巴瘤病毒(HTLV-1),因此認為HTIV-1感染可能與MF/SS的發生相關。另有研究表明MF/SS的起病可能與組織相容性抗原有關,如Aw31、Aw32、B8、Bw38和DR5等。MF/SS可有1和6號染色體的缺失和易位,但目前不清楚這些染色體的異常在MF/SS發生、發展中的作用。

疾病診斷

需與下列疾病鑑別:

1.皮炎濕疹類皮膚病 皮損中常見表皮細胞間的水腫,伴散在分布或聚集的淋巴樣細胞,有時與MF斑片中的向表皮性浸潤細胞和Pautrier微膿腫相似,但這類皮損中常見變性、崩解的角朊細胞,角朊細胞的殘留部分呈星狀彼此相連,而MF往往無明顯細胞間水腫,Pautrier微膿腫內一般無積液,這兩點可供鑑別,但需結合臨床。

2.苔蘚樣皮炎類皮膚病 常見者如扁平苔蘚、藥物反應和神經性皮炎。組織學上真皮淺層淋巴細胞帶狀浸潤並可呈向表皮性,其形態與早期MF細胞相似。因此,見到上述苔蘚樣組織反應時,應注意與MF斑片期的鑑別。

3.銀屑病樣皮炎類皮膚病 常見者如銀屑病、毛髮紅糠疹和玫瑰糠疹等。不典型病例的組織學,可與MF斑片期相似,需結合臨床隨訪區別。

4.光化性網狀細胞增生病 臨床和組織學上有時與MF難以鑑別,須結合病史、光試驗或光斑片貼試驗。

5.淋巴瘤樣丘疹 組織學上B型淋巴瘤樣丘疹也可有胞核深染、不規則多形的不典型細胞,常須結合臨床病史與MF區分,並應注意本病少數可轉變為MF。

6.大細胞性淋巴瘤 MF腫瘤期瘤細胞常與皮膚大細胞性淋巴瘤相似,但兩者病史往往不一樣,後者的腫瘤細胞可對CD30呈陽性反應。

檢查方法

實驗室檢查:

1.外周血 早期血紅蛋白正常,晚期可有輕度貧血。有些病例白細胞增加,嗜酸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增加,淋巴細胞減少,這在廣泛性斑塊和腫瘤期患者中尤為常見,提示預後差。約20%病人外周血中可找到異常淋巴細胞,占有核細胞數的6%~35%,大多在20%以下。

2.皮損組織、淋巴結找到Sezary細胞。

3.血沉 80%的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血沉增快。

4.免疫功能檢測 細胞免疫反應呈陰性或低於正常。螢光檢查示血管壁中有IgG、IgA、IgM和IgD沉積。

其他輔助檢查:

1.骨髓象 局限性皮損期骨髓很少受侵,偶見漿細胞增加。但有SS病人骨髓受侵率明顯增加。

2.根據臨床表現、症狀、體徵選擇X線、CT、B超、及生化等檢查。

併發症

1.潰瘍性皮損易並發感染和繼發敗血症 是MF最常見的急性死亡原因。

2.約8%的MF病程中轉化為大細胞淋巴瘤 從診斷MF到出現轉化的中位時間21.5個月。轉化後病情加速,預後差。15%~20%的MF病程中出現皮膚外臟器侵犯,包括淋巴結和內臟器官。皮膚外臟器侵犯在局限性斑塊和斑片期極少出現,而廣泛性斑塊期發生率8%左右,但腫瘤期和全身性紅皮病時發生率高達30%~42%。皮損早期淺表淋巴結腫大常為皮膚病反應性,既而才出現腫瘤侵犯,常首先累及皮損引流區域範圍內的淺表淋巴結,深部如縱隔和腹主動脈旁淋巴結受侵一般較晚。內臟器官侵犯常出現於淋巴結受侵之後,最常累及肺、脾、肝、中樞神經系統和胃腸道。早期局限性皮損時很少出現骨髓侵犯,但當外周血中有Sezary細胞時,骨髓受侵發生率明顯增加。屍檢資料表明疾病晚期腫瘤可侵犯任何器官。

預後

按照FNMB分期,局限性斑片、斑塊期(T1)病例約占所有MF的20%~25%,廣泛性斑片或斑塊期(T2)約占35%~40%,腫瘤期(T3)約占20%~25%,紅皮病(T4)約15%~20%。外周血是否受侵與病期明顯相關,斑塊期約8%~12%、腫瘤期約16%~20%和紅皮病期90%以上的病人外周血中的Sezary細胞比例>5%。皮損的大小、類型(T分期)和有無皮膚外臟器受侵是預示遠期生存的兩個最重要因素。

Stanford大學曾分析464例MF或SS,中位生存期>10年。T1、T2、T3和T4的10年生存率分別為80%、50%、20%、30%。T1、T2、T3和T4病變的中位生存時間分別為超過33年、10.7、3.3和3.7年。Lamberg等報導Ⅰ、ⅡA、ⅡB、Ⅲ和Ⅳ期的5年生存率分別為80%~90%、60%~70%、30%、40%~50%和25%~35%。LN-1和LN-2的病人5年生存率為80%,LN-3和LN-4期5年生存率分別為30%和15%。有皮膚外臟器侵犯的病人中位生存期1~2.5年。

1.局限性斑片或斑塊期(T1,ⅠA期) 預後良好,大多可獲得長期生存。只有9%的病人病情最終進展。絕大多數病人均死於MF外原因。

2.廣泛性斑片或斑塊期(T2,ⅠB、ⅡA期,無皮膚外臟器受侵) 中位生存期>11年,此期24%的病人會病情進展,20%的病人死於MF相關的原因。ⅡA期的生存率與ⅠB期無差別。

3.ⅡB和廣泛性紅皮病(T4,Ⅲ期) 大多數病人最終死於MF。多因素分析表明T4病人的預後與年齡(>65 與<65歲,中位生存期為6.5 與 2.7年)、淋巴結受侵(受侵與否,中位生存期為4.6 與 1.1年)、外周血受侵(B0 與B1,中位生存期6.8 與 2.6年)相關。

MF轉化為大細胞性淋巴瘤後中位生存期2個月,應予強烈的局部或全身治療。

MF或SS最常見的疾病相關死亡原因為感染,其次為心肺意外和第2個原發腫瘤。常見的第2個原發腫瘤包括非霍奇金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和結腸癌。

發病機制

病理學特徵為不典型性單個核細胞的向表皮性浸潤,可累及真皮淺層。這些單個核細胞在表皮內可聚集成簇,稱為Pautrier微膿腫。晚期可侵犯真皮網狀層甚至皮下組織,也可侵入毛囊,甚至皮脂腺上皮細胞間隙。晚期斑塊和腫瘤內除MF、細胞外,尚可見不等量嗜酸性粒細胞、組織細胞和漿細胞。個別病例見上皮樣細胞性肉芽腫,常預示預後較佳。小靜脈常增生,內皮細胞亦可增生。早期真皮乳頭層常有輕度水腫,晚期有不同程度的纖維化。MF細胞的形態,邱丙森的觀察發現其形態具有譜系變化,可表現為自小單純性淋巴細胞、透明扭曲核細胞(小、中、大)、透明圓核細胞(小、中、大)、T成免疫細胞至畸形多核巨細胞。電鏡下MF細胞大致可分為兩型,小者與淋巴細胞大小相似,大者比淋巴細胞大1倍以上,兩者之間可見過渡型。胞核占細胞的大部分,光鏡下胞核高度扭曲,電鏡下胞核摺疊狀,典型者呈腦回狀,異染色質多聚集在核膜周邊及其附近。胞質少,細胞器不多,常位於核的一側,少數線粒體變大、變空,偶見緻密體。MF/SS的腫瘤細胞來源於成熟的輔助性T細胞,CD4,多數CD2、CD3、CD5、CD1-和CD8-。常失成熟T細胞的抗原標誌如leu-8和CD7。個別病例的MF細胞表達抑制性/細胞毒T細胞的表面標誌CD8。一些病人可有表面抗原的異常表達,如丟失全T細胞標誌CD2、CD3和CD5,CD4和CD8雙陽性或雙陰性。多數MF、腫瘤細胞有T細胞受體(TCR)基因的克隆性重排。

SS的組織學特點酷似MF,可有或無向表皮性浸潤。Sezary細胞的直徑一般10~40μm,胞核蟠曲,占整個細胞的80%以上,典型者呈腦回狀。染色質深染,胞質少,嗜鹼性。有時核周可見小空泡,內含物對PAS染色呈陽性反應。S細胞也為輔助性T細胞表型。MF/SS累及淋巴結時,首先侵犯副皮質的T細胞依賴區域,淋巴結的其他結構被破壞,但濾泡中心不被累及。淋巴結中可見到不同程度的腫瘤細胞轉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