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跡
清順治三年(1646年)舉於鄉(舉人)。他為人忠貞廉朴,不出仕為官。兄弟八人,子侄二十六人,皆以耕讀為本,雖富有不用奴僕,家務由兄弟子侄分管。’他常年食粗飯,穿布衣,生活十分儉樸。一生義捐樂賑,躬行十善,名貫睢州。
施粥賑荒
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春),睢州境遭遇奇荒,米珠薪桂,州人告急。他即將歷年積穀千石,開倉娠濟,設粥廠於州城東門外同善寺內。施粥百日,日就食者三千人,病者醫之,死者葬之,活人以萬計。小麥將熟,每人賜給鐮一把,草帽一頂,遣之返家收麥。
築路通商
清康熙二十一年( 1 6.8 2年),知州陳應輔想在城內起集市,因州城東門到水口三里許水深尺余,四方來人難以行走。他應州牧之請,慨然率佃戶七百多人在水中墊路三里許,又墊鞍子嶺南北路八十餘丈,並墊東西大街路百餘步,使商旅通,集市成。州人為此立下了蔣公路石碑。
施米放賑
清康熙二十二年(1 6 8 3年)秋,淫雨霏霏連月不開,睢境內平地水深數尺余,禾苗淹沒,六糧絕收。次年春大飢,他從春正月起到三月止,:遠近鄉鄰,:各以斗升計之,共放賑三千餘石,鄉民得活者萬人。 ’‘
堵堤捍城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 4年夏),黃河在金龍口決日,水浸州城西堤,城內居民驚慌萬狀。他不畏艱險,挺身而出,’親率佃戶數百人,築堤堵水二十餘晝夜,物資費用由自己負擔,總計布袋千餘條,高梁秸數萬束。大堤因而完固,州城得以保全,州民無不感恩戴德。
施藥拯危
他為解除鄉鄰貧困者無錢治痕婦痛苦,不惜重金派人到外地購置上等各貴藥材,並請名,醫高手配製成品,有求必應,不收藥費,歷經三十餘年,四方男女前來求藥, 全活者甚眾。
施衣濟貧
每年冬季嚴寒將屆,他就預製棉褲、棉襖數千件,凡貧困無衣者衣之。三十餘年未有間斷。
施棺恤死
凡鄉鄰鰈寡孤獨貧困無依無靠,死後不成葬者,經訴說後,他即派人到市制棺安葬,三十多年來習以為常,州人稱之為“在世活佛”。
仗義焚券
凡鄉鄰貧困欠債無資償還者,經他過目後,將債券焚燒,永不再討,數年來計千金。
捐資修學
舊州學府舍,明末因黃水衝決,房屋片瓦無存。清康熙十二年(1 6 7 13年)他輸資萬貫,移建在新城內東門裡路北,名為洛學書院(地址在今實驗國小)‘
尊崇師友,家教謹嚴
凡師友至家,皆敬如賓。教育兄弟子侄,均以耕讀為業,:訓戒族中子弟勿干涉外事,勿持強凌弱,勿欺侮鄉鄰,要和睦相處等。
功德碑
蔣奇猷功德碑
位於阮樓鄉蔣墳村。清代。碑高1.41米,寬0.60米。清康熙年問刻石。張庚書丹,
楷書、隸書並用,記載蔣奇猶在鄉里賑濟災民,修堤鋪路等有利民生的功績。現保存完好。
萬人頌德碑
由於蔣奇猶一生躬行十善,睢州人深感其德,於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在高維國等人出面主持下,自願集資數千貫,樹起了《蔣公孝廉躬行十善萬人頌德碑》,簡稱“萬人碑”。位於城關回族鎮縣菸酒公司內。清代,碑高1.40米,寬0.62米。清康熙年間立。
撰文書丹人不詳。記載康熙年問洪水泛濫,水灌州城,蔣孝廉奇猷,治理洪水,賑濟百姓等盛事。
後代子孫
祖孫三代翰林
蔣奇猷曾孫蔣辰祥中進士,被選為翰林,後代蔣曰綸、蔣予蒲也被選為翰林,故稱為祖孫三代翰林。另一支蔣蔚中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進士,曾為山東、湖北、四川學政,號稱“三省文宗”,後代蔣榮昌、蔣予檢、蔣茲等均享受功名,乃畫蘭世家。